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軍事報導】泰國《亞洲軍事評論》2014年第11期發表了戈登•阿瑟的文章:Dragon’s Den。文章稱,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令其鄰國深感擔憂。文章詳細介紹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種的現代化進程,並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例如,中國的潛艇設計還不夠成熟,以及國產WS-10A渦扇發動機性能不可靠,正在影響中國空軍的戰備水平等。文章編譯如下:
2014年11月舉行的中國珠海航展(Zhuhai Airshow)將是一個難得的舞臺,中國將在此公開展示其武器裝備。事實上,極少有其他國家的軍隊受到如此重視,也極少有其他國家的軍隊像日益現代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樣引起恐慌。
中國的鄰國對於其軍事現代化的確感到不安,例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2年公布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就表示了這種擔憂。2014年3月,中國宣布,中國計劃將2014年國防預算提高12%,達到1320億美元。然而,中國的實際支出可能是這一金額的雙倍,因為該國的許多國防開支項目並未公開。再加上,中國投資於國內安全設備的資金遠遠高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費開支。
中國的國防開支仍遠遠落後於美國,而且北京政府現在從這些資金中獲得的收益正日益減少。因為解放軍需要更多的人才來操作日益複雜的設備,所以需要直接與私營部門爭奪人才,這導致其工資總額呈現了一種上升趨勢。此外,北京政府需要在先進武器裝備上花費更多的資金。因此,預算上漲的理由之一是中國傳統成本優勢的消失。儘管如此,中國仍將加強軍力的理由歸結為安全威脅。中國一方面要通過與日本(最終是與美國)在東海的競爭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還要在南海憑藉「九段線」(nine-dash line)不斷強化自己的領土訴求。
令人擔憂的是解放軍的一些部門所表示出的強硬立場。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政委劉亞洲在2014年撰文稱:「不能取得勝利的軍隊將一無是處。戰略機遇期從來不是求穩求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現在看來,凡是建國以來我軍打過仗、打勝仗的地方,那些地域、那些邊境線總是相對和平穩定的。現實告誡我們,凡是我們縮手縮腳的地方,那裡就鬧得最歡。」劉將軍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應該「抓住戰略機遇期」以測試其勇氣。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本文將依次分析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種的現代化進程,合乎邏輯的起點是23.5萬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中國海軍處於能力建設的前列,據估計,其艦艇數量到2020年將使美國海軍黯然失色。中國海軍的攻擊能力已經遠遠超出其島礁範圍,第一支海軍反海盜特遣部隊於2008年12月部署至亞丁灣(Gulf of Aden)就是最明顯的範例。從那時起,中國一直在該地區輪換部署著一支由3艘軍艦組成的特遣部隊。2011年,中國海軍派遣一艘護衛艦前往地中海幫助中國公民撤離利比亞,這次任務證明中國海軍的作戰範圍又有所擴展。這些部署為中國將其軍事行動擴展至印度洋提供了一種合理的藉口。印度對此深感擔憂,但目前尚無證據證明經常被炒作的「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理論,即中國涉嫌在諸如孟加拉國、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和斯裡蘭卡之類的國家建立一個軍事設施網絡以加強其戰略足跡。
相反,中國海軍正在西太平洋集結,最終目標是威懾外國勢力(例如,美國)在未來衝突中的任何幹預。中國海軍在第一島鏈(First Island Chain,包含日本列島、臺灣、菲律賓北部地區及婆羅洲)內有著可信的軍事存在,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突破第一島鏈,深入西太平洋。美國國防部在向國會提交的2013年年度報告中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迅速提升其在整個亞太地區打擊美軍基地、艦艇和飛機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正在變得日益多樣化,打擊範圍也已經擴展至那些先前無法到達的區域,例如,美軍的關島基地。」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海軍首次參加了2014年中期在夏威夷水域舉行的「環太平洋」軍演。然而,這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參與由於中國擅自決定派遣「815型」電子偵察船闖入軍演而蒙上了陰影。
2012年,經過翻新的「庫茲涅佐夫」級(Kuznetsov)航母「瓦良格」號(Varyag)加入中國海軍服役,命名為「遼寧」號。「遼寧」號航母最初被用作訓練平臺,據信,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工作已經開始。美國預計,中國海軍將在2020年之前列裝第一艘國產航母,在2025年之前列裝第二艘國產航母。這種力量投送平臺將大大提升中國海軍的能力,儘管中國海軍對於如何操作航母仍然有無數的經驗教訓需要汲取。據稱,「遼寧」號航母將部署24架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殲-15多用途作戰飛機(MRCA)和10架昌河飛機工業公司生產的直-18海上支援直升機。
隨著中國海軍大力提升其遠徵能力,兩棲作戰艦艇的發展也有了長足進步。3艘排水量18,000噸級的「玉昭」級(Yuzhao,071型)兩棲支援艦已經加入中國海軍服役。此外,預計40,000噸級的直升機航母最早將於2018年下水。中國海軍已經引入了2艘排水量550噸級的「歐洲野牛」級(Zubr class)氣墊船,這些氣墊船由烏克蘭費奧多西亞海洋造船廠建造,中國將根據許可再自建2艘。這將有助於提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兩棲作戰能力,這其中包括2個兩棲步兵師和2個海軍陸戰旅。雖然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對「臺灣問題」念念不忘,但是這些裝備並不能將其能力提升至兩棲登陸奪取島嶼的水平。
目前,中國海軍的水面艦隊正在迅速翻修以及加速現代化。中國海軍的主力是4200噸級的「江凱-II」級(Jiangkai-II,054A型)護衛艦,其中16艘已經加入部隊服役,另外6艘也即將入役。有趣的是,其中兩艘護衛艦於2014年8月被發現已經安裝了拖曳式變深聲吶。與此同時,最新的驅逐艦——7500噸級的「旅洋-III」級驅逐艦(Luyang III,052D型)——也正在建造之中。2014年3月,12艘「旅洋-III」級驅逐艦的首艦「昆明」號加入中國海軍服役。此外,「旅洋-II」級(Luyang-II,052C型)驅逐艦中的第六艘也是最後一艘可能會在2014年年底加入中國海軍服役。
中國列裝的水面艦艇中,排水量1300噸級的「江島」級(Jiangdao,056型)護衛艦數量驚人,該艦一直以每年8至10艘的速度在4個船廠大量生產。據信,中國海軍列裝了多達30艘「江島」級護衛艦,它們的主要任務是海岸巡邏。
世界各國正在密切關注著中國潛艇艦隊的現代化,中國的潛艇艦隊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常規潛艇。目前最受關注的是12艘配備了不依賴空氣推進(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AIP)系統的「宋」級常規潛艇,預計將有20艘常規潛艇配備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核動力潛艇艦隊也正在改進,預計在2014年年底之前,「晉」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SSBN)將搭載射程大約4000海裡(7500千米)的「巨浪-2」(JL-2)潛射洲際彈道飛彈(SLBM)完成其首次作戰巡邏。目前,中國正在設計下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以及裝備本土巡航飛彈的核動力攻擊潛艇。據報導,北京政府正在尋求採購4艘俄羅斯「拉達/阿穆爾」級(Lada/Amur class)常規潛艇,但由於俄羅斯的重心已經轉移至第五代「卡利納」(Kalina)級常規潛艇,中國可能更希望獲得後者。對於國外技術的強力需求表明中國的潛艇設計還不夠成熟。
海事糾紛
中國和日本對於釣魚島/尖閣列島(Senkaku/Diaoyu Islands)存在著持久的主權爭議。2013年11月,中國在東海建立了防空識別區(ADIZ),與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防空識別區出現了部分重疊。新加坡拉惹勒南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研究員尤安•格雷厄姆(Euan Graham)博士在接受《亞洲軍事評論》雜誌的採訪時說:「據我所知,中國的防空識別區與日本重疊在執行時並沒有什麼問題,沒有出現當時人們所擔心的那種情況……它並沒有真正改變現狀。」
儘管遭到鄰國的反對,中國仍然正在南海的赤瓜礁填海造地。南威島的未來設施最終將包括一個簡易機場(能起降西飛轟-6戰略轟炸機),這將是中國在有爭議地區的第一個空軍基地。南海的華陽礁(Huayang Reef)也將建設此類設施。格雷厄姆博士說:「對於南海的局勢現在很難感到樂觀。我認為在衝突或者交火發生之前,此類事件的增加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目前有160萬人,該軍種在歷史上一直是解放軍的主力。陸軍已經通過「信息化」和「機械化」實現了轉型,正如《2013年國防白皮書》所述,「陸軍積極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加快發展陸軍航空兵、輕型機械化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加強數位化部隊建設,逐步實現部隊編成的小型化、模塊化、多能化,提高空地一體、遠程機動、快速突擊和特種作戰能力。」當然,隨著直-10攻擊直升機於2011年加入中國陸軍服役,直-19武裝直升機於2012年加入中國陸軍服役,陸軍的空中支援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中國陸軍的武器裝備長期以來呈現了一種明顯的趨勢。例如,主戰坦克和多管火箭發射系統(Multiple-Rocket Launcher,MRL)的數量自1985年以來持續下降,而近年來,裝甲運兵車(Armoured Personnel Carriers,APC)和步兵戰車(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s,IFV)的數量顯著增長。這符合解放軍機械化的優先次序。中國的主力裝甲車都是由國企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建造,其中最強大的是2001年開始服役的重達52噸的ZTZ-99式主戰坦克。最新的改型是ZTZ-99A2式主戰坦克,該型坦克已經配備了改進型爆炸式反應裝甲(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ERA)、全景式指揮官瞄準儀以及主動保護系統。不過,坦克車隊的主力是42噸重的ZTZ-96式主戰坦克,該型坦克於2000年加入中國陸軍部隊服役。2013年,一種新的配備105毫米火炮的中國輕型坦克問世。這種輕型坦克重30噸,非常適合在山區或綿軟的地形作戰。
在步兵戰車方面,ZBD-04式步兵戰車採用了KBP儀器設計局的BMP-3炮塔以及100毫米線膛炮和同軸30毫米機炮。目前大約有750輛ZBD-04式水陸兩用步兵戰車在解放軍陸軍服役,但23噸重的VN12(北方工業的出口命名法)履帶式步戰車的出現使ZDB-04步兵戰車黯然失色。相較於俄羅斯風格的ZBD-04式步兵戰車,VN12履帶式步兵戰車似乎更接近西方的步兵戰車設計理念。
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正在迅速部署輪式裝甲車,大約400輛20噸重的水陸兩用ZBD-09式8輪驅動輪式裝甲車已經加入陸軍部隊服役。ZBD-09式輪式裝甲車的炮塔安裝了一門30毫米戰車炮以及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生產的「紅箭-73」(HJ-73)反坦克飛彈。ZSL-92B式6輪驅動車輛對於中國陸軍同樣重要,迄今為止共計建造了大約550輛。兩棲部隊主要依靠大約350輛ZBD-05式運兵車以及裝備了105毫米戰車炮的ZTD-05式直射火力車輛。ZBD-05/ZTD-05戰車在概念上與美國取消的遠徵戰車相似,而最終產量可能會達到1000輛。
炮兵部隊主要裝備兩種自行榴彈炮:35噸重的PLZ-05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以及22.5噸重的PLZ-07型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火箭炮系統中能力最強的是12管PHL-03式火箭炮,這是俄羅斯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Spla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Association)研製的9K58型「龍捲風」(Smerch)火箭炮的仿製品。PHL-03式火箭炮的300毫米火箭彈射程為150千米(93海裡),中國將其描述為一種「殺手鐧」式的武器。此外,預計射程為220千米(137英裡)的AR3多管火箭炮將很快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其射程能夠直接覆蓋臺北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中國軍用航空航天工業發展速度驚人,自2011年以來,已經有7種新機型完成了處女航。其中兩種是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成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殲-20(Chengdu J-20)「威龍」隱形戰鬥機和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殲-31(Shenyang J-31)「鶻鷹」隱形戰鬥機。殲-20隱形戰鬥機將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未來戰鬥機,但其設計似乎仍然被引擎、隱形能力和可靠性所困擾。中國空軍現有39.8萬人,正在計劃對其現役機群進行現代化升級。目前裝備的量產型飛機包括:西飛轟-6戰略轟炸機、西飛殲轟-7A攻擊機、成飛殲-10A/殲-10B和沈飛殲-11B多用途戰鬥機。成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改進型殲-10B在2013年年底配備了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而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殲-16是蘇霍伊公司研製的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的仿製品,目前也正在生產。
儘管中國所有的技術都取得了一定進步,但仍然沒有超出俄羅斯的技術範疇。瀋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的殲-11B安裝的國產WS-10A渦扇發動機就是一個例子。WS-10A渦扇發動機是俄羅斯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生產的AL-31F發動機的衍生型號,它對於中國取代目前安裝在其飛機上的所有俄制渦扇發動機的野心非常關鍵。儘管中國的國防採購部門規定使用WS-10A渦扇發動機,但是這些發動機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並且正在影響中國空軍的戰備水平。
中國尋求採購更為先進的俄羅斯蘇-35多用途戰鬥機和俄羅斯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生產的117S渦扇發動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的殲-20「威龍」隱形戰鬥機需要後者提供動力。中俄已經開始談判的另一項交易涉及俄羅斯阿爾馬茲-安泰公司(Almaz-Antey)生產的S-400地對空飛彈系統。目前談判已經受到延誤,但「俄羅斯之聲」(The Voice of Russia)近日援引克裡姆林宮辦公廳主任謝爾蓋•伊萬諾夫(Sergei Ivanov)的話說:「中國成為第一個外國買家的機會很大。」S-400地對空飛彈系統主要改進了針對彈道飛彈的能力,再加上其215海裡(400千米)的射程,確保中國在大陸也能夠命中臺灣上空飛行的飛機。
中國空軍正在使用空中早期預警機監視其新的防空識別區。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經有兩種型號的預警機加入空軍服役,分別是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空警-200」(Shaanxi KJ-200)預警機以及基於「伊爾-76」運輸機研製的「空警-2000」(KJ-2000)預警機。2013年,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空警-500」(KJ-500)早期預警平臺問世。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生產的運-20(Xian Y-20)「鯤鵬」多用途運輸機於2013年1月完成了首飛,它將大幅提升中國空軍運輸機機群的能力,運-20衍生型加油機也有望隨後投產。有趣的是,中國空軍在2014年8月下旬舉行的內蒙古多邊演習期間,展示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生產的「彩虹-4」無人作戰飛機的飛彈打擊能力。
第二炮兵部隊
第二炮兵部隊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CMC),負責管理中國的飛彈武器庫。第二炮兵部隊的創新性武器之一是「東風-21D」(DF-21D)反艦彈道飛彈,據美國報導,該型飛彈的射程為1080海裡(2000千米),是一種正在生產的「航母殺手」,預計到2015年將有高達80枚「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列裝部隊。儘管如此,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Jonathan Greenert)海軍上將淡化了它的威脅,他在接受《亞洲軍事評論》的採訪時說:「我不認為它將影響我們在亞太地區的作戰行動。」
中國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彈道飛彈計劃。機動型「東風-41」(DF-41)洲際彈道飛彈的戰鬥部配備了10個多彈頭分導再入飛行器(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s,MIRV),能夠產生百萬噸級的爆炸當量,目前尚處於研發階段。「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將與現役「東風-31A」洲際彈道飛彈互為補充,新的「東風-31B」洲際彈道飛彈能夠搭載一個百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打擊華盛頓特區。美國估計,中國的武器庫中擁有55至65枚洲際彈道飛彈,但到2020年,洲際彈道飛彈和中程彈道飛彈的數量可能超過200枚。其他方面,臺灣於2011年3月宣布,發現了中國大陸的一種新的中程彈道飛彈——射程為540海裡(1000千米)的「東風-16」(DF-16)。中國針對臺灣大約部署了1400枚彈道飛彈。(知遠/吳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