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一嫁呼韓邪,二嫁其子,三嫁其子之弟

2020-12-12 奇聞趣談史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對應的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其中,落雁指的是西漢時期的王昭君。相較於其他多多少少沾上"紅顏禍水"評價的三位美人,王昭君的評價要高上許多。

"昭君出塞"不僅鞏固了邊疆的和平,讓此後的幾十年內,漢朝與匈奴一直保持著友好和睦的關係;而且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由此可見,王昭君是當之無愧的"和平使者"。後人為表感激,也在多地都為她修建了"青冢"以作紀念。不過,關於王昭君當時出塞的真相卻有所爭議。

匈奴的婚嫁制度十分不符合倫理

據《漢書》中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劉奭(shì)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是"皇命難違",不得不背井離鄉;而《後漢書》中則說,是王昭君沒有得到寵愛,心生悲怨,自願遠嫁匈奴。

史書中確切關於王昭君的記載很少,她本人具體的想法究竟如何,如今也不得人知。只不過從僅有的史實中,可以看出出塞大概率並非王昭君個人的意願。

首先,人們耳熟能詳的"昭君出塞"故事是這樣的。王昭君到達塞外後,呼韓邪單于對她敬愛有加,兩人婚姻美滿,先後生有3個兒子。而後,在西漢王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逐漸控制了匈奴全境,結束了百年間匈奴各部落之間的紛爭。

如此看來,昭君出塞就算是被逼無奈,這樣一個美滿結局,也算是一樁佳話。可實際上,王昭君大婚後僅過了兩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年僅42歲。

丈夫的去世,似乎激起了王昭君思鄉的愁緒。於是她曾上書漢朝,請求返回故土。可見,王昭君也許並不喜歡大漠,只不過她返鄉的請求被漢室駁回了,最終只能鬱鬱而終葬於大漠。

如果說,王昭君單純不喜歡大漠是她想要離開的主觀因素,那麼匈奴的婚嫁制度,就是迫使她想回到家鄉無可忽視的客觀因素了。匈奴的婚嫁制度,以漢人的傳統思想來看,十分不符合倫理。

人們只聽聞古代有皇位世襲制,可在匈奴,居然連妻子也是世襲的。什麼意思呢?即"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之。"

通俗來講,就是無論老單于和新單于是父子關係還是兄弟關係,守寡的女子都要嫁給新單于。即便新單于同這名女子是名義上的母子關係,匈奴人似乎也不會產生於理不合的觀念。

與漢族迥異的婚嫁制度,她嫁給了自己的兒子

這種習俗,不單單是匈奴人的傳統,許多遊牧民俗基本都如此。而之所以形成這種傳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遊牧民族的艱苦環境所致。

眾所周知,遊牧民族時常爆發戰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大漠遠不如中原肥沃,資源匱乏,特別是遇到災年,只得通過戰爭來掠奪資源。

關乎生存,戰爭都是時有爆發的事情,更何況一些不被常人理解的禮儀習俗了。因而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之下,為了民族繁衍,不論女子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如同牛羊一樣,可以被後來人所繼承。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過:"苟利所在,不知禮儀。"

因而,在呼韓邪單于去世之後,王昭君就面臨著嫁給自己兒子的局面。即便王昭君和新任單于並無血緣關係,只是名義上的母子關係,也同樣難以令人接受。

所以,王昭君在呼韓邪單于去世後,才會迫切的想要返回家鄉。不過礙於皇命,她只得"從胡俗",下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

不過好在,復株累單于和其父一樣,都是頗有大才之人。他在位期間,引薦漢朝相關制度,制定出了種種措施,改變了百年間匈奴多以戰爭來掠奪資源的野蠻行徑,這極大的促進了匈奴經濟的發展和各部落之間友好的外交關係,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最為關鍵的是,復株累單于不僅於事業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他對待王昭君也是十分用心。可以說,王昭君在塞外的十餘年生活,是受盡了兩代單于的寵愛,也算是慰藉了遠離故鄉的寂寥之情。

此外,王昭君的幾個孩子均為貴族高官,這樣看來,無論她是以母親的身份,還是以自身的地位,都可以稱作是"人生贏家"。

因為如果是在漢室,雖說沒有匈奴這種不符合倫理的妻子世襲,然而皇帝若是駕崩,後宮妃子除去少數人,有許多都逃不過陪葬或是打入冷宮的命運。

所以說,王昭君出塞,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正應了那一句,福與禍總是相依的。

她終是名留青史,為後人所銘記

只可惜王昭君的第二段婚姻也沒能善終,或許是天妒英才,復株累單于只在位11年,就不幸去世了。他與王昭君的婚姻,自然也就此結束。

兩度經歷喪夫,帶給王昭君的打擊可想而知。可是她的悲痛遠不止如此,復株累單于去世,意味著新的單于將要繼位。而她,也要繼續"從胡俗",嫁給下一任單于。

這下一任單于,是復株累單于同母的弟弟搜諧若鞮單于。在女子視貞潔如性命的古代,三番兩次的嫁人,換做那個時期的大多數女子,都是難以令人接受的。更何況王昭君是先嫁給兒子,而後又嫁給兒子的弟弟,心中的屈辱可想而知。

所以自此以後,王昭君終日鬱鬱寡歡。僅過了兩年,她就因病去世了,時年不過33歲。"落雁"就此香消玉殞,茫茫大漠上再也沒有一位讓大雁都忘記煽動翅膀的美豔女子了。

但是,寂寥的大漠上,美人撫琴之音卻不會被人們遺忘,飽經戰亂之苦的邊境各族人民,都會牢牢的記住這位女子所帶來的和平。

據傳,王昭君下葬之日,前來送葬的群眾紛紛用衣襟包土,為她壘起了像小山一樣高的墳墓。這座墳冢,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大黑河南岸上,在仿若能夠吞噬一切的風沙中,唯有這一座墳冢,墓草青青,格外引人注目。昭君墓被稱為"青冢",便是由此而來。

昭君出塞,對漢人以及匈奴的歷史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且這種影響是正向的。不過這種貢獻,卻是王昭君淪為政治犧牲品換來的。古代社會,又有多少女子像王昭君一樣,處在男權至上的封建帝制下,自身的命運不受掌控。

如王昭君這般的,已經算是運氣好一些,至少她名垂青史。更多的女子如同一粒塵埃,並不被人們所在意。更甚者,被冠以紅顏禍水的稱號。

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其他三位。西施迷惑吳王夫差,加速了吳國的覆滅;楊玉環更是讓唐玄宗"從此君王不早朝";貂蟬的存在雖有爭議,不過在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她挑起了呂布與董卓的矛盾,同樣也是一樣禍水的存在。

可實際上,這些女子又有多少身不由己呢?在皇權至上的古代,女子根本沒有權利左右自身的未來,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可是,最終備受爭議的,是案板上的魚,而不是"劊子手"。

相關焦點

  • 王昭君空有落雁之容,卻得不到皇帝寵愛:我要遠嫁匈奴
    如此漂亮的女子,本應該是留給皇帝本人,為何卻遠嫁匈奴,圓滿了呼韓邪單于?一、早年入宮,獨守空房王昭君也叫王嬙,很年輕就被選入宮中,其相貌無與倫比,只不過漢元帝宮女、妃嬪甚多,王昭君在眾妃嬪中也不太起眼。王昭君沒有受寵信的主要原因,是漢元帝不知道後宮有位如此美人。
  • 漢元帝不可能喜歡王昭君,所以,出塞和親就是王昭君的最佳選擇了
    明明有閉月羞花之貌,卻因沒錢賄賂畫工毛延壽,所以一直沒機會得到漢元帝的喜愛,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遠離故土,去匈奴接受未可知的命運。也就是說,王昭君堅信,憑自己的相貌,倘若有機會見到漢元帝,是一定會得到漢元帝之愛情的,那麼,王昭君的這種想法有根據嗎?
  • 王昭君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與呼韓邪單于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五月劉奭病死於長安未央宮,諡號孝元皇帝。 匈奴生涯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欲歸漢,漢帝劉驁命其從胡俗,再嫁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絫若鞮單于。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
  • 人物探秘:試議昭君出塞途徑喬河打扮
    據範曄《後漢書 南匈奴傳》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 王昭君為什麼被毛延壽畫醜
    ,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昭君16歲被選入宮為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漢請求和親,昭君自願應詔遠嫁匈奴;兩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依照匈奴風俗改嫁新單于(呼韓邪與前妃水閼氏之子)。
  • 昭君出塞: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進宮後的王昭君始終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垂青,原因是性直的王昭君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因此將王昭君畫像畫醜,最終王昭君只能在漢宮中蹉跎。匈奴的求親書飛到漢宮廷,漢元帝打算使宮女冒充公主和親,昭君請求和親匈奴。漢元帝見昭君貌美始知毛延壽欺騙,殺毛延壽後昭君出塞。
  • 王昭君被計算機還原長相,拋開她的功績談顏值,有些過於狹隘!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按理說應該被皇上選中,但她為何被派去和親?和親之後幸福嗎?為何會有三嫁單于服毒自盡的說法?下面我們就來給大家揭開王昭君的神秘面紗。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王昭君出塞也讓她贏得千古美名,躋身四大美人之列,如果王昭君沒有出塞,可能會像阿嬌一樣老死宮中,而且她的顏值也不會被挖掘出來,所以昭君出塞的這個選擇是非常不錯的。
  • 王昭君出塞經朔州的故事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廣為流傳,經久不衰,其事跡最早見於《漢書》和《後漢書》。《漢書·元帝本紀》記載了漢元帝將昭君賜於單于之事:「竟寧元年(前33)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拜元帝。下詔曰:『呼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
  • 昭君出塞的故事後續,昭君嫁到匈奴之後過得還好嗎?
    話說,自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單于是匈奴首領的名稱,就像中土地區的皇帝一樣,在稱呼某個匈奴首領的時候會將單于二字加在名字後面)將西漢的大美人王昭君娶回了匈奴之後,世人也很好奇王昭君的婚後生活怎麼樣。其實這一個問題的答案也不難去揣測,一個姑娘背井離鄉,遠嫁到匈奴,在生飲食、生活習俗這些方面都需要去改變和適應。王昭君和親後的生活一定是孤單的、思鄉的,甚至是無奈的。以下就從匈奴的生活環境以及王昭君的婚姻狀況,兩個方面來看看王昭君的婚後生活是怎麼樣的。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史書上最有名的與親事件大概是王昭君出獄,王昭君出身貧寒,漢元帝時期,以民間女子身份入宮,成為宮女,史書上記載王昭君長得非常漂亮,但在宮裡,王昭君卻一直得不到皇帝賞識,甚至根本沒有機會認識他。西域單于公元前34年,入朝請求與匈奴聯姻,為了安撫匈奴,漢朝統治者答應了這一請求,就是為了讓昭君成為漢朝的犧牲品,昭君之後,無數文人騷客哀嘆昭君的無私行為,不但給漢匈兩朝帶來了長久的安寧,也為大一統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當想起遠嫁大漠的美女,就會流露出悲嘆之情。
  • 王昭君出塞後生活如何?輪流嫁給祖孫三人,生了孩子不知是誰的
    王昭君出塞後生活如何?
  • 王昭君出塞的動機是因為「性饑渴」?全因得罪了畫師
    王昭君平靜地說:「我不可能有一點,你有權給一點。」毛延壽惱羞成怒,便把那點該點到秋水上的丹青,點到了秋水下的臉上。他暗自惋惜:「可惜!可惜!」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畫像上的喪夫落淚痣時,以為她是個不吉的女人,便將畫像扔在了一邊。王昭君失去了一次絕好的機會。此後,三年多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宮女。漢宮秀女 自請出塞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朝覲大漢天子。
  • 呼和浩特之行:朔漠青冢憶昭君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遷到長城外的光祿塞下,三次進長安,主動與西漢結好,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毋得相詐相攻"。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請求和親,得到同意,王昭君主動請嫁出塞,經過一年多的風雨波折,到達漠北王庭,被封為"寧胡閼氏」,當了匈奴的王后。墓區的《和親》雕像記述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
  • 漢元帝懊悔錯過王昭君,怒殺貪心畫家毛延壽,他為何要醜化王昭君
    「遠嫁匈奴即能保大漢和匈奴安居樂業,」想到邊境兵荒馬亂、妻離子散的場景,王昭君心跳加速,「不枉我知書達理,不棄我天生麗質,我要遠嫁匈奴為民造福。」當呼韓邪單于牽著王昭君的纖纖素手出現在定婚儀式上的時候,漢元帝眼前頓時一亮。一位美人,兩道黛眉輕顰微蹙,稍露一絲幽怨;一頭秀髮雲鬟霧鬢,更顯萬種風情。她的出現,「使漢宮為之生色」,漢元帝臉色立即變青。
  • 王昭君,絲路上的最美大使
    人物簡介王昭君,字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期宮女,後和親嫁於匈奴呼韓邪單于,造就了歷史上「昭君出塞」的典故。或許是思念故土的緣故,又或許是懷著即將進入匈奴之地的不安,她撥弄琴弦,唱起故鄉之歌。正在遠飛的大雁看到這麼美麗的女子,聽到這麼悽婉的琴聲,竟然忘記了飛翔,一隻只直直地墜落下來。這就是2048年前美人出塞的故事,而這位美人,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漢匈間的和親傳統昭君為什麼要出塞呢?
  • 王昭君那麼美,漢元帝為何忍心讓她出塞?
    建昭元年(前38年),十五歲的王昭君被選進皇宮,身處深宮,同很多宮中的女孩子一樣,無緣得到皇帝的寵幸。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朝見大漢天子,請求迎娶漢女為妻,漢元帝將二十歲的「良家女」王昭君賞賜給呼韓邪,同時改元「竟寧」,以示慶賀。《漢書》記載:呼韓邪大喜,上書表示:「願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 有關王昭君故事的三個不同版本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是其中最為具有健康美的一個,據說其美貌能使大雁驚落。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她和呼韓邪單于過了兩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 說說你所不知道的王昭君,先後嫁父子三人,生育了不同輩分的孩子
    出塞這一年,昭君剛剛二十歲,呼韓邪單于已年近五旬,可以做昭君的父親。年齡上的相距,註定了他們不可能一起白頭、廝守終生。嫁到匈奴第三年,呼韓邪單于就年老力衰,不合時宜地掛了。王昭君抱著給呼韓邪單于生下的兒子伊圖智伢師,兩眼哭腫,卻永遠喚不醒呼韓邪單于了。《漢書匈奴傳》裡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啥意思呢?就是說繼位的呼韓邪之子雕陶莫皋有權得到王昭君。王昭君嚇了一大跳,趕緊向漢廷上書求歸。
  • 遠嫁西域的細君公主,有著和昭君一樣的哀怨
    這不是昭君出塞的情景,這是細君出塞的故事,比昭君還早上了幾十年。細君公主,她和昭君一樣是漢朝人,一提起和親,我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漢朝,不知道有多少公主宮女出嫁異國他鄉,而,細君公主,就是其中的一個。她本是江都王劉建之女,劉建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因響應淮南王劉安等人的造反,東窗事發而自盡,其封國被銷,劉細君的命運從此一落千丈。
  • 漢元帝懊悔錯過王昭君,怒殺貪心畫家毛延壽,他不惜丟命也要醜化王昭君,意欲何為呢
    「遠嫁匈奴即能保大漢和匈奴安居樂業,」想到邊境兵荒馬亂、妻離子散的場景,王昭君心跳加速,「不枉我知書達理,不棄我天生麗質,我要遠嫁匈奴為民造福。」  當呼韓邪單于牽著王昭君的纖纖素手出現在定婚儀式上的時候,漢元帝眼前頓時一亮。一位美人,兩道黛眉輕顰微蹙,稍露一絲幽怨;一頭秀髮雲鬟霧鬢,更顯萬種風情。她的出現,「使漢宮為之生色」,漢元帝臉色立即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