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明朝時「狀元冠天下」,為何到了清朝只出過3個狀元?

2020-12-14 南書房

《明史》中記載: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在明朝時期,朝廷對科舉考試制度作出了一些改動,使其更加完善。「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來自五湖四海的能人志士皆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

1371年,明朝舉行了開國第一次科舉考試,一名37歲的考生吳伯宗,從來自中原各地的考生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金榜題名考取了狀元。從此他便官至宰相,從此平步青雲……而這個原本不起眼的江西,也因此備受關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來明代的89次科舉考試裡,江西人屢屢名列前茅,考取功名。據統計,明代一共出了狀元90位,而來自江西的狀元佔其中的四分之一

1404年的科舉考試,江西人獨攬前七名,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蹟,時人稱道——「江西狀元冠天下」。在近300年間,江西考取進士功名的有2794人,佔總數的九分之一,後人傳誦道:「天下進士半江西,江西進士半吉安」。

為何明代江西考生如此厲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西考生能在科舉考試中頻頻脫穎而出,這得益於江西獨特的地理環境。自兩宋時期開始,江西坐擁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流經多地贛江,傳統種植業十分發達。同時江西處於內陸地區,位接廣東、浙江等地帶,交通十分便利。這些使得古代江西物質資源十分充裕,有著更多的家庭有經濟能力支持自家書生考取功名。且江西自古崇尚業儒之風。《西園雜記》中記載:

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風』,吉安府『環吉水百裡之江多業儒』,廣信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課子孫讀書為事』。

可到了清朝時期,即使其科舉制度多沿襲明代,在300多年間出了114名狀元,數量高於明代。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江西在這幾百年間,僅僅只出了3位狀元。曾經「狀元冠天下」的江西,為何落得如此難堪?

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大不如前,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江西人變弱了,而是其他地方的考生變強了。通過了解清朝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得出,清朝時,經濟中心不斷向江蘇、浙江一帶轉移,而絲綢、茶葉等商品的價值得到了很大開發,製造業興盛起來了,而種植業卻落後了。靠種植業為主的江西經濟實力逐漸落後,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超越了江西一帶,加上江西本來就存在人多地少的弊端,考取功名更是難上加難。經濟條件發達了,自然讀書人就多了,在明代名噪一時的江西考生,只得望塵莫及,當年在考場的銳氣也大不如前了。

據相關史料統計,清朝時期,江蘇、浙江一帶的狀元合計49名,兩省就佔了去過的一半多!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江西在科舉之路上越來越「低調」,再無當年「狀元冠天下」的風範。而反觀江西的經濟情況,在經歷了科舉考試的「大起大落」之後,似乎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成就。但江西才子們開啟了第一扇「狀元之門」,並在狀元之路上取得的璀璨成果一直被人銘記於心。

與此同時,江西人自古以來崇尚業儒、古色古香的家風也讓江西在歷史的舞臺上重現魅力,提筆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佳句的才子王勃與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滕王閣等,皆讓如今的江西「臉上有光」!

古代江西由18位狀元到3位狀元的變局,揭示了與時代共同進步,注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時代發展的今天,科舉制度已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中考、高考等各類選拔考試,這些考試比古代科舉考試更為公平公正,江西人在高考等考試中取得的成果仍然讓人歡欣鼓舞。江西能否秉承明代「狀元冠江西」的風範,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創造出更多奇蹟,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明朝時天下進士半江西,為何到了清朝,江西狀元僅有3位
    朱元璋即位後,考慮到選拔人才的重要性,便在洪武三年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於是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就誕生了90位狀元。洪武四年,明朝第一位狀元誕生,他的名字叫做吳伯宗,江西金溪人。從此以後,原本不起眼的江西,開始備受關注。在接下來的89次科舉裡,江西人屢屢拔得頭籌。據統計,明朝一共90位狀元,來自江西的就有18位之多,整整佔了五分之一。
  • 你的家鄉歷史上出過多少狀元?數據分析加可視化圖表,告訴你狀元的...
    其中浙江、江西兩省人數最多(19人),江蘇次之(15人),北方省份人數最多的山東省也只有2人。 清朝 清朝狀元分布圖 清朝有記載的狀元人數共114人,除了籍貫不詳的三人外,南北方的比例與明朝大致相當,南方人數佔到90%左右(99人)。
  • 明朝內閣首輔,32歲時考中狀元,從此後再不敢睡懶覺
    在明朝,有一句話叫「江西人書讀得最好」,為何這樣說呢?因為自明朝開國以來,江西文臣在科舉上屢出風頭。洪武四年,朱元璋開設科舉,江西人吳伯宗成為明朝第一位狀元。建文帝繼位後,建文朝唯一一次科舉,狀元是江西人胡廣。朱棣登基後,第一次科舉,狀元是江西人曾棨。
  • 江西吉安市一小鎮,古代出了四位狀元,建有狀元樓以示紀念
    7月8日,2020年全國高考結束,又一茬高考「狀元」即將冒出來了。雖然此「狀元」非科舉時代的狀元,但關於狀元,江西人不應該陌生。據《永豐縣誌》記載,狀元樓初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狀元樓是為紀念大文學家歐陽修和當時永豐第一個狀元董德元而建。到了明代時,永豐出現羅倫和曾棨兩位明朝狀元又相繼中榜奪魁。於是,狀元樓改名「三元樓」。清道光年15年(1835年),劉繹又中狀元(成為江西最後一名狀元)。「三元樓」復改為「狀元樓」。
  • 上饒市廣豐區出來的狀元篤列圖,為何會算在吉安市永豐縣頭上?
    前段時間,有個永豐鄉親對我說:「說一下我們永豐縣狀元篤列圖的事跡吧。」 我一臉懵圈:「我在永豐縣生活了40年,只聽說永豐縣出了武狀元董藻、文狀元董德元、曾棨、羅倫、劉繹,沒聽說永豐縣出了狀元篤列圖啊。」
  • 廣東第三人口大區:人口超278萬,出過四個狀元
    明朝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四月,廣州府南海縣衝鶴堡潘村(今屬順德)人黃蕭養,從廣州大牢越獄後發動起義反抗明朝統治,義軍隊伍迅速壯大,最多時超過十萬人。
  • 歷代科舉狀元,一共600多人,為何僅出過一位駙馬?
    我國科舉考試制度,自隋朝大業二年創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結束,歷時一千三百多年。主流朝代產生638個狀元。但是,在這600多位狀元中,僅出過一位駙馬。是什麼原因,讓狀元郎很難一腳倒插皇家大門?門當戶對肯定是不可能了,誰還能比得過皇家。但是不能差太多,基本都是官宦家庭,大部分都是高官後代。家裡有礦的優先;三是顏值。有趣的心靈要先過好看的皮囊這一關,長得小時候被豬親過一樣,那是不行滴;
  •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狀元,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當官的先例,為普通百姓出人頭地創造了機會,因此,縱觀整個歷史,科舉制在歷史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的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的,到清朝結束,整個歷史長達1300多年。
  • 國之驕子:明朝276年90位狀元一覽
    自隋唐以來,科舉制度逐漸趨於成熟,到了明朝時期,已經達到成熟期,明朝的高級官員絕大多數都來自於科舉取士,雖然從實際成就看,中得狀元是無上榮光,但實際成就卻未見得很高。明朝享國276年,共出了90個狀元,第一任是吳伯宗,最後一位是楊廷鑑,其中楊廷鑑最可憐,剛當上狀元,還沒來得及大展宏圖,崇禎帝就殉國了 。
  • 明朝科舉狀元數前五的省份與地區,來看看有沒有你的老家
    狀元牌坊狀元數前五省份現在中國的大部分省份劃分在明朝已經完成,在統計數量時,將明朝時的南直隸按照現在的行政劃分分成江蘇和安徽(上海未單獨分出根據收集到數據,總共有12個省份出現狀元,前五的省份依次時浙江省、江西省、江蘇省、福建省和安徽省。其中浙江、江西和江蘇三省數量最多,三省的狀元數之和56名,佔總數的62.2%,也就是說有明一朝狀元過半數來自這三省。
  • 百館之旅丨姑蘇狀元,甲冠天下
    據統計,從隋唐至清末1300年的科舉史上,蘇州共出文武狀元51名,居全國各府之首位,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展廳中堂門板上,是蘇州狀元地域分布圖,從圖中可以了解到,蘇州這51名狀元的地域分布情況。 在中國科舉史上,蘇州狀元不僅多次蟬聯,還有過兩次三連冠。展廳西側展板便介紹了蘇州狀元世家和狀元蟬聯的情況。唐朝歸氏一家共有五人出狀元,號稱「天下狀元第一家」。
  • 高考趣話:明朝的科舉,吉安府學子連續兩屆包攬狀元、榜樣、探花
    金榜題名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筆者今天的貼文,就講一個江西吉安府學子,連續兩次科舉,包攬狀元、榜眼、探花的喜慶故事。江西的吉安市,位于吉泰盆地,古稱廬陵縣、桓亭縣,後來升級為廬陵郡,吉州、吉安府。廬陵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鄉」,出了歐陽修、楊萬裡、文天祥、解縉等才子。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主持了一次科舉。
  • 明朝永樂時所取狀元圖
    曾棨,永樂二年(1404)狀元,字子棨,江西吉水人,自幼穎敏端重,不苟言笑。五歲能識象戲字,以尚書經取進士。他在回答明成祖的策問時兩萬言不起草,成祖奇其才。召問典故,應答如流。命撰天馬海青歌,揮筆立就,詞氣豪宕。正因此,曾棨甚得成祖喜歡。凡是有大臣推薦文士,成祖都會說:「能趕得上曾棨嗎?」
  • 清朝最牛狀元駱成驤,真的只寫八個字就成為狀元了?我們都被騙了
    駱成驤駱成驤祖籍為浙江義烏,但因明末戰亂的原因,後便遷居到了四川資中地區,世代皆以務農為生。駱成驤的父親駱文廷是當地著名的大孝子,為了光耀門楣,使自己一家過上好日子,駱文廷發奮耕讀,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便考中了秀才。
  • 歷代狀元姓氏 籍貫統計一覽表
    科舉制度從唐朝的622年開始到清朝1905年廢除,經歷了1283年。1283的時間科舉榜數745榜,理論上有761名狀元(元朝一榜2名狀元,考了16榜),實際上可考的有628個。唐朝151個,五代26個,宋121個,遼56個,金39個,元32個,明朝90個,清朝114.
  • 狀元胡廣:明朝文臣獲得諡號,就是從他開始的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音頻格式 黃勇/文 在明朝的科舉考試中,胡姓人不如在宋朝時那麼輝煌,只出了一個狀元胡廣、一個探花胡正蒙,文進士有386個。
  • 明朝第6個狀元,僅當了20天,就被朱元璋處以車裂之刑,下場悽慘
    比如清朝曾國藩,他的父親考了17次,在43歲才中了秀才,而他自己也考了七次才中了進士。所以說狀元是十分來之不易的。 就連整個明朝歷經276年,也才出了90個狀元,可見當時考狀元要比考清華北大難得多,不過這也足見它的珍貴之處,尤其是在建國初期,急需人才的情況下。
  • 漢地十八省中從未出過狀元的只有這兩個省份
    不過我國古代眾多省份經濟發達程度不一、教育普及程度差異更大,總體上來看,南方省份中得狀元的時候要遠超北方各省,特別是江浙兩省,更是因當地文教鼎盛而狀元輩出。而其中更有運氣不佳的省份,歷史上甚至從未誕生過一個狀元,這兩個省就是西北的甘肅省和西南的雲南省。
  • 風水故事:九鰍落湖出九狀元
    這樣一路下來,不到十年,林大有竟然成了宏山村的第一名狀元郎。 林大有自己也覺得奇怪,他感到自己的轉變還是跟那塊父親無意中用生命換來的田地有關。 十來年過去了,林大有早就忘記了當初楊半仙插枯木的地方,只期望有一天遇到楊半仙,能問個究竟。
  • 清朝最窮狀元,殿試時在考卷上寫8字,皇帝看後落淚:狀元就他了
    據不完全統計,從隋朝開始,到光緒晚年廢除科舉制度,歷朝歷代考中狀元的人,加起來還不過504人,而其中為後世熟知的,更是少之又少。而這篇文章所要介紹的,是一位清朝的傳奇狀元——駱成驤。年幼喪母過繼駱家,考中進士參加殿試駱成驤原姓李,他七歲時喪母,之後父子二人相依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