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丑 joker》觸及現實本身

2021-01-11 戰戰動力場

大家好!我是戰戰。

國外熱映《小丑 joker》聽說了嗎?

該部影片於2019年10月4日在國外上映。

目前豆瓣評分8.9分,票房可觀,據說已經翻出製作成本4500萬美元的10+倍。

故事背景為上世紀80年代。男主角亞瑟是一個和母親住在老舊公寓裡,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小丑。

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儘管他自身也在努力,時而不時地記錄搞笑的靈感筆記。

但人們只是嘲笑他,最終引發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殺人事件。他的世界也就此一點一點地開始崩塌。亞瑟有幸參加了一個類似聚會的活動,並相識了一些人,這也最終致使亞瑟在片尾登上了熱播TV電視臺,但他並沒有繼續履行自己的搞笑職責,而是公開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無所掩飾。但沒想到的是,小丑的所作所為被高譚市的下層人民看作是革命的先鋒。

下面為該部電影的混剪短片,點擊觀看

電影《小丑:joker》他的世界有點崩塌

全劇緊緊圍繞「小丑」這個形象特點。

無論是亞瑟的所為而表現出的個人醜態以及行為和思想的極端表現,還是故事所表現出的黑暗社會的腐朽,都似乎在告誡著人們「小丑們即將要憤怒即將要崛起。」

電影畫風迥異且驚豔,電影所突出的那種讓人想笑卻笑不出的感覺是一大特色,好幾次男主角放聲大笑,但從持續的笑聲中我們能夠聽出他對於自身的無奈而表現出極度悲傷的狀態。當然這也引發了諸多誤解,例如在公交車上與一對母子的交談和在地鐵上對幾名地痞無賴的表現,都有一定的誤解因素,但正是這樣也推動了全篇故事的發展。

隨機發笑是小丑形象的一大特色,養母對於他的暱稱「happy」也是有很大的反差,對於亞瑟來說,他從沒有真正的快樂過。片中的小丑絕非我們腦海裡的傳統小丑形象。也正式這種懸殊的差距,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驚悚、犯罪類型的電影,這一點很是奇葩。

劇中有很多梗,其中便有與DC經典角色蝙蝠俠的聯繫,比如片中他的養母偽稱他的父親是劇中的市長,也就是說和蝙蝠俠同父。

電影的藝術其實早已超出了講故事本身,更是反映了高譚市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現實,那裡所謂的自由主義,我想指的也並不是他們那一群體了吧。

歡迎留言 收藏 轉發。

相關焦點

  • DC電影又一力作《小丑》,鮮明的對比手法,塑造joker的誕生
    人們在看英雄的同時也會注意到反派,那麼作為DC家族中知名的大反派小丑也就必須佔有一席之地。joker的角色可以說非常經典而且富有特徵,自從誕生以來,常年佔據外媒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自然也是很有人氣。作為擴展DC的延伸電影作品,選擇這位反派自然是再合適不過了。電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不僅和選材的獨到相關,還和電影的拍攝手法相關。
  • 託馬斯·韋恩與小丑——《joker》
    《joker》則將時間前移,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蝙蝠俠起源,解釋了為什麼託馬斯·韋恩夫婦一定會走進那陰暗的小巷。《黑白李》和《joker》描述的背景有相近之處,哥譚市的工業化越來越高,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但城市角落的垃圾卻沒人理會,腐爛著,惡臭著。你託馬斯帶動著的進步,維持著自己經濟的穩定,你很偉大。
  • 《小丑joker》若小丑是託馬斯韋恩的私生子,他還會成為小丑嗎?
    今年DC推出的《小丑joker》電影受到了諸多觀眾的喜愛,作為一部漫改電影,它並不是全部都遵從漫畫,反而大多數情節與漫畫並不相關。據悉,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小丑的起源故事,因為小丑這個角色本身擁有著超高的人氣,因此這次知道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小丑是怎麼誕生的時候,不少觀眾也是特別期待。
  • 張藝興:被人誤解的「偶像」也需要被理解,這就是小丑《joker》
    而這八位當中的預告片當中,最受熱議的可能就是張藝興的《joker》。01我是《joker》小丑張藝興《joker》中文翻譯是《小丑》,看過《小丑》這部電影的都知道,在電影裡面那個小丑的角色有多壓抑了,而在《
  •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太瘋狂?
    看完《小丑》電影,回想「joker」亞瑟在一開場面對心理師的治療說著,「是我想太多,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這句話,是從一個社會底層邊緣人說出自己的生存感受?
  • 「小丑」簡史:歷史中Joker與Clown有什麼異同?
    ——美國詩人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迪金森的的這首詩,本來跟小丑無關,但是用來概括小丑所代表的的強顏歡笑精神,卻又再貼切不過了。最近上映了一部DC電影《小丑》(Joker),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小丑」,在DC漫畫的宇宙中,「小丑」之所以自稱Joker,而不自稱Clown,跟西方歷史有關。
  • 假面騎士時王:小丑還是王牌?joker譯成小丑沒錯,王牌是翔太郎
    在下集預告中,新創華將joker翻譯成了小丑,引起很多人的不滿,有些人覺得這兒應該翻譯成王牌。可個人覺得,假面騎士時王的翻譯雖然出了不少的問題,但是將劍中的joker翻譯成小丑並沒有問題。(杏動漫:本文為百家號獨家內容,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謝謝 ! )這只是個人分析,如果有不滿,也請理性批評,請勿直接噴人。
  • 電影《小丑 Joker》人生近看是場悲劇,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場喜劇
    電影:《小丑 Joker》評分:9.2好於 99% 犯罪片好於 99% 驚悚片導演: 託德·菲利普斯編劇: 託德·菲利普斯 / 斯科特·西爾弗主演: 傑昆·菲尼克斯 / 羅伯特·德尼羅 / 馬克·馬龍 / 莎姬·貝茲 / 謝·惠根姆 / 弗蘭西絲·康羅伊 / 布萊恩·考倫 / 布萊恩·泰裡·亨利 / 布萊特·卡倫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格倫
  • 豆瓣9.0的《小丑》為啥只能是Joker而不是 Clown 或 Comedian呢?
    ——《娛樂至死》最近難道有什麼片子能比得上《小丑》嗎?laugh by performing tricks and behaving in a silly way;someone who behaves in a silly way, often intentionally;可以看出clown是穿著誇張的衣服,化妝成小丑,用有趣的動作、舞蹈、魔術等逗笑觀眾的人。
  • 《小丑joker》上帝給他一副愛笑的臉,為何小丑卻並不快樂?
    今年有一部R級片特別火爆,它就是《小丑》,由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一部犯罪劇情片。與其說它是一部犯罪片,小夏認為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文藝片,因為影片中用了很多獨特的拍攝手法,並且融合了「表現派」與「體驗派」特色,讓電影看起來內涵更加深刻。
  • 小丑一共有三位?三小丑傳聞真相,電影《joker》會是哪一位呢?
    而三小丑的故事也將為大家具體講述小丑的起源,此外,在2018年的nycc漫展中,作者還表示這三位小丑位於不同的時間段,並不是同時出現。至此之後,這個三小丑的故事就沒有後續了,只有畫師偶爾會在推特上放出一些關於三小丑的概念圖。
  • 巴基和多弗朗明哥代號都是小丑joker,兩人構成王炸!
    在海賊王中代號為小丑的有兩人,一個是小丑巴基,一個是多弗朗明哥joker。joker在英文中是小丑的意思,這兩個小丑並沒有什麼交集。撲克中大小王上的英文就是joker,大小王可以構成王炸,如果讓巴基和多弗朗明哥配合是否也會有王炸的效果呢?
  • 《Joker》:小丑的母親,與那些在電影裡被殺掉的女人
    電影《小丑》(Joker)勢如破竹,頂著國際大獎的光環席捲票房,也不出所料地立刻引來許多評論與分析。儘管小丑究竟是反英雄還是直接是個反派,這個問題可能仍爭論不休,電影可說描寫了一個經典「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因為經濟、社會地位與精神疾患而處於社會底層的男主角渴求被愛與關懷,希望能夠實踐夢想、獲取成功,進而得到他人的注視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周遭人的錯待、辜負,甚至欺瞞、背叛與刻意傷害,長期積累的挫折與傷心終於讓人無法承載,於是爆發,帶領主角走上一條復仇之路。
  • 在殘酷的社會裡,Joker是怎麼變成《小丑》的?
    據說,看到小丑的「笑」的人,大部分都哭了。「過度美化暴力」,這是很多人對電影《小丑》的憂慮之聲。2012年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後,在美國引發了影院槍擊事件,令人擔憂。「這種暴力針對的是不顧弱者的殘酷社會。」但是,也有人呼籲大家更多的關注電影描寫的極度貧富差距。像這樣,《小丑》實際上是一部雙面電影,即是一部雙面角色。
  • 張藝興《joker》歌詞心酸,小丑扮相,帥炸網友!
    近日,《我是唱作人2》張藝興帶來自己作詞作曲的歌曲《joker》首發舞臺。引人注目的「小丑」扮相,更是帥炸網友們其實,不難看出《joker》這首歌曲裡是張藝興用歌詞來詮釋自己的經歷。
  • 最受爭議的犯罪片小丑,它不光有深度還十分燒腦,值得我們深思
    《joker小丑》一部電影如果能夠在放完後就讓我迫不及待去閱讀各種影評,99%的可能我會把它再看一遍,但是這條規則似乎並不適用於《小丑》因為它是一部讓人從生理到心理都很不舒適的電影,一部電影能夠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不適應,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它毫無真實感,是一部尷尬之作,第二:它穿透了現實
  • 用瘋狂演繹瘋狂——DC高分電影《Joker》(小丑)
    如果你和我一樣膩煩了英雄救世的戲碼,不妨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部另類的超級英雄電影——DC《小丑》這不是超級英雄電影對於《小丑》而言,你真的很難把它算作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因為除了哥譚和幼年布魯斯·韋恩以外,你找不到任何與DC宇宙相關的信息。
  • 《小丑》是joker病態,還是我們的世界變得太瘋狂?
    極具煽動性的結尾升華了它的政治意圖,讓不少人覺得它可以匹配《黑暗騎士》,但後者對社會結構的探討之開放性,是《小丑》不具備的,《小丑》對人物的雕琢也是《黑暗騎士》不具備的。在這樣一個反派為主角的電影裡,幾乎沒有正面角色,上流社會冷漠虛偽,下流社會殘忍愚痴。恰如陳寅恪所言:上詐而下愚。所有被侮辱與被損害、被欺凌與被壓榨的人,一旦扭曲瘋狂,都有可能成為小丑。
  • 小丑Joker:秩序之外的鬧劇,揭露小丑悲劇的一生
    當一群英雄被世界及內心召喚,維持著常規秩序,有另一群人無法融入社會之中,被看作失能與被嘲弄的對象,更甚者,他們因不符合社會的規範行為而被視為「不正常」,被推至社會邊緣;而電影戲劇史中,有些角色常被視為好笑的異類、做出偏離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其中一個便是小丑。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飛越瘋人院》的出現則讓好萊塢製造的大量英雄史詩般的傳奇和美國夢掀開一片衣角,讓人窺探到殘酷而荒誕的現實。在此之後,好萊塢電影又進入一輪新的循環。喜劇、傳奇、悲劇輪番佔據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可《小丑》的出現讓人看到了《飛越瘋人院》所創造的敘事手法和基調的繼承和發揚。在《小丑》中哥譚市被打造成一個升級版的「瘋人院」,社會反諷性仿佛再次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