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演員,集體出逃…為什麼他們都不演了?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唐人街探案》網劇上線了。

梳起小分頭、穿上花襯衫,肖央再次扮演油膩警長坤泰,跟《誤殺》裡一臉凝重的父親判若兩人。

事實上,正如賀歲檔擠滿了中小成本的國產類型片,這些類型片裡也擠滿了轉型的喜劇演員。如《受益人》裡的大鵬、張子賢,《長安道》裡的範偉老師,《被光抓走的人》裡的黃渤、白客,《兩隻老虎》裡的葛優、喬杉。

把時間跨度再放長一些。 年初的《來電狂響》裡,馬麗飾演一名被性侵的大齡職場女性,不再是笑點擔當。 沈騰在春節檔的《飛馳人生》裡雖然也貢獻了不少搞笑名場面,但最終駕著失控的賽車衝向了大海,很有幾分悲劇意味。

為什麼喜劇演員都不再演喜劇了?

喜劇演員的出逃

眾所周知,喜劇是一個非常講觀眾緣的東西。

可能有些人什麼都不做,一個表情一個反應都會惹觀眾發笑。 而另一些人就算是努力去裝瘋賣傻,也只能讓觀眾產生打人的衝動。 可以說,能夠得到觀眾認證與喜愛的喜劇演員,是很難得甚至很稀缺的。

然而,從演員本人的角度來說,誰都不甘心被就此定型。 畢竟,喜劇形象太過知名,帶來名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煩惱。 徐崢就在某綜藝上講過自己和黃渤、沈騰一起去吃火鍋的事,服務員一見到他們就狂笑不止。 徐崢自嘲,「好像喜劇演員都沒法正常吃飯了」。

對於女喜劇人來說,問題可能還要更嚴重一些。 因為她們很多時候要自毀形象來達成喜劇效果。 賈玲早年說相聲的時候也曾身材纖瘦、伶牙俐齒。 但為了喜感,發胖之後也沒有刻意再減肥,這才有了綜藝裡所有人都喜歡的「傻大姐」。

馬麗和張小斐則是中戲北電的科班生,在圈中打拼多年後才憑喜劇成名。 雖然之後她們戲裡戲外一直試圖向世人證明,女性喜劇演員也可以美麗性感,然而收效甚微。

而在今年的演技綜藝中,壓根兒還沒怎麼成名的鄂靖文、金靖和辣目洋子,已經在大談打破標籤,不想因為喜劇出身而早早圈定了戲路。

不是所有演員都駕馭得了喜劇,但似乎大部分喜劇演員演正劇的效果都不錯,特別是偏現實主義題材的角色。

可能正應了卓別林那句話: 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 喜劇演員所塑造的始終是頭破血流、執迷不悔的小人物,放在喜劇裡是笑點,放在正劇裡就是別樣的效果了。

另外,很多喜劇演員都長了一張大眾臉,與偶像劇無緣。 但又是大銀幕所需要的長相,從底層的販夫走卒到精英的中產階級,可以適配多種角色。 那種自然而然的生活質感,也是許多偶像明星難以企及的。

黃渤可不是一上來就演喜劇的。 在早年與管虎合作的電影《上車走吧》、電視劇《生存之民工》中,演的都是心酸草根。 王寶強在《泰囧》等喜劇裡吵吵嚷嚷、聒噪浮誇,誰能想到他的處女作是禁片《盲井》,還拿了獎。

除了轉型正劇,導演也是喜劇演員轉型的一大熱門選擇。 很多喜劇大師,如卓別林、基頓,本就是自編自導自演的全才,表演和調度一同構成了作品的「笑果」。 也有許多喜劇演員是一步步走向幕後,比如周星馳,還有現在的徐崢。

當然,導演畢竟還是需要專業能力作為支撐的,大部分演員首次執導電影,效果都挺災難。

更可怕的是曲藝界的朋友也動了當導演的念頭,繼郭德綱(《祖宗十九代》)、小瀋陽(《猛蟲過江》)之後,宋小寶也執導了電影《發財日記》,日前剛剛殺青。 表達欲旺盛可以理解,但這消息還是讓硬糖君心裡咯噔一下。

滑落的喜劇片

喜劇一直是中國觀眾鍾愛的類型。 逢年過節看相聲小品,電視有情景喜劇。 電影方面,以周星馳等為代表的香港無釐頭喜劇是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內地則有馮小剛對白犀利的馮氏喜劇、寧浩的黑色幽默、徐崢擔綱的「囧」系列,還有一時引領風騷的開心麻花。

2015年可以說是喜劇的高光時刻。年度票房前十中,16億的《港囧》佔到第三位,14.4億的《夏洛特煩惱》佔第五位,大鵬的《煎餅俠》以11.6億的成績佔第八位,王晶的《澳門風雲2》9.7億,佔第九位。

《夏洛特煩惱》的成功讓開心麻花就此闖入大眾視野。 網絡喜劇IP《屌絲男士》與《萬萬沒想到》也趁勢推出了大電影,將大鵬、萬合天宜眾人送入電影圈。

也正是這一年,裸播的《歡樂喜劇人》意外大爆,開啟了喜劇綜藝的熱潮。 熟臉身價飛漲,新人嶄露頭角,甚至還能看到偶像歌手、體育冠軍跨界演小品。 而爆紅的喜劇人們,又很快被輸送到其他綜藝以及影視之中,擔當客串或主咖。

但供過於求,必然導致內容的良莠不齊、觀眾的審美疲勞。 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以笑星雲集為賣點的喜劇爛片,導致硬糖君看到某些名字、某種起名方式(比如諧音梗)、甚至某種海報排版,爛片雷達便滴滴作響

開心麻花的直男喜劇,沒紅個幾年便顯出頹勢。 2018年,女主換成臺灣女星宋芸樺的《西虹市首富》在暑期檔敗於《我不是藥神》; 國慶檔《李茶的姑媽》則遭遇三觀爭議,口碑撲街,最終僅取得6億票房; 2019年年底,由《驢得水》班底打造的《半個喜劇》已經盡力去貼近現實和女性視角,但表現也只能說不溫不火。

而在喜劇片滑落的同時,《我不是藥神》、《少年的你》等聚焦現實話題、依靠口碑傳播的「淚點片」開始崛起,被視為電影工業化之裡程碑的《流浪地球》橫空出世。 兩相比較之下,喜劇更受冷遇,有能力、想嘗試的喜劇演員自然會流向其他類型。

偏愛自己「整活兒」的觀眾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遞的速度、流行更新換代的速度都越來越快。 過去春晚小品貢獻的流行語可以讓全國人民玩半年。 現在則是春晚跟在網民後頭撿段子,講出來的時候已經不好笑了。

當然也有媒介的影響,網絡段子和短視頻大大拉高了觀眾的閾值。 如果十幾秒的短視頻能夠讓人笑出來,那何必選擇一部兩小時長、起承轉合的喜劇片? 更何況很多時候,正片還沒有吐槽好看。

這屆觀眾似乎偏愛「自己整活兒」。 嗑CP,放著好好的官配不嗑,偏愛風馬牛不相及的拉郎: 看林黛玉為伏地魔葬花,權志龍為賈玲傾倒,吳亦凡與嶽雲鵬曠世絕戀,蘇大強與魏無羨甜寵發糖。

最大的笑點是美女翻車、帥哥秒變鐵憨憨,然後又往喜劇裡找深沉。 用《馬大帥》的素材剪王家衛的劇情,用《小丑》的預告重新解讀喜劇演員和喜劇片。

這似乎是一種「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的心態,能受觀眾眷顧的內容是互動性強的、解讀空間足夠大的內容。 而不是一目了然,直白飽滿的那種。

可能這也是段子或明星拼盤式喜劇片、喜劇綜藝遭遇窘境的理由之一。 

當然,喜劇是不會消亡的。 可能消停個幾年,人民群眾又會想念喜劇片。 到那時可能,又要擔心喜劇演員的更新換代問題。

因為正如開頭所說,好的喜劇演員都極具個人風格,相對來說還是稀缺的。 類似的人設,從王寶強換成包貝爾就完全不好笑。 周星馳電影裡的表演大多延續了他的風格,但沒有一個能夠達到本尊的效果。 國慶期間很多人去電影院只為看一眼葛大爺,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好不容易等到好的喜劇劇本,好的喜劇演員卻已經走光了,那還真是黑色幽默了。

相關焦點

  • 同為喜劇演員出身,他們卻在《我就是演員》大相逕庭
    同為喜劇演員出身,他們卻在《我就是演員》大相逕庭!許君聰,喜劇演員,參加了很多喜劇類綜藝節目,成名於江蘇衛視《一起笑吧》和東方衛視《生活大爆笑》,因為節目中經常NG,被賈玲笑稱「笑場王「。潘斌龍,喜劇演員,成名於《愛笑會議室》和《歡樂喜劇人》,參演部分電影,外形酷似黃渤,被郝蕾笑稱「對不起我出戲了,你長得太像黃渤了」。王自健,喜劇演員,相聲演員,成名於《今晚80後脫口秀》,因被家暴和抑鬱症淡出娛樂圈,憑電視劇《安家》重回觀眾視線。
  • 科普貼:為什麼喜劇演員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比其他人高?
    喜劇演員就是把沒有人看的東西,仔細剖析,然後撕碎後給大家看,讓大家感覺到笑點,所以當喜劇演員費勁心思把這些東西剖析給觀眾看時,觀眾們不笑就是在嘲諷喜劇演員,在我看《王牌對王牌》時,沈騰就是一個特別喜歡抖包袱的喜劇演員,沈騰和賈玲的配合輕鬆又親密,讓觀眾們特別喜歡
  • 宋丹丹直言以後不會再演小品了,喜劇演員這條路,究竟有多難走?
    反倒是一次次的失敗經驗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喜劇演員,或許正在面臨「斷層」的危機。提到喜劇誰都繞不過去的周星馳,已經退居幕後多年。用《演員請就位》中趙薇點評的一句話來解釋原因或許恰如其分:「我覺得不是所有的演員,都可以演喜劇,很多人正劇悲劇都演得很好,但你一讓他演喜劇,別人就會覺得一點都不好笑。但是一個喜劇演員,他演悲劇往往難度不大。」
  • 宋丹丹不再演小品!喜劇演員永遠把快樂留給觀眾,把悲傷留給自己
    喜劇演員永遠把歡樂留給觀眾,把悲傷留給自己,在歡笑的背後藏著許多的心酸。看過香港喜劇電影的人都知道,吳君如絕對算得上喜劇女王,而且在自己喜歡的事業上她還從喜劇演員成為了喜劇導演,看到她就會很快樂。有一次魯豫採訪她的時候,她說「我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快即興」,因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所以一人一句肯定接不上,有時候也插不進去,還要考慮好不好笑,很害怕又還要演。
  • 周星馳《新喜劇之王》中的女主角,為什麼演了之後依然不火
    早期時的黃聖依、張栢芝都是新人,出演周星馳電影後,就成為了大明星。後期的還有張雨綺、徐嬌、林允,也都不例外成了大明星。所以出演周星馳電影,就是走向巔峰的一個保證,不過到了鄂靖文這裡,一切都不奏效了。那為什麼這次的鄂靖文沒有火起來?
  • 周星馳《新喜劇之王》中的女主角,為什麼演了之後依然不火?
    然而,鄂靖文在《新喜劇之王》後,並沒有火起來,甚至出現無戲可拍的尷尬局面。周星馳向來是一個造星者,從他的電影中,走出了很多知名女演員。周星馳喜歡請新人拍電影,然後讓新人成為電影明星。早期時的黃聖依、張栢芝都是新人,出演周星馳電影後,就成為了大明星。後期的還有張雨綺、徐嬌、林允,也都不例外成了大明星。
  • 《我就是演員3》傳來喜訊,包貝爾說以後都不演韋小寶了
    就單純從導師這個方面來說,於正是要優於郭敬明的,開播第一集就有人說於正和郭敬明是一丘之貉,結果播出2期之後,他們兩人同時被別人聯合抵制了,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兩人也是同時發布聲明公開道歉了,至於這份道歉是真心實意呢,還是迫於各種壓力而為之呢,大家都心知肚明。
  • 喜劇演員可能是上不開心的群組
    醫生不治療自己,醫生是偉大的,但很少有醫生能看到自己的醫生,在演藝圈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喜劇演員,他們平時快樂嗎?演員(當然,演員實際上是在執行演員,而不是撈金惡魔),他們經常需要把自己帶入腳本的場景中,他們更能在核心中感受到,不是說他們做了多少,而是因為演員想演好一個角色,他們必須把自己置身於那種場景中,即使是很長時間也走不出戲,喜劇演員I最喜歡就是周星馳。
  • 他們曾經火遍全網,當之無愧的網絡喜劇先驅,如今卻集體涼透了!
    前些年的時候,網劇開始出現並逐漸興盛,早期的時候以喜劇為主,吸引了諸多的年輕觀眾,也捧紅了一批明星。在這些拍攝網劇的公司或明星中,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人,比如說現在正火的《陳翔六點半》,裡面的演員都非常出色。
  • 演喜劇出身的演員,多正經的演戲都有人想笑,看沙溢就知道了
    看電視的時候,大家是不是會遇到這種情況,不管是哪個類型的題材,只要出來了某個演員,自己的心裡就會默認這是部喜劇了,有種特別想笑的衝動。明明演員的劇中的臺詞特別正經,可是就是忍不住。這是什麼原因呢?閆妮是因為武林外傳大火起來的,直到現在大家見到她還是想叫佟掌柜,她拍過的電視劇也不少了,每一次看見她都想笑,和張嘉譯搭檔的次數很多都是演夫妻,有的時候確實有搞笑的成分,但是大部分時候沒有,不過我們還是想笑,實在是之前的佟湘玉太深入人心了,根本忘不了。她不僅出演現代家庭劇,抗戰劇也演過,那麼緊張刺激的劇情,按理說根本沒時間搞笑了,可是閆妮成功的把我們都帶偏了。
  • 為什麼喜劇人是抑鬱症的重災區?
    就像飯店大廚到家不做飯一樣;喜劇人在臺前不斷抖包袱,笑果頻頻,到了幕後,你很難見到他的笑模樣;喜劇人這個群體,往往是抑鬱症的重災區;王晶曾說,喜劇演員比其他演員累十倍。;有人說憨豆小心眼,你管評論幹啥,自己該咋演咋演不就行了;誒,有的喜劇人,該咋演咋演,照樣得抑鬱症;美國金牌笑匠金凱瑞,這哥們兒大家都熟,冒牌天神、阿呆阿瓜、變現怪傑,通過把臉撕扯到極限來達到喜劇效果,江湖人稱橡皮臉;還沒成名之前,金凱瑞在一個小俱樂部裡走穴演喜劇,每天20分鐘,類似脫口秀;金凱瑞這哥們也是夠拼,精益求精,每天表演都跟昨天的不一樣
  • 《喜劇之王》|論「演員精神」與今日演員的墮落
    我對演戲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何以有資歷對他們說長道短呢?我突然有些膽怯,一時半會拿捏不準,究竟是寫與不寫?然而看過了《喜劇之王》後,這些顧慮都散盡了。因為我看見未被定義的「演員精神」,正在遠離我們的時代,我有義務為其「吶喊」一聲,您且看看有無道理。
  • 香港喜劇演員代表人物是周星馳?這幾個老牌喜劇演員有點不服氣
    提到香港喜劇演員,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脫口而出「周星馳」,但是除開「星爺」以外,香港娛樂圈就真的沒有更好的喜劇演員了嗎?我認為是有的,至少下面這幾位,是我心中香港最經典的幾位喜劇演員!1,黃百鳴。在周星馳大紅大紫之前,香港喜劇電影的扛旗人,其實就是他。時至今日大多數人都能記住他在電影《最佳拍檔》裡的精彩表現,而近些年他唯一一次出現也是在洪金寶的電影《我的特工爺爺》中出現。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認出這個可樂果來。
  • 《歡樂喜劇人》孫建弘尬演,投票結果不服眾,其實都是綜藝套路
    不過看到後來的幾季節目,特別是到今年的第六季,只能說從演員卡司,到節目作品本身的質量,都可以說有點慘不忍睹,幾乎已經和素人喜劇節目《笑傲江湖》一個層次,從第5季就給人一種苟延殘喘的感覺。看過前兩季《歡樂喜劇人》的觀眾都明白,前兩季不論是喜劇演員卡司,到節目作品效果是何等的精彩紛呈。
  • 沈騰上《脫口秀大會》,你會明白一般演員跟喜劇演員有什麼不同
    更讓我意外的是李雪琴竟然進不了前三,別人是輸在實力,李雪琴是輸在沒說王建國。最後一期的總決賽領笑員增加了徐崢和沈騰,讓這期節目增加了不少看點。我一直認為喜劇演員跟一般的演員一樣,要麼靠顏值要麼靠演技。直到沈騰上這一期節目我才明白,喜劇演員都沒有顏值,更不能靠演技,有這幾點才能算成功的喜劇演員。
  • 害怕隔離,英國人深夜集體出逃!有的現身法國
    據多家法國和德國媒體報導,為了防控英國新發現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及歐洲多個國家都已經針對英國採取了較為嚴格的入境和出行限制措施
  • 喜劇演員:用自己的孤獨締造觀眾的快樂
    每當我們感覺不到快樂的時候,我們就會拿起身邊的手機,看一段相聲、看一看小品,看一看自己喜歡的喜劇,而作為喜劇人,給我們感覺,他們就像是長在笑點上的人,只要一出場,就想讓我們樂,這是他們的本事,但是殊不知,讓我們笑的背後,他們承擔了多少的壓力和痛苦。
  • 傅亨:不敢演喜劇的硬漢不是演技派
    一個演員如何證明自己是演技派?片酬、獎項、收視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演員應當永遠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對於演員傅亨而言,演技從來都不是演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個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而慢慢累積而成。就來我的電影裡演左翼作家蕭軍吧!你能勝任!」  傅亨便是這樣一個從未被獎項垂憐卻也從未被世人忽略的演員,《黃金大劫案》導演寧浩也曾表示:「演員表演是行為能力而不是只注重表情,這點傅亨做的很好、很完整,讓我看到演員真的進入角色了。」出道18年,《集結號》、《倚天屠龍記》、《黃金大劫案》……他的備受圈內關注不僅因為他指哪打哪的演技,更是因為他仗義敢拼的性格。
  • 《演員3》李誠儒炮轟無釐頭喜劇,暗指星爺,高級喜劇標準是什麼
    但是這裡並沒有高級與不高級的區別,也就是說喜劇的分類形式都是一樣的,沒有誰比誰高級,高級不高級不是喜劇本身高級不高級,而是完成喜劇的人和事去決定的,這樣說可能更容易理解,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同一個角色,不同的人演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但是這時候你不能說是劇本的問題,不能說是形式的問題。這個很容易懂吧。
  • 都是上過春晚喜劇演員,一個讓章子怡使特權,一個被滅燈中斷表演
    《我就是演員》是最近一季推出的,新一季節目規則又變了。導師陣容也變成了兩個,即監製考核官於正和代理考核官章子怡。在第一個節目中,參與評估的演員中,有兩位演員是喜劇演員,他們都在春晚上表演了小品,即潘斌龍和許君聰。而且,他們都與近年來火起來的喜劇女演員賈玲有關。潘斌龍和賈玲都師從相聲演員馮鞏,經常在舞臺上合作;許君聰是賈玲大碗娛樂公司的喜劇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