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今年62歲的賴淑芳已經做了40年的「唐昌布鞋」。打布殼、打堂底、捶底……要經過32道工序後,一雙唐昌布鞋才會最終成形。目前,在唐昌鎮,只有賴淑芳一家還在堅持做手工布鞋。
作為「唐昌布鞋」傳承人的賴淑芳,曾像許多老手藝人一樣,擔心「後繼無人」。隨著「唐昌布鞋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雙老布鞋重新迎來發展機遇。
2015年,兒子艾鵬辭職回來繼承賴淑芳的手藝,並在當年就開了網店。增加高端布鞋的產量,拓寬銷售渠道,讓賴淑芳家的唐昌布鞋逐漸有了起色。2019年,賴淑芳家布鞋產量超過一萬雙,利潤達到30多萬元。
隨著知名度和銷量的增加,賴淑芳開始拓展製作團隊,目前「唐昌布鞋」的製作團隊已經拓展到了13人,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在戰旗村,如今的「唐昌布鞋」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成為了當地發展鄉村振興的一項產業。
「今年的疫情雖然對布鞋銷量有一定影響,但隨著復工復產和旅遊逐漸恢復,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改良製作工藝,爭取趕上去年的銷量!」賴淑芳充滿信心地說。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