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網劇上線了。
梳起小分頭、穿上花襯衫,肖央再次扮演油膩警長坤泰,跟《誤殺》裡一臉凝重的父親判若兩人。
事實上,正如賀歲檔擠滿了中小成本的國產類型片,這些類型片裡也擠滿了轉型的喜劇演員。如《受益人》裡的大鵬、張子賢,《長安道》裡的範偉老師,《被光抓走的人》裡的黃渤、白客,《兩隻老虎》裡的葛優、喬杉。
把時間跨度再放長一些。 年初的《來電狂響》裡,馬麗飾演一名被性侵的大齡職場女性,不再是笑點擔當。 沈騰在春節檔的《飛馳人生》裡雖然也貢獻了不少搞笑名場面,但最終駕著失控的賽車衝向了大海,很有幾分悲劇意味。
為什麼喜劇演員都不再演喜劇了?
喜劇演員的出逃
眾所周知,喜劇是一個非常講觀眾緣的東西。
可能有些人什麼都不做,一個表情一個反應都會惹觀眾發笑。 而另一些人就算是努力去裝瘋賣傻,也只能讓觀眾產生打人的衝動。 可以說,能夠得到觀眾認證與喜愛的喜劇演員,是很難得甚至很稀缺的。
然而,從演員本人的角度來說,誰都不甘心被就此定型。 畢竟,喜劇形象太過知名,帶來名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煩惱。 徐崢就在某綜藝上講過自己和黃渤、沈騰一起去吃火鍋的事,服務員一見到他們就狂笑不止。 徐崢自嘲,「好像喜劇演員都沒法正常吃飯了」。
對於女喜劇人來說,問題可能還要更嚴重一些。 因為她們很多時候要自毀形象來達成喜劇效果。 賈玲早年說相聲的時候也曾身材纖瘦、伶牙俐齒。 但為了喜感,發胖之後也沒有刻意再減肥,這才有了綜藝裡所有人都喜歡的「傻大姐」。
馬麗和張小斐則是中戲北電的科班生,在圈中打拼多年後才憑喜劇成名。 雖然之後她們戲裡戲外一直試圖向世人證明,女性喜劇演員也可以美麗性感,然而收效甚微。
而在今年的演技綜藝中,壓根兒還沒怎麼成名的鄂靖文、金靖和辣目洋子,已經在大談打破標籤,不想因為喜劇出身而早早圈定了戲路。
不是所有演員都駕馭得了喜劇,但似乎大部分喜劇演員演正劇的效果都不錯,特別是偏現實主義題材的角色。
可能正應了卓別林那句話: 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 喜劇演員所塑造的始終是頭破血流、執迷不悔的小人物,放在喜劇裡是笑點,放在正劇裡就是別樣的效果了。
另外,很多喜劇演員都長了一張大眾臉,與偶像劇無緣。 但又是大銀幕所需要的長相,從底層的販夫走卒到精英的中產階級,可以適配多種角色。 那種自然而然的生活質感,也是許多偶像明星難以企及的。
黃渤可不是一上來就演喜劇的。 在早年與管虎合作的電影《上車走吧》、電視劇《生存之民工》中,演的都是心酸草根。 王寶強在《泰囧》等喜劇裡吵吵嚷嚷、聒噪浮誇,誰能想到他的處女作是禁片《盲井》,還拿了獎。
除了轉型正劇,導演也是喜劇演員轉型的一大熱門選擇。 很多喜劇大師,如卓別林、基頓,本就是自編自導自演的全才,表演和調度一同構成了作品的「笑果」。 也有許多喜劇演員是一步步走向幕後,比如周星馳,還有現在的徐崢。
當然,導演畢竟還是需要專業能力作為支撐的,大部分演員首次執導電影,效果都挺災難。
更可怕的是曲藝界的朋友也動了當導演的念頭,繼郭德綱(《祖宗十九代》)、小瀋陽(《猛蟲過江》)之後,宋小寶也執導了電影《發財日記》,日前剛剛殺青。 表達欲旺盛可以理解,但這消息還是讓硬糖君心裡咯噔一下。
滑落的喜劇片
喜劇一直是中國觀眾鍾愛的類型。 逢年過節看相聲小品,電視有情景喜劇。 電影方面,以周星馳等為代表的香港無釐頭喜劇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內地則有馮小剛對白犀利的馮氏喜劇、寧浩的黑色幽默、徐崢擔綱的「囧」系列,還有一時引領風騷的開心麻花。
2015年可以說是喜劇的高光時刻。年度票房前十中,16億的《港囧》佔到第三位,14.4億的《夏洛特煩惱》佔第五位,大鵬的《煎餅俠》以11.6億的成績佔第八位,王晶的《澳門風雲2》9.7億,佔第九位。
《夏洛特煩惱》的成功讓開心麻花就此闖入大眾視野。 網絡喜劇IP《屌絲男士》與《萬萬沒想到》也趁勢推出了大電影,將大鵬、萬合天宜眾人送入電影圈。
也正是這一年,裸播的《歡樂喜劇人》意外大爆,開啟了喜劇綜藝的熱潮。 熟臉身價飛漲,新人嶄露頭角,甚至還能看到偶像歌手、體育冠軍跨界演小品。 而爆紅的喜劇人們,又很快被輸送到其他綜藝以及影視之中,擔當客串或主咖。
但供過於求,必然導致內容的良莠不齊、觀眾的審美疲勞。 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以笑星雲集為賣點的喜劇爛片,導致硬糖君看到某些名字、某種起名方式(比如諧音梗)、甚至某種海報排版,爛片雷達便滴滴作響。
開心麻花的直男喜劇,沒紅個幾年便顯出頹勢。 2018年,女主換成臺灣女星宋芸樺的《西虹市首富》在暑期檔敗於《我不是藥神》; 國慶檔《李茶的姑媽》則遭遇三觀爭議,口碑撲街,最終僅取得6億票房; 2019年年底,由《驢得水》班底打造的《半個喜劇》已經盡力去貼近現實和女性視角,但表現也只能說不溫不火。
而在喜劇片滑落的同時,《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等聚焦現實話題、依靠口碑傳播的「淚點片」開始崛起,被視為電影工業化之裡程碑的《流浪地球》橫空出世。 兩相比較之下,喜劇更受冷遇,有能力、想嘗試的喜劇演員自然會流向其他類型。
偏愛自己「整活兒」的觀眾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遞的速度、流行更新換代的速度都越來越快。 過去春晚小品貢獻的流行語可以讓全國人民玩半年。 現在則是春晚跟在網民後頭撿段子,講出來的時候已經不好笑了。
當然也有媒介的影響,網絡段子和短視頻大大拉高了觀眾的閾值。 如果十幾秒的短視頻能夠讓人笑出來,那何必選擇一部兩小時長、起承轉合的喜劇片? 更何況很多時候,正片還沒有吐槽好看。
這屆觀眾似乎偏愛「自己整活兒」。 嗑CP,放著好好的官配不嗑,偏愛風馬牛不相及的拉郎: 看林黛玉為伏地魔葬花,權志龍為賈玲傾倒,吳亦凡與嶽雲鵬曠世絕戀,蘇大強與魏無羨甜寵發糖。
最大的笑點是美女翻車、帥哥秒變鐵憨憨,然後又往喜劇裡找深沉。 用《馬大帥》的素材剪王家衛的劇情,用《小丑》的預告重新解讀喜劇演員和喜劇片。
這似乎是一種「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的心態,能受觀眾眷顧的內容是互動性強的、解讀空間足夠大的內容。 而不是一目了然,直白飽滿的那種。
可能這也是段子或明星拼盤式喜劇片、喜劇綜藝遭遇窘境的理由之一。
當然,喜劇是不會消亡的。 可能消停個幾年,人民群眾又會想念喜劇片。 到那時可能,又要擔心喜劇演員的更新換代問題。
因為正如開頭所說,好的喜劇演員都極具個人風格,相對來說還是稀缺的。 類似的人設,從王寶強換成包貝爾就完全不好笑。 周星馳電影裡的表演大多延續了他的風格,但沒有一個能夠達到本尊的效果。 國慶期間很多人去電影院只為看一眼葛大爺,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好不容易等到好的喜劇劇本,好的喜劇演員卻已經走光了,那還真是黑色幽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