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體育題材電影《破風》如何看一部片子了解一個「行業」

2020-12-09 奔二老青年1

2015年暑假,一部由香港導演執導,兩岸青年演員主演的青春體育電影《破風》上映,以青春、熱血、激情、勵志交織撞擊所帶來的震撼,以及精良的製作、上乘的質感,真實而生動地展示了破風手的青春氣質。以小眾題材自行車競賽為切入的《破風》,那燃情的體育精神和對夢想的執著追尋皆是電影值得稱道的亮點所在。

影片中涉及到很多關於自行車比賽的專業知識,其中著墨最多的就是——破風。

何為破風?

「破風」這兩個字在騎行領域是沒有的,他們叫「領騎」。

「破風手」在自行車比賽中至關重要,在車隊裡承擔著為衝線手指引、開路、阻擋風力、排除比賽障礙的重要職能,每場比賽必須拼搏到快到終點時再讓開,由衝線手去完成最後的比賽,但永遠無緣冠軍的領獎臺。誰來做「破風手」為隊友排除阻力、為車隊犧牲?

所以影片重點科幻的並不是車隊比賽的輸贏,而是一個車手的成長過程。

影片中的四個年輕人:衝線手鄭知元(崔始源飾),鄭知元的兩個破風手仇銘(彭于晏飾)、邱田(竇驍飾),以及女車手黃詩瑤(王珞丹飾)都懷揣著不同的體育夢想。

對於一個初級的騎行愛好者來說,這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因為電影中的訓練過程、破風手和衝線手之間的配合以及比賽時候團隊的戰術,都顯得十分專業,就拿比賽來說,影片就向我們展示了公路賽、賽道賽(麥迪遜賽道)、山地賽、場地賽等不同的騎法。

即便是一竅不通,對自行車比賽沒有半點了解的觀眾都會被吸引。

體育電影獨有的「破風」之路

1896年,隨著愛迪生在美國紐約拿著自己發明的「放映機」,放映了第一場拳擊賽開始,電影和體育就結下了難以言說的緣分,之後體育電影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型。它作為體育的一種文化形式,推動著體育文化的發展,而體育電影是一種體育文化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在我國,第一部體育電影是1928年上映的《一腳踢出去》,後來每個時期都有一部體育電影的出現。

但發展速度很慢,以當代商業片水平來說,想要拍好一部體育電影,要比其他類型的影片更加費神,再加上電影投資人對於這一題材有著不看好的態度,所以體育電影的生存環境就比較艱難,不過也會有導演專門去涉獵此類影片。

就拿《破風》來說一部競技題材電影的投資就不是個小數目

《破風》的公開數據,沒算上贊助商提供的設備除外,投資近億元:400輛自行車,每輛價值兩萬多人民幣;衣服和頭盔8000多元一套,共1500套、鞋子3000元多一雙,把這些全部算進去,成本已破億元。全劇組人員共400多,動用了400多臺單車,和17臺攝像機,消耗12000瓶飲料,再加上拍攝地點的特殊,橫跨了歐亞,去了高原、沙漠等,導致了《破風》的拍攝花費了林超賢71天,他也坦言這是他拍攝時間最長的一部。

如此大手筆的付出金錢、時間、人力、物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片尾可以看到滿滿的致謝名單吧。香港導演林超賢拍攝電影都喜歡夾雜著個人的喜好,所以繼《激戰》之後,他又拍攝《破風》,其實也不難看出,林超賢的一次次挑戰冷門,不僅僅是因為要轉換路線,而是因為自己對體育的喜愛,他曾在公開場所表示過,他喜歡運動,之所以拍攝《激戰》是因為他喜歡拳擊。

到了《破風》,林超賢又提到他喜歡騎車,他喜歡騎車爬坡,就是喜歡那種逼著自己不停下來的感覺!《破風》中有一個角色是有原型的,是一位香港車手,在比賽時摔斷肋骨依然堅持完賽,最後拿了亞軍,雖說這樣的劇情老套,但很真實,這就是運動員的拼搏史,也不難理解導演為什麼要說「逼迫自己不停下來。」,因為他把人生經歷的每一次嘗試,都當作比賽。

比賽重要的是結果,也是過程,在《破風》中,電影落幕時寫的那句「獻給所有為夢想不斷打拼的你」,想來應該會正中很多人的心思吧。《破風》這部電影其實是很適合青少年群眾觀看的,電影的情愛方面點到為止,更多的是青年運動員頑強拼搏,追求夢想的精神。導演林超賢敢於拍攝《破風》這種較為冷門的青年體育題材的電影,更多的是在向我們青年觀眾注入一種正能量。

特別是了解到男主彭于晏從進組前的訓練到電影殺青,他自己累積騎行超過11萬公裡,超不多是繞了地球三圈,拿到了自行車專業賽道的使用證書,還成為環法自行車賽第一位大中華區的親善大使,同樣另外三外主演也是經受了魔鬼般的訓練,而其他的騎手,在整個拍攝過程中,摔傷的多達80多位……

公路車手的兩個最大的敵人,第一是空氣,第二是重力。

所以說一個騎行隊伍要有自己的編隊,一是安全,二是因為隊形能夠跟隨引導氣流。

大型公路自行車競賽相當激烈,並不像我們平時騎自行車那樣悠閒,單獨一個選手是很難包攬所有榮譽的,所以一個車隊會主將、衝刺手、爬坡手以及輔助車手。

一般情況下,根據戰術的需要,輔助車手會負責領騎、送水、突圍(突圍的選手被稱之為「兔子」)或幹擾突圍的選手等等。

在長距離的自行車比賽中,還有最重要的一個比拼點,就是耐心。

《破風》中,最後一段比賽是在沙漠中,破風的重要性就很大,一般而言,速度越快,風阻越大,尤其是速度到了30km/h之後,越發明顯。破風手在前面為後面的隊友擋住前面的風,騎車這項運動主要就是跟風阻在戰鬥,同樣速度情況下,破風手和後面跟騎的隊友用的力是完全不同的。簡單的說,同樣的速度,沒有破風手幫你,你騎著覺得吃力,但是有破風手破風的情況下,你會覺得無壓力。

不知道中國體育電影的雄起還需要多長時間,但當林超賢跨入這個領域,進入這扇門時,就已燃起了許多人對中國體育電影未來的希望,它也不再是停滯不前……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體育題材電影《破風》:跌宕起伏的劇情盡顯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電影《破風》是在2015年的暑假期間上映的關於體育題材的影片,這部電影是由香港的林超賢導演執導完成的,不管是從電影的題材類型還是它本身的劇情來看,都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青春熱血片。「破風」之路是體育電影的根本當說到體育題材的電影,看電影的觀眾心中都是保留著強烈的體育精神的,這也是十分難得的電影題材,我們應該不斷地發揚和創新下去。
  • 國產體育電影這次能否"破風" 體育題材拍攝難度高
    原標題:國產體育電影這次能否破風?電影類型的多樣性是成熟電影市場的特徵。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在世界上已經數一數二,在電影類型的多樣化上卻頗為欠缺。其中一個長久不受重視的是體育題材電影。往上數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上世紀50年代拍的《女籃五號》了。
  • "破風"吹響類型片崛起號角 為運動題材電影"破風"
    其次,運動題材依然很難拉到投資。《破風》裡面,一個演員全身上下的裝備要7000多元,這樣的裝備需要1500套;專業賽車2萬多一輛,電影動用了400輛,很多錢就這樣花在了觀眾看不見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林超賢15年前就在運作自行車題材的項目卻幾度擱淺,直到《激戰》成功之後,這一項目才得以上馬。為了這些場面,《破風》花費過億成本,還找來幾千萬的設備贊助。
  • 《破風》,這是一部以汗水、嚴謹、專業的視角做出的真電影
    我覺得《破風》這部電影沒有過於複雜的情節,但是傳遞的能量十分積極。關於友情,親情,愛情。我們都曾經年少輕狂,都曾誤入歧途。但是,一切終將會過去。就像,蒲公英不管飄的多遠,最終還會紮根土地;候鳥不管遷徙何處,每年還是會回到故裡;就像我們,不管如何告別,依然後會有期。
  • 《破風》上映一周票房過億 為中國體育電影"破風"
    原標題:《破風》為中國體育電影「破風」   《破風》海報   在上映一周後,《破風》的票房終於破億。儘管相比於上映首日票房就破億的《捉妖記》和《煎餅俠》而言,它不那麼顯眼,但在國產體育題材影片中已是佼佼者。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 《破風》好口碑卻欠高票房 運動題材仍需普及
    相對之前坊間自發支持《大聖歸來》的「自來水」,這批支持《破風》的網友則給自己取名曰:自燃粉。   雖然從目前的票房看,《破風》已無力趕上《捉妖記》目前已超過20億元的國內最高票房紀錄,但是這兩部電影都對華語片的工業進步和類型創新創下了不可忽視的功勞。只是,運動題材《破風》相對於合家歡題材的《捉妖記》而言,需要的普及力度更大。
  • 《破風》為中國體育電影艱難「破風」
    在上映一周後,《破風》的票房終於破億。儘管相比於上映首日票房就破億的《捉妖記》和《煎餅俠》而言,它不那麼顯眼,但在國產體育題材影片中已是佼佼者。「破風手」,高速騎行比賽中的奉獻型車手,在賽道中抵擋風阻,讓「衝線手」將體力保留至終點線前的衝刺。「衝線手」,最後集榮譽和關注於一身的贏家。「破風」是為他人作嫁衣。在這部影片中,運動的意義不只是勝利和健身,而是與他人的相互配合、成全。
  • 彭于晏《破風》:洋溢青春與夢想,感受速度與激情!
    朋友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電影是由林超賢指導的於2015年上映的《破風》。影片豆瓣評分7.3,是一部集運動、勵志、愛情、兄弟情誼於一體,很難得的中國體育電影。影片涉及的運動是自行車賽,對自行車賽了解的人就不多了。而且,自行車賽這樣的競技賽,觀賞性又有幾分呢?
  • 《破風》熱映 華語體育電影能否坐上風口?
    原標題:《破風》熱映 華語體育電影能否坐上風口?   新華網南京8月11日電(記者)近日自行車運動影片《破風》上映,陳可辛宣布執導《李娜》,引發業內對體育電影的關注。相比於青春電影、抗戰神劇的泛濫,體育電影至今僅有百部左右規模,堪稱冷門。2022年北京申冬奧成功,朋友圈裡熱「曬」健身,是否將有助華語體育電影坐上風口?
  • 體育題材電影5強,《摔跤吧爸爸》不在前3,第1名看完令人唏噓
    亞運會正在雅加達如火如荼的舉行,小編為你推薦5部體育運動題材的電影,第一名的可是影史經典哦。中國人民最熟悉的運動電影——《摔跤吧爸爸》但是他的套路是體育題材電影的常見套路,也就是社會底層的天才少年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取得運動上的成功,電影的情節推進一般是隨著一場比一場難度大的比賽展開,最終一定是以在主角在決賽中以弱勝強來收尾。當然本片還有觸及了印度社會男女不平等,女性可選擇的人生道路太過單一等等主題。英倫貴族範——《烈火戰車》
  • 林超賢導演的《破風》,一部國產體育電影,原來賽車還可以這麼酷
    破風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可能有常識的人大多都會有所了解,或者說是喜歡賽車的人肯定也會更加熟悉。但是對於我這種大宅女,說實話,看電影之前我還真的不太了解破風到底是個什麼。來看這部電影完全是出於巧合,不過還好,沒有讓我白白浪費我的時間。
  • 遺憾《奪冠》掉隊「體育題材是被電影行業忽略的富礦」
    資深電影人高軍在接受每經記者採訪時指出,《奪冠》很難打動特別了解中國女排歷史和稍有閱歷、年齡感的觀眾。「看電影時我挺感動的,為女排訓練、打拼的場景落淚。」多位90後觀眾告訴每經記者,他們中不少人在看《奪冠》時數次落淚,不過在走出影院後,卻覺得能思考和討論的點並不深刻。而數位體育迷則向每經記者直言,「只是平靜的看完」。
  • 體育電影,下一個風口?
    五月,文體不分家的體育圈傳來兩則「娛樂新聞」,桌球女王鄧亞萍進軍影視圈,拍攝一部以她個人傳奇故事為原型的傳記型網劇;另一則新聞是,花樣滑冰世界冠軍佟健將推出常駐花滑劇目,將花滑演出打造成電影效果。五月,足球題材國產體育電影《破門》也在院線上映,而在六月,講述傳奇美國花樣滑冰選手託尼亞的傳記電影《我,花樣女王》也將登陸大熒幕。
  • 專訪林超賢:《破風》是從影以來最難拍的電影
    搜狐娛樂訊(森月/文 遠輝/視頻)在暑期檔扎堆的青春片裡,林超賢導演的新作品《破風》無疑是從一個新穎獨特的角度下手,不僅電影中的自行車競技題材在華語片中非常罕見,少年漫畫式燃燒的運動熱情也令《破風》與俗套青春片截然不同。
  • 《破風》:最燃的國產運動片
    8月6日上映的《破風》是一部主打運動元素的電影,它運動時的燃和《速度與激情》有一拼,《速激》的賽車戲很瘋狂,無論是爆破戲還是跳車都看的血脈噴張,《破風》也有這麼點意思,年輕的賽車手迎風而上,說它是最燃國產運動片不為過。
  • 最冷門的5部災難題材電影,被低估的高分片子
    這種驚悚題材偏歐美,但導演意外拍得不錯,怪物的「食物儲存倉」設定還挺有意思,小女孩也很聰明不拖後腿。2、《神秘代碼》;尼古拉斯近作中算比較好的一部了。這樣的結局,無論是對於電影,還是對於這個世界,個人覺得都不錯。影片開始有關天體物理學的闡述,解釋了世界還可以這樣開始,從災難片的角度來看,個人認為有超越以前同類作品之處。
  • 電影《破風》8月6日18點上映 5大看點搶先看
    兩年前,林超賢導演突出奇招,一部叫做《激戰》的電影橫空出世,這部電影叫好又叫座,成為中國新世紀運動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兩年之後,《破風》再戰江湖,該片比《激戰》更帶勁。看點二:緊張刺激,荷爾蒙爆表的熱血之作  體育被譽為「和平年代的戰爭」,所以競技場上的拼殺絲毫不亞於戰爭中的殊死搏鬥,而在林超賢的鏡頭裡,一向小眾的單車賽拍出了《速度與激情》的刺激,不管是鏡頭的高速切換還是賽車手之間的默契配合,讓觀眾從頭到尾捏一把冷汗。有看過點映的觀眾說:「一場電影下來,大腿都拍腫了!」可見其緊張刺激的程度。
  • 《破風》不是破傷風
    與拳擊、橄欖球、田徑、遊泳等競技體育相比,單車運動相對冷門。每年的環法、環青海湖直播,在球迷眼中簡直就是雞肋。更重要的是,單車電影的切入點也極難找準。美國有《壯志奪標》《告別陰霾》、日本有《單車小霸王》、英國有《蘇格蘭飛人》、法國有《人生環回賽》、臺灣有《小卒戰將》《練習曲》,但這批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無論是講述哪個年齡段男人的勵志故事,單車都難免淪為擺設。
  • 彭于晏、竇驍崔始源上演《破風》之旅,荷爾蒙爆棚!
    相對比於國內,歐美體育運動出了很多經典,甚至有過奧斯卡提名的。通過中真實人物改編,或者小說改編的,不斷的在更新,電影的內容都是通過主角突破自我,迎難而上的路程來體現體育精神。雖然也出了比如星爺的《少林足球》周杰倫的《大灌籃》,但都已經過去十來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