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許多朋友給幣小寶留言:人民幣有國家作為信用背書,比特幣的信用背書是什麼?比特幣的價值支撐是什麼?今天我們就聊聊比特幣挖礦與信用背書的問題。
一、貨幣的信用背書
一般法幣源於國家信用背書,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國家經濟出現問題,GDP下降,貨幣自然貶值。比如盧布今年貶值了30%,根本原因是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石油,油價暴跌致使盧布貶值。再比如阿根廷的比索,在2年半的時間內貶值80%,而辛巴威在2007通貨膨脹高達11,000%,面值5億僅相當於2.5美元,普通民眾開始棄用本國貨幣,轉而使用美元。因此,以國家為信用背書的法幣的購買力與本國的經濟狀況密切相關。
那麼,比特幣是依靠什麼作為信用背書的呢?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比特幣歷史和挖礦原理。
比特幣於2009年正式出現,總量2100萬枚。比特幣由區塊產生,目前每一個區塊獎勵12.5枚比特幣。區塊獎勵大約每四年減半一次,因此,2016年一個區塊獎勵25枚比特幣,而2011年一個區塊獎勵50枚比特幣。
二、比特幣是怎麼挖的?
比特幣挖礦的過程,就是尋找區塊的過程。舉個例子,假設全網有100個礦工,假如其中有個礦工老王率先找到了區塊,那麼這個區塊的獎勵就是老王的,其他人沒有獎勵。老王找到區塊後,把這個區塊連結到前一個區塊上,構成區塊鏈,其他人通過區塊鏈信息知道老王已經找到了區塊,便會接著尋找下一個。
為了保證區塊挖出的速度,比特幣網絡10分鐘左右會出一個區塊。也就是說,不管整個網絡有多少人挖礦,每隔10分鐘始終是出一個新塊。因此,假如這10分鐘只有你一個人挖,那麼這個獎勵100%是你的,如果有1000個人挖,那麼你挖中的概率便是千分之一。因此,參與挖礦的人越多,挖礦難度越大,所有礦工的挖礦能力被稱為「算力」。由於網絡的算力並不固定,因此為了保證出塊時間恆定,中本聰在設計時增加了「挖礦難度」這個概念,挖礦難度會根據算力動態調整。
而隨著比特幣挖礦行業的發展,挖礦設備早已從普通的電腦顯卡升級為專業的礦機,從個人打怪升級為組團模式。顯然在挖礦過程中,算力越高,意味著投入越多,挖到比特幣的可能性也越大,這也被稱為工作量證明(POW)。
既然每一個區塊都包含前一個區塊的信息,那麼第一個區塊是怎麼挖出來的?
第一個區塊是中本聰挖出來的,包含50個比特幣,也被稱為創世區塊。
三、為什麼要挖礦?
礦工之所以有動力去挖礦,原因有兩點:一是挖礦會產生比特幣獎勵;二是挖礦有手續費收益。
上文已經解釋了挖礦產生比特幣這個邏輯,下面聊聊挖礦與手續費收益的問題。
我們知道,銀行轉帳時會產生手續費;比特幣網絡轉帳也會產生手續費,這個手續費由礦工收取。由於比特幣網絡不由任何一家中心化的機構控制,因此,比特幣網絡轉帳時需要礦工確認。礦工確認後,會將轉帳信息打包在區塊內,連結到區塊鏈上,此時轉帳成功。
這個轉帳的信息,相當於記帳權,這個與銀行類似。A通過銀行轉帳給100塊,銀行會在A的帳戶上減少100塊,給B的帳戶增加100塊,轉帳時,A並沒有真正給B現金,只是銀行帳戶餘額發生了變化。那麼在比特幣網絡也是一樣,只不過這個記帳權不在銀行手裡而在礦工手裡。如何分配記帳權?
誰處理的最快最好,誰就能獲得數據的記帳權,並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獎勵(這實際也是比特幣的發行過程)。
因此,比特幣網絡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帳本。
四、如何確保礦工記帳可靠?
銀行記帳,是因為我們信任銀行;現在礦工記帳,怎麼能確保他沒有作假呢?
因為這個帳本是公開的。
轉帳信息被打包後,會對全網進行公開,其他的礦工則接收並檢驗這個數據塊是否符合規則。如果大部分覺得沒有什麼問題,滿足要求的話,那麼這個礦工打包好的數據塊就會連接到整個區塊鏈上,被所有人接受,並獲得相應的比特幣獎勵。
五、關於挖礦的幾個坑
關注幣小寶的朋友都知道,幣小寶經常會在文章裡提到一些防騙的東西。雖然這篇文章是講挖礦原理的,但不是讓大家去挖礦。目前挖礦行業有兩個坑:
一是目前網上所謂的雲算力雲挖礦,幾乎全是坑,沒準哪天就跑路了。
二是個人挖礦不可取。現在個人電腦基本上很難挖到比特幣,有人算過,一臺筆記本要挖1.3萬年才能挖到1枚比特幣。而如果買一臺礦機,回本難度非常大,不建議個人參與。挖礦目前基本上都是大型礦池參與,早已不是單打獨鬥的時候了。
六、比特幣的信用背書來源於哪裡
通過了解比特幣的挖礦原理可以知道,比特幣的發行過程,就是一個記帳的過程,是礦工勞動的產物,不是憑空發行的。
比特幣依靠算力發行,信用來自所有礦工共識。因為每一個區塊在上鏈前需要廣播全網,經其他礦工同意後才能上鏈。也就是說,每一枚比特幣的發行,實際上是經過的全網所有礦工的認可的,這是一種礦工之間形成的共識機制。
另一方面,從商品的角度來看,每一枚比特幣的發行需要成本,目前一枚比特幣的開採成本已經接近7000美元,而2017年開採成本大約只有5000美金,再早之前的2010年,開採成本只有不到1美金。
比特幣的挖礦與黃金挖礦一樣,需要勞動,需要成本,只是二者的挖礦方式不一樣,比特幣通過計算機等專業礦機挖礦,黃金則通過機械設備進行。黃金是看得到的實物,而比特幣網絡是一個記帳系統,二者的表現形式不同。比特幣總量僅有2100萬枚,運行數十年未出現任何問題。黃金總量儘管有限,但時不時會出現新的金礦。
中本聰在2008年的論文中提到,這是一種點對點的現金系統,比特幣發行的背景是出於對中央機構的不信任,中本聰提出比特幣的目的是為了給現有的金融系統提供一些新的可能,而之後比特幣價格經歷了大幅炒作,幣小寶覺得,這或許有悖中本聰的初心。
總結,從商品角度來看,比特幣價值支撐源於挖礦成本;從貨幣角度來看,比特幣價值支撐源於共識機制。
客觀的說,比特幣更適合作為一種投資性的商品。由於比特幣波動巨大,顯然不適合作為日常支付使用。當我們從商品的角度理解黃金和鑽石的價值時,便可以理解比特幣的價值支撐。幣小寶認為,比特幣從出現到被人們接受,僅僅過去了10年,而黃金則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其價值才深入人心,因此,比特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來源: 金色財經 / 作者:幣小寶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