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曾幾何時,她是多麼的風光無限!
江西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所以江西出的人才特別多。先看看下面這些事實吧: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由隋至清,歷代全 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 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臨川史稱「才子之鄉」,瓷都景 德鎮代表著世界陶瓷藝術的頂峰,中國的英文「China」就是指瓷器的意思,吉水為「武術之鄉」,瑞金、興國為我國的將軍縣,戰爭年代,江西的贛南,國共 兩黨時期就誕生了300多位將軍。
作家成派: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在眾多的 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 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裡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 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 作用和價值。江西詩派的主要詩人還有:陳師道、潘大臨、王直方、汪革、李彭、謝逸、晁衝之、林敏功、林敏修、饒節、僧善權、洪朋、洪芻、洪炎、韓駒、徐俯 等人。唐朝詩人中江西詩人還有陶淵明、勃、李賀等人。
學者成林: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 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 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 《新五代史》,揭傒斯、歐陽玄主修《宋史》、《遼史》、《金史》,江西人共主修五史。大型史學著作《三通》,即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 元朝江西樂平人馬端臨的《文南通考》,《三通》的三位作者,江西佔了一位。還有好幾位作者有重要的史學著述。宋、元、明有三部大類書《冊府元龜》、《經世 大典》、《永樂大典》,主編王欽若、歐陽玄、解縉都是大學者,都是江西人。再次是文學家多,前面已有介紹,這裡補充一句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 家,江西就佔三家,即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文、史、哲是古代的三大學科。在其他學科也都有許多傑出人才,如自然科學家奉新人宋應星,天文學家婺源人齊彥 槐,地理學家崇仁人樂史、吉水人羅洪先,農學家泰和人曾安止,醫學家樂安人董起潛、安福人王以斌、南昌人喻昌、新幹人洪金鼎,建築學家永修人雷發達,書畫 家進賢人董源、徐熙、南昌人朱耷,音樂家永新人許禾子,風水學家寧都人曾文口、廖、廖均卿,空想社會主義學家永豐人何心隱(原名羅汝元)等等,在全國都是 各學科的第一流人物。新時期的江西著名專家學者藝術家有: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物理學家饒毓泰、吳有訓、潘際鑾、數學家王梓坤、飛彈火箭專家謝光遠,還有 藝術大師傅抱石等等。
璀璨群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雄州霧列、俊採星馳」之美譽。自古以來,江西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放 射出耀眼的光芒,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據查,唐、宋、元、明、清五朝,江西共有進士10495名,佔全國的10.99%;有狀元41 名。自漢代以來,江西有800餘人列傳,有90人任宰相。《明史。儒林傳》共著錄115人,其中江西35人,居第一。從秦漢至清末的兩千餘年間,相當一部 分江西人在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科技、思想等領域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和重大的影響。東漢時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東晉名僧建東林寺的慧遠、東晉「不為 五鬥米折腰」的田園詩人陶淵明;西晉精通天象之學者雷煥、宋應星我國明代著明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方面的代表作是《開工天物》。該書發表的初期轟動全歐 洲,在日本興起「開物之學」。《開工天物》成為世界科學技術的名著。《開工天物》中的化學知識是相當豐富的。像該書中敘述的連續鼓風的活塞木風箱比歐洲早 100多年,記述的鋅的冶煉和銅鋅技術是世界上首次文獻記載。所以說宋應星是鋅元素的發現者。宋應星發現磷的自燃現象比布朗特發現磷還早。南宋著名哲學家 教育家陸九淵、唐代進士、詩人王季友、元代文學家揭傒斯、明朝宰相嚴嵩;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王安石;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南宋「詩壇霸主」楊萬 裡;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南宋理學家朱熹;明初學者、文學家解縉;明代傑出的劇作家、文學家、「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被中國科學技術史 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的狄德羅」的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清朝第一代兵器工業專家餘慶鰲、著名大畫家八大山人朱耷等;近現代著名的現實主義大畫家、金石 家、美術理論家和美術教育家傅抱石;著名學者、教育家陳寅恪、民國新聞先行者鄒韜奮、中國現代詩人、作家公劉、中國鐵路之父[民國]詹天佑、近代著名數學 家曾炯、現代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時、……數不勝數,有如星空燦爛、光耀奪目。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巨擘,撐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
仕宦成群: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的28位,任副宰相的62位。任尚書、巡撫、翰林、御史的數以百計,在《二十四史》上列傳的有500餘人。他們奉公 守法、清廉勤政,許多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所貢獻,不少人物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如歐陽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這些傑出人物。先賢、先 哲、先烈們留下的文化遺存,雖經歷次浩劫,仍然保存了大量著述、文物、建築和遺蹟,供後人學習和憑弔。東漢農民起義領袖彭材、春秋末魯國孔子學生,教育家 澹臺滅明、東晉大臣陶侃、南朝齊國重臣拜右將軍胡諧之、隋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士弘、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五代時南唐建南都於洪州李璟、北宋首創成人大學的教 育家李燔、北宋三朝宰相王欽若、南宋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陳三槍、南宋文學家、愛國將領謝枋得,南宋著名錢幣學家洪遵,南宋著名金石學家洪适等等等等,舉不 勝舉的江西人。
著述成山:江西自古屬文獻之邦。江西古稱「文獻之邦」,又稱「文章節義之邦」。江西「物花天寶,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書院遍布。故有「文獻之邦」 譽。江西「物花天寶,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書院遍布。故有「文獻之邦」美譽。廬山白鹿洞書院為「海內第一書院」,鉛山鵝湖書院、玉山懷玉書院、吉州白鷺書 院等亦名播海內。江西人善於寫文章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富有盛名,這是早有定論,無待贅言的了。據研究江西歷史的學者統計,自唐代以來,江西有一萬一千餘名 進士,佔全國進士百分之九以上,四十六人中狀元,佔全國狀元百分之七以上,有宰相二十八人。這裡的文指典籍,獻指宿賢,或稱文章節義之邦。江西有古籍1萬 餘部,有許多著名的文集、專集、全集傳世。據《四庫全書》記載,吉安、豐城、泰和、安福、臨川等縣,均有文集一二千部之多。有許多全國第一流的作品。至今 中學、大學語文課本,所選江西人的優秀作品,佔有相當的比重。廬陵自古被譽為「文獻之邦」。古代廬陵鄉邦文獻幾乎涵蓋了文化科學的所有領域,在某些領域還 處於當時的前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現了在全國有相當影響的大家和名著,既是中華文化中耀眼的明珠,也是廬陵鄉邦文獻的精髓。《四庫全書總目》實際著錄 江西吉安人著述381種6168卷,其中收錄133種3399卷,存目248種2769卷。《江西省通志稿》所載吉安書目在舊志中為數最多,截至清末,計 編撰者1742人,著述3286種。經查考,補充編撰者832人,著述2405種。《廬陵古文獻考略》總計收入編撰者2574人,著述5691種。
志士成山:江西不但是出文豪之地,而且出學者、相才,是人文薈萃之地。唐宋以後,節義之士更多。高尚的士風,必然影響民風、官風。各州縣方志,普遍反映「民風強悍」,影響所及,歷代農民暴動此起彼伏,綿延不斷。
江西人熱愛家鄉,愛祖國,保家衛國,英勇善戰,素有「無贛不成軍之說」。江西有一大批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漢晉以來,即擁有眾多的慷慨節義之士。豐城 的民族英雄鄧子龍、吉安的文天祥、宜春的陳重、鄱陽的雷義、南昌的徐稚都是著名英勇者。中國文學泰鬥,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徐元浩、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 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的祖籍均在江西的吉安,第四代領導人江澤民的祖籍也在江西婺源的江家灣村。近現代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和紅軍革命戰爭的人士也特別多, 以致有名有姓的紅軍烈士有近25萬人。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方志敏在贛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文章《可愛的中國》。由劉伯承、周恩來等老一 輩革命家領導的著名「八一南昌起義」就在江西南昌,中國共產黨打響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建立自己的軍隊。由劉少奇領導的「安源煤礦大罷工」在江西萍鄉, 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開始,第一次公開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紅軍北上的二萬五千 裡長徵出發點就在江西瑞金,瑞金是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在我黨我軍歷史上,是江西人挽救於危急,南昌起義,紅都瑞金,可愛的吉安,將軍縣興國 (由於參加紅軍的男人太多,好多死於長徵途中,現在興國的男女比例才得以恢復)……
多麼可愛的江西啊!寫到這裡時,我不禁發出感嘆!!江西的輝煌還有很多很多,難以再寫。單說一句:「新中國是怎麼來的?江西死了多少人?江西為新中國 的誕生貢獻了多少力量?在新中國鬧糧荒的時候,江西人救了多少祖國同胞?然而,這些付出為自己帶來什麼?」可是,再看看現在的江西,我不禁要問,江西,你 怎麼了?拿什麼拯救你?
看看現在的江西吧!!
江西之謂,唐宋時便已得名,又稱「江右」,東鄰閩浙,南連廣東,西界湖南,北接鄂皖。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流匯入鄱陽湖而連通長江。地 勢周高中底,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間,北部平原坦蕩、江湖交織,這是一個四周有自然屏障、內有完整體系結構的地理單元。當然,這也是相對 封閉的地理環境。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萬頃碧波的鄱陽湖和千裡奔騰的贛江水,成了溝通中原與嶺南、閩南的交通幹線,原本封閉的格局被打破,經濟、文 化得天時地利而獲發展。到了南宋,江西則是江南地區東西交通的要衝,是經濟文化流動匯聚之區。「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地理區位和北人南遷的歷史條件,使 其在宋、元、明代經濟興旺富庶,文化繁榮昌盛。特定的歷史情境,孕育了兼容並蓄的江西文化,而海納百川的多元特質,又決定了江西民間建築的包容性,村落形 態極為豐富。全省保存至今成規模的古村落達數百,其中有8個國家級、4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究其原因,則是因為晚近以來,水路交通沒落,居於大陸腹 地的江西失去了原有的樞紐之利,經濟地位一落千丈,但意外地,卻使得眾多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江西經濟十分弱,在改革開放之前,江西在全國的排名中還 算不錯,曾幾何時,廣東,湖南,安徽一帶的人來江西討飯(因為江西有糧食),現在,雖然江西比過去進步了,但是江西進步太小了,江西的經濟排名反而下降, 現在在外面很少聽見江西的名字,就是因為江西落後了。江西的地理位置不錯,在中國的中部,但是它的優勢好象現在都沒有發揮出來。江西的省城南昌,根本就不 像,雖然孟書記來了有點起色,可是全國各地都在發展啊!
思考……
微信:wg26516086
訂閱號:wood_wang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