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記載: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在明朝時期,朝廷對科舉考試制度作出了一些改動,使其更加完善。「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來自五湖四海的能人志士皆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
1371年,明朝舉行了開國第一次科舉考試,一名37歲的考生吳伯宗,從來自中原各地的考生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金榜題名考取了狀元。從此他便官至宰相,從此平步青雲……而這個原本不起眼的江西,也因此備受關注。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來明代的89次科舉考試裡,江西人屢屢名列前茅,考取功名。據統計,明代一共出了狀元90位,而來自江西的狀元佔其中的四分之一。
1404年的科舉考試,江西人獨攬前七名,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蹟,時人稱道——「江西狀元冠天下」。在近300年間,江西考取進士功名的有2794人,佔總數的九分之一,後人傳誦道:「天下進士半江西,江西進士半吉安」。
為何明代江西考生如此厲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西考生能在科舉考試中頻頻脫穎而出,這得益於江西獨特的地理環境。自兩宋時期開始,江西坐擁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流經多地贛江,傳統種植業十分發達。同時江西處於內陸地區,位接廣東、浙江等地帶,交通十分便利。這些使得古代江西物質資源十分充裕,有著更多的家庭有經濟能力支持自家書生考取功名。且江西自古崇尚業儒之風。《西園雜記》中記載:
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風』,吉安府『環吉水百裡之江多業儒』,廣信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課子孫讀書為事』。
可到了清朝時期,即使其科舉制度多沿襲明代,在300多年間出了114名狀元,數量高於明代。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江西在這幾百年間,僅僅只出了3位狀元。曾經「狀元冠天下」的江西,為何落得如此難堪?
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大不如前,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江西人變弱了,而是其他地方的考生變強了。通過了解清朝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得出,清朝時,經濟中心不斷向江蘇、浙江一帶轉移,而絲綢、茶葉等商品的價值得到了很大開發,製造業興盛起來了,而種植業卻落後了。靠種植業為主的江西經濟實力逐漸落後,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甚至超越了江西一帶,加上江西本來就存在人多地少的弊端,考取功名更是難上加難。經濟條件發達了,自然讀書人就多了,在明代名噪一時的江西考生,只得望塵莫及,當年在考場的銳氣也大不如前了。
據相關史料統計,清朝時期,江蘇、浙江一帶的狀元合計49名,兩省就佔了去過的一半多!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江西在科舉之路上越來越「低調」,再無當年「狀元冠天下」的風範。而反觀江西的經濟情況,在經歷了科舉考試的「大起大落」之後,似乎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成就。但江西才子們開啟了第一扇「狀元之門」,並在狀元之路上取得的璀璨成果一直被人銘記於心。
與此同時,江西人自古以來崇尚業儒、古色古香的家風也讓江西在歷史的舞臺上重現魅力,提筆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佳句的才子王勃與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滕王閣等,皆讓如今的江西「臉上有光」!
古代江西由18位狀元到3位狀元的變局,揭示了與時代共同進步,注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時代發展的今天,科舉制度已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中考、高考等各類選拔考試,這些考試比古代科舉考試更為公平公正,江西人在高考等考試中取得的成果仍然讓人歡欣鼓舞。江西能否秉承明代「狀元冠江西」的風範,為國家的人才培養創造出更多奇蹟,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