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即位後,考慮到選拔人才的重要性,便在洪武三年規定:
「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
於是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就誕生了90位狀元。
洪武四年,明朝第一位狀元誕生,他的名字叫做吳伯宗,江西金溪人。從此以後,原本不起眼的江西,開始備受關注。在接下來的89次科舉裡,江西人屢屢拔得頭籌。據統計,明朝一共90位狀元,來自江西的就有18位之多,整整佔了五分之一。
不僅如此,在永樂二年的科舉考試中,江西才子更是包攬了前七名。在整個明朝歷史中,江西考中進士功名的學子,就有2794人。因此《明史》中有記載:
「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句。」
而民間又有「天下進士半江西,江西進士半吉安」的說法。
然而到了清朝,整個現象出現了反轉。清朝歷時267年,比明朝要短,不過卻有112名狀元。可是來自江西的狀元,就僅僅只有3位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曾經「狀元冠天下」的江西,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實這並非是江西考生到了清朝,就不再厲害了,而是改朝換代帶來的結果。江西考生厲害,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西地理環境獨特,從宋朝開始,這裡就坐擁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
通過多年的發展,這裡物質豐富、交通便利,很多家庭都可以在優越的條件下,支持自家孩子去考功名。而學子也可以無憂無慮學習,爭取早日功成名就。《西園雜記》就有記載:
「市井多儒雅之風……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課子孫讀書為事。」
可是到了清朝,經濟發展不斷轉向江南一帶,這從清朝皇帝喜歡下江南就可以看出,他們是有多重視江南的發展。所以江蘇、浙江一帶的製造業漸漸興起,靠種植為主的江西,經濟實力就逐漸落後了。
加上這時江西出現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學子想通過考取功名,從而走上仕途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清朝的狀元,大多都來自浙江和江蘇。據統計,清朝江浙地區的狀元就有66名之多,已經超過了半數,而江西的就僅僅只有3位了。
不過隨著江西舉子在科舉路上越來越「低調」,其餘省份的舉子就迎來展露才華的機會,「百花齊放」也是好事。雖然如今科舉已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高考、中考,但江西曾經「狀元冠天下」的這段歷史,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西園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