據《人民日報》9月2日報導,1945年9月2日,作為軸心國的日本,正式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彼時,中國的四萬萬同胞在付出了極大的鮮血代價後,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將近代以來帝國列強的枷鎖,重重砸爛的時刻。
如今時間一晃已經過去了75年,中國軍民抗戰14年,傷亡3500萬人,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如今再次回首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仍然是讓人不禁對當年那些為了全民族抗戰付出一切的中華英雄,懷抱一份深深的崇敬之情。
1931年9月18日,註定是一個被中華民族所深深銘記在心的日子。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竟然不顧國際公理,悍然挑起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事件發生後至1932年9月,東北全境最終淪陷於日寇的鐵蹄之下。
然而中國人民並未就此沉淪,紛紛組織抗日武裝,拋頭顱灑熱血,頑強抵抗侵略者於白山黑水之間,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轟轟烈烈的抗戰史詩就此打響,這更是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此後,日本為了轉移國際上對九一八事變的視線,並使得當時的中國方面屈服,更是緊接著悍然發動了一二八事變。
日寇於1932年對上海發動了進攻,然而他們遭到了迎頭痛擊,日寇前線四易主帥進攻未果,在付出了傷亡近萬人的代價後,最終只好悻悻停戰。
而後在長城沿線,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較量,輪番浴血奮戰,遲滯了日本侵略者想繼續進入華北的野心圖謀。
然而日本侵略者最終在1937年7月7日,突然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山河再度破碎,日本終於開啟了全面侵華的步伐,而中國則是掀起了全民族抗戰的高潮。
在中華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此時的中國工農紅軍審時度勢挺身而出,毅然決然放下了多年內戰的包袱,打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紅軍被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等隊伍,在戰場上與日軍展開了殊死較量,氣壯山河。
盪氣迴腸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者在正面和敵後戰場上,進行了全面較量,從而讓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的春秋大夢最終破產。
正面戰場上,在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這些場大戰中,中國軍隊屢次嚴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狂妄侵略勢頭,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血淚歷史。
然而由於當時兩國國力軍力等方面的差異,國民黨軍丟城失地,當時的重要城市南京也隨之失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日寇的鐵蹄踏進了南京城,讓這座六朝古都遭遇了空前絕後的滅頂之災,日本侵略者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中國軍民死傷達300000人之巨!
敵後戰場上,八路軍接連取得了平型關大捷以及百團大戰等戰役的輝煌勝利,廣大人民群眾用勇敢與智慧,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人民武裝運用地道戰、地雷戰以及麻雀戰等戰術,在各大敵後戰場上,給予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並逐步掌握了敵後戰場上的主動權。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迎來最後總攻的時刻,軸心國軍隊在各大戰場上節節敗退。中國的抗日戰場也迎來最後的激烈較量,中國遠徵軍在滇西地區以及東南亞的密林之中,重挫日寇。人民武裝領導下的抗日力量也展開了全面大反攻。
隨著時間邁至了1945年,在多方夾擊之下,日寇最終迎來了投降的時刻,低下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頭顱。偉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結束,14年的全民抗戰劃上了句號。
這場戰爭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節點,至今激蕩著國人的心懷,對當今的國際現實,也有深刻的借鑑意義。血與淚的歷史告訴我們:銘記歷史不忘過去,只有發展強大,才能讓侵略者飽嘗正義的怒火與鐵拳!
文/王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