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起源及發展探析

2021-02-18 布衣評彈

牟姓

牟姓發祥於山東,得姓後很長時間以山東為繁衍發展中心,並緩慢向周邊遷衍。 如今牟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重慶、湖北、遼寧等省為多。

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國第149位。

從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較多,有牟長,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

牟姓氏的3種讀音: 1. mù(世代流傳讀音) 分布於重慶,四川,湖北,貴州,湖南,山東,東北三省等地區。 2. móu(字典讀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蘇地區,3.mú(重慶牟姓家族專屬讀音)主要分布於重慶,四川。

中文名牟 外文名Mu 發源地 山東 主要分布區域四川、重慶、湖北、遼寧 牟姓人口排名全國第149位

2 始祖

00001. ▪ 得姓始祖

00002. ▪ 遼寧大連牟氏始祖

00003. ▪ 台州牟氏始祖

00004. 3 遷徙分布

00005. 4 歷史名人

00006. ▪ 牟長牟紆

00007. ▪ 牟 融

00008. ▪ 牟 融

00009. ▪ 牟振中

00010. ▪ 牟 谷

00011. ▪ 牟 桂

00012. ▪ 牟 及

00001. ▪ 牟 楷

00002. ▪ 牟 全

00003. ▪ 牟墨林

00004. ▪ 牟 完

00005. ▪ 牟 倫

00006. ▪ 牟 俸

00007. ▪ 牟 斌

00008. ▪ 牟 庭

00009. ▪ 牟子才

00010. ▪ 牟仲甫

00011. ▪ 牟大昌

00012. ▪ 牟中珩

00013. ▪ 牟衍銘

00014. ▪ 牟桓

00015. ▪ 牟海霞

00001. ▪ 牟桑

00002. ▪ 牟新生

00003. ▪ 牟大明

00004. ▪ 牟宗三

00005. ▪ 牟小龍

00006. 5 郡望堂號

00007. ▪ 郡望

00008. ▪ 堂號

00009. 6 宗族字輩

00010. 7 字輩排行

00011. 8 宗祠通用聯

起源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後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後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那時期的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源流二

出自以封地名為氏。據《後漢書·儒林傳》所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為氏。

源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冑。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後,甲冑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岑牟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複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複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賓牟賈,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由於賓牟賈精通樂禮,因此孔子曾稱呼賓牟賈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兒子」、「我的晚輩」的意思,而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對對方十分尊敬的一種尊稱,也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在賓牟賈之前,史籍中未見有此複姓的記載。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於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在史籍《東萊先賢傳》中,記載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時期的平昌人、兗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時期,魯國的鄰邊有一根牟國,傳說為顓頊的後裔,是姬姓曹氏小國,子爵,境不過五十裡方圓,國都在根牟(今山東沂南東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魯宣公姬餒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國被魯宣公發兵吞滅。

在亡國後的根牟國王族子孫中,有以國姓加國名為姓氏者,稱曹牟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曹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七

源於東夷族,出自商賈時期鮮牟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鮮牟,是上古東夷民族中的一個古國,傳說為祝融的後裔。在西周初期,有東夷民族建立的鮮牟國,當時的鮮牟國在山東半島之南,其國東面臨海,莒國在北,魯國在西,三個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勢。

在周成王姬誦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開始親政,他在宗周的岐陽(今陝西寶雞岐山南部)召集諸侯們會盟,以樹立自己親政之威。當時楚國、鮮牟國也都參與了會盟會議。由於鮮牟國人是火正祝融之後,就負責職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認為楚國和鮮牟國皆屬於蠻夷小國,無法與帝王世系的親叔子侄之後、列侯們相比,因此拒絕與他們結盟。這在典籍《國語·晉語》中有記載:「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鮮牟國後為己姓莒國所滅,具體被滅的時間在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春秋初期,莒國從計地(今山東濰坊青州)遷莒地(今山東日照莒縣),國勢漸強,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持續發動戰爭,吞併了一些小諸侯國,鮮牟國當為此際遭到滅頂之災。

在鮮牟國滅亡之後,有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鮮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鮮氏、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牟婁、根牟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牟婁、根牟,是春秋時期杞國的兩個邑地,先後被莒國奪佔。在史籍《春秋·隱公四年》中記載:「莒人伐杞,取牟婁。」又在《左傳·宣公九年》中記載:「莒取根牟。」牟婁,在今山東濰水上遊,而根牟在今山東沭河上遊,殷商時期屬於古牟國,西周時期則為杞國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執政的莒國出兵佔據了牟婁之地,之後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併了根牟。

失去國邑的杞國國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稱為姓氏,稱牟婁氏、根牟氏,如六國時賢者根牟子,著書七篇。牟婁氏、根牟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婁氏、根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九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彌牟氏家族,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彌牟氏,是從楚國貴族羋氏族群中分衍出來的複姓,與若敖氏同時誕生,因封居於彌牟(今四川成都),其後代中皆沿稱彌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者。但其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地方叫鄔(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晉頃公姬棄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晉頃公派大夫司馬彌牟去治理鄔邑。

在司馬彌牟的後裔子孫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為姓氏,稱鄔氏;還有一部分庶支則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彌牟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孫子南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子南彌牟,字子之,又名木,是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兒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擁立侄子姬輒(太子蒯聵之子)為國君,是為衛出公。公子郢的兒子彌牟後來以父親之字為姓氏,稱子南氏,因稱子南彌牟。子南彌牟作為公孫,一直擔任衛國的將軍,在衛悼公姬黔執政時期(公元前455~前450年)還擔任了國相。子南彌牟逝世後,得諡號為「文」,在史籍《大戴禮記》中記錄了他和孔子的賢弟子子貢的一段著名對話,被後世稱之為「衛將軍文子」。他的孫子,就是衛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稱「候」的衛平侯姬郢(子南勁,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後任君主自降為「君」,即衛懷君。

在子南彌牟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彌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彌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二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毛忽來氏,亦稱牟乎來氏,源出蒙古扎剌亦爾部首領木華黎的後裔子孫,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

扎剌亦爾·木華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隸出身,蒙古民族的偉大英雄。他為人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在輔佐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的過程中戰功卓著,被譽稱為孛兒只斤·鐵木真屬下「四駿」開國元勳之一。孛兒只斤·鐵木真被眾人推立為成吉思汗後,敕封扎剌亦爾·木華黎為左萬戶,並賜誓券金印,後來還是攻滅金國的蒙古大軍的最高統帥,爵至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逝世後賜諡「忠武」。扎剌亦爾·木華黎的後裔子孫皆以其名字為姓氏,稱毛忽來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區,明朝成化年間改稱「鄂爾多斯」。

明朝中葉以後,毛忽來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分別改姓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三

該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從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傳說該氏族祖先是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孫。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帥李黼的後人李原誠,因組織反元之事敗露,被元朝廷抄家。當時逃出的五兄弟被元兵追殺,臨到一條大河過不去,幸好神佛派一黑虎將兄弟五人背過大河。之後,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釋迦牟尼佛之牟字為姓氏,改稱牟氏,世代相傳。今主要分布在重慶市萬州區一帶,以及四川部分地區。注意:只有該支牟氏讀音作móu(ㄇㄡˊ)。

源流十四

中國有一年輕牟氏。先祖為李黼,生獨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誠、原諒、回祖、麼祖。為了避禍,除原諒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這支牟姓的人數超過20萬人,至今約有700年歷史。

始祖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不斷發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至周靈王姬洩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在東擊滅萊國(今山東龍口一帶)、今煙臺地區皆入齊國勢力範圍以後,齊國掉頭西擴,不斷攻擊魯國北鄙(北部邊境地區),齊、魯之間持續爆發了一系列的「城之戰」、「防之戰」、「崔杼攻魯」等戰爭。為了攻擊魯國並抗擊與魯國聯盟的吳國,齊靈公在周靈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間(公元前558~前548年),將已經向東北遷至營丘邊緣地帶(今山東淄博臨淄)的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福山區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於東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國仍然被齊國吞滅,之後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亡國之後的子孫後代,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史稱牟氏正宗。後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後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後裔。顯然,在賓牟賈的後裔子孫中,肯定沿襲先祖的姓氏,稱賓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賓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但賓牟氏複姓反而消失了。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陸終為得姓始祖。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遼寧大連牟氏始祖

清朝時期,由山東棲霞牟東美攜夫人王氏始遷關外,居於今大連市金州區。牟東美落戶大連市金州區後,是否回到原籍抄寫家譜,牟東美是否還有同胞兄弟,均已無據可查,故牟東美逝世後,該支宗族即以之謂第一世祖。

第一世:牟東美,妻王氏

第二世:牟思海,妻曲包氏;牟思玉,妻劉氏;牟思榮,妻趙氏

第三世:牟協,妻于氏;牟韶,妻張逄氏;牟觔,妻孫氏;牟勣,妻張氏;牟勲,妻李氏;牟勝;牟劼

第四世:牟朝柱,妻滕氏;牟朝檳,妻王氏;牟朝相,妻張氏

第五世:牟仁,妻於都氏;牟義,妻孫氏;牟興,妻劉氏;牟發,妻劉崔氏;牟恆,妻楊氏;牟榮,妻範氏;牟禮,妻梁氏

第六世:牟德祿,妻夏氏;牟德興,妻張氏;牟德龍,妻張氏;牟德奎,妻張氏;牟德禎,妻侯氏;牟德元,妻閆吳氏;牟德章,妻王氏

第七世:牟乾,妻張氏;牟坤,妻劉氏;牟溫;牟彬,妻劉國氏

第八世:牟廷思,妻劉氏

第九世:牟雲鎬,妻周氏;牟雲升,妻梁氏;牟雲路,妻趙氏;牟雲祥,妻李唐氏

第十世:牟維藩,妻於蔡氏;牟維玉,妻蔡氏;牟維有,妻孫氏

第十一世:牟喜平,妻李氏

第十二世:牟存志,妻王氏;牟存厚,妻楊氏

第十三世:牟瑞芳,妻王氏;牟瑞忱,妻王氏;牟瑞章,妻魏氏;牟瑞和,妻冷氏;牟瑞環,妻寧氏

第十四世:牟玉勳,妻李氏;牟玉濤,妻姜氏

第十五世:牟大鵬、牟贇鵬

台州牟氏始祖

牟 俸:字伯祿,生於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在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王均之亂時,由蜀陵陽中峰南遷至浙江台州黃巖畲川。是為浙江台州牟氏始祖。

遷徙分布

牟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發祥於山東地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一十七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左右。牟姓是發祥於今山東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牟姓一直以山東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並以此為中心,緩慢地向周邊省份遷衍。戰國時齊有大夫名牟辛,西漢有經學博士牟卿,東漢有樂安臨濟(今山東省濟陽)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紆,還有北海安丘(今屬山東)人、經學家牟長及其子牟麟。通過這些見諸史冊的名人籍貫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漢代以前,山東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書章句》的牟長,因其對於《尚書》的輝煌貢獻,為牟姓爭取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為研究《尚書》者奉為重要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軍閥割據等政治紛爭,使此際呈現出一種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會景象。偏安山東半島的牟姓必然遭受衝擊,顛沛流離,徙奔異鄉勢在必行。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陽郡、滎陽郡。表明此際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臨汾、河南滎陽一帶,牟姓為當地名門望族,而且人口繁衍興盛,社會地位尊貴。唐末僖宗李儇時,閹宦當權,災旱連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員盤剝沉重,終於導致王仙芝、黃巢揭杆而起。公元808年,黃巢攻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狽逃亡入蜀,時陝、豫之牟姓有隨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順漢水南下,進入湖北。兩宋之際,由於川地山關阻隔,交通閒塞,戰火難至,故川地之牟姓發展較快。南宋偏安江南後,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進入當時的國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獻由隆州井研(今屬四川省)徙居吳興(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間以後,有冀、魯、豫地之農民闖關東到東北三省。

如今,牟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約佔全國漢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1]

歷史名人牟長牟紆

東漢樂安臨濟人,父子兩博士。父牟長少習《歐陽尚書》。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遷河內太守。著《尚書章句》,復徵為中散大夫。子牟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後徵為博士。

牟 融

北海安丘人,東漢大臣。明帝時舉茂才,任豐地縣令三年,縣無獄訟。章帝即位後,升太尉(位同宰相),參錄尚書事。

牟 融

唐代詩人。德宗、憲宗間在世。隱居學道,終身不仕。以詩聞名,尤擅七律,詩風清麗雅閒,時有佳句。

牟振中

山東棲霞人(1984年10月---)棲霞80後愛心助老協會秘書長,鵬安德迪國際集團開發部部長,棲霞誠信農金會副會長。

牟 谷

宋代畫家。任畫院祗侯,曾隨使赴交阯(今越南),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畫像,亦曾為宋太宗畫像,後升任翰林待詔。

牟 桂

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龍水縣尉,什邡知縣,官至終朝郎知彭州。

牟 及

台州黃巖(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詩人。鹹淳進士,任福州司戶參軍時,有惠政。宋亡後,隱居山林,並穿喪服終身。有《樂在稿》。

牟 楷

台州黃巖人,元代隱士。以養母之故,拒絕出仕,學者稱靜正先生。有《九書辯異》、《河洛圖書說》。

牟 全

煙臺棲霞鐵口(今屬山東省)人,元代將領。元軍討伐日本,其率領頭船開道。後賜金牌,授管軍千戶,升武略將軍。

牟墨林

字松野,綽號「牟二黑子」。山東省棲霞市古鎮都人。清嘉慶年間太學生,膠東有名的大地主,也是北方最大的地主,棲霞牟氏家族的主要創業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其一世牟敬祖於1370年(明洪武三年)任棲霞主簿。牟墨林為十四世。[2]

牟 完

浙江省黃巖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試得首選,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紀善,並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禮家儀》。

牟 倫

四川省敘州人,明代官吏。永樂進士。累官至監察御史,因直諫犯上,被謫戍甘肅。工詩、能文。

牟 俸

四川巴縣人,明代官吏。景泰進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東救災時,盡心竭力,活饑民無數。後在蘇州打擊土豪劣紳的掠奪,得罪權貴,被謫戍。

牟 斌

明代官吏。由錦衣衛千戶,擢指揮僉事。因為人正直,不同流合汙,兩次被罷官。

牟 庭

山東棲霞人,清代考據家、數學家。貢生出身,考據精深。有《詩切》、《投壺算草》、《帶縱和數立方算草》。

牟子才

牟桂子,宋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後被人誣諂,降職使用,後又起為禮部尚書。曾參與修纂國史。有《存齋集》。其子牟鄖亦為學者,著有《陵陽集》,其孫牟應龍亦為學者,人稱祖孫三才人。

牟仲甫

隨州(今湖北省隨縣)人,宋代畫家。善畫猿獐猴鹿,畫雞亦有意趣。

牟大昌

台州黃巖人,宋末抗元英雄。響應文天祥的檄文,與侄牟天與起兵勤王。台州黃土嶺一戰,力戰陣亡。

牟中珩

抗日將領(1898年—1981年),字荊璞,山東煙臺黃縣(今龍口市)大牟家村人。原國民黨將領,陸軍中將。歷任51軍軍長、山東省政府主席、第10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二綏靖區副司令長官(第二綏靖區1945年10月建於武漢,1946年1月移駐濟南。司令官王耀武)。解放後歷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山東省政協駐會常委。牟中珩崇尚儒家學說,以儒治軍,其為官廉潔,不隨流俗,不赴宴,也不收受賄賂,因而得到一個綽號「槓子頭」。牟運道

(1953.5—)陝西渭南人。 擅長雕塑。 1988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曾參加毛主席紀念堂工程。 作品《預備隊員》入選第一屆全國體育美展,《過河》、《護苗》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展,《運轉》入選首屆全國城市雕塑展獲獎牌,《草地花》獲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 、並為中國美術館收藏,《黃土地的思索》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田園詩人——王維》入 選中國雕塑藝術展,《香港短槍隊員》入選建軍70周年全國美展。??[3]

牟衍銘

著名魔術表演藝術家,1941年出生,山東青島人。穆派戲法第三代掌門人。[4]

牟桓

(1959.12—)四川人。擅長油畫。198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美術編輯。作品《今天》入選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賣雞的小女孩》入選全國首屆油畫展、《家譜》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等。?[3]

牟海霞

(1962.6—)女,山東人。擅長油畫、版畫。曾進修於中央美術 學院油畫專業、天津美院油畫系。青海西寧畫院專業畫師。油畫《湟源金秋》入選黃河畫展 ,《霜降》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功在弓中》入選第四屆體育美展,水粉畫《風箏》、《 風車》入選第三屆、四屆全國水彩、粉畫展;版畫《多彩的季節》、《瑪尼石》入選第九屆 全國美展和第十三屆全國版展等。[3]

牟桑

(1942.9—)山東日照人。 擅長中國畫、油畫。 19 62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山東建築學院藝術系教研室主任、教授。作品有《舉士奇創》、《農林益鳥》、《林黛玉魁奪菊花詩》等入選全國美展。專集有《花卉寫生集》、《 中國太湖石寫生集》。主編《全國高校建築學科教師美術作品集》[3] 。

牟新生

曾任海關總署署長(正部級)、黨組書記。1943年12月生,陝西扶風縣南陽鎮人。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總警監警銜,海關總監關銜。

牟大明

少將,1943年10月出生,重慶合川人。重慶警備區副司令員。1997年晉升少將軍銜。現仍然在世[5]

牟宗三

1909年6月12日—1995年4月12日),生於山東省棲霞縣牟家疃,祖籍湖北公安。192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9年升入哲學系,並於1933年畢業。1949年往臺灣,後往香港。晚年居臺灣,1995年逝於臺北。曾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臺灣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他獨力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融合康德哲學與孔孟陸王的心學,以中國哲學與康德哲學互相詮解。

牟小龍

中國武術六段

中國武術協會會員

中國保鏢協會會員

威龍國際保鏢公司創始人

世界雙節棍聯盟協會會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核心成員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協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特種保鏢聯盟協會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牟氏頭條】牟隋聯姻,煙臺棲霞牟氏家族子孫壯大的關鍵一步
    "牟氏同宗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牟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牟氏宗親交流。網聚天下牟氏,傳承牟氏文化,傳播牟氏正能量。【牟氏頭條】牟氏家族簡介【牟氏頭條】牟氏家族家規,字字珠璣,字字箴言!【牟氏文化】牟氏家譜文獻/字輩排行【牟氏頭條】牟家哪位高手編的,太有才了!牟家人看完一定要轉哦!
  • 華夏牟氏字派
    ——以上摘自西南牟氏文化聯誼會主編《川滇黔渝牟氏文化交流彙編》。44、合江望龍大山頭牟氏,鏡子牟,牟九章後裔。明末祖牟在舉,牟現成,牟三聘(生於順治15年)。第4代起字輩:仲朝文鍾(志國)廷,光大正開中。45、瀘州江陽區牟坪觀音閣大廷應可仕,登正啟良鴻;德秀超宗茂,承基瑞兆隆。
  • 民間故宮、棲霞地標,二木帶您打卡牟氏莊園(2)
    但是後期在歷屆的歷史運動當中,古城已經被一定程度的損壞,現在的一些區域正在積極的進行恢復性重新建設過程當中,也期待著景區未來能夠全面恢復極盛時期的牟氏莊園原先的樣子。
  • 史氏起源,史家人趕緊看!
    史氏 起源史氏主要源自:媯姓、姬姓。【1】源於媯姓,出自黃 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氏倉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傳說,倉頡為河南南樂人,另一說為馮翊人(今陝西大荔),黃帝時期為史官,人稱「史皇氏」。【2】源於姬姓,出自周朝太史官尹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尹佚是見於史籍最早的史氏人物,古代文獻多把他推為史氏始祖。西周初年,尹佚出任太史一職,為人嚴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史佚、姜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西周四聖」。據史籍《新唐書》、《元和姓纂》等書的記載,史氏源于于西周太史尹佚。相傳尹佚為人正直,忠於職守,與姜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當時「四聖」。
  • 司馬氏起源
    司馬氏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後代。        司馬氏源於官職,出自西周掌管軍事大權的大臣程伯休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重黎之後,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時裔孫程伯休父為司馬,克平徐方,錫以官族,為司馬氏。春秋宋國,楚國,晉國,各國都有司馬,以司馬為姓。如宋國有司馬牛,楚國有司馬卯,晉國有司馬侯,齊國有司馬灶等。
  • 企業家牟敦波入駐中國影響力人物資料庫
    ,對北京牟氏南德公司所屬延邊汪清牟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考察,並為該公司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及特產的品牌定位及銷售,以及做全國運營乃至走出國門,增加消費者的銷售模式等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據牟敦波董事長介紹,北京牟氏南德成立於2014年,總部在門頭溝註冊,公司法人用南德人的智慧,家族的家風傳承,資源強強聯合,極力打造全球商品的國內國際營銷運營,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大健康產業,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國內品牌的運營管理模式,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政策, 精準扶貧政策,推動國內優質電子商品、輕工業商品、優質農產品、土特產品走進國內國際市場,為全民大健康產業保駕護航,公司業務現已遍布全國市場
  • 花氏起源
    在文獻《中國姓氏起源》中記載:「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後代……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且由於兩者的發音是相近的,因此改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後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氏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 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上)
    秦氏起源研究     ——關於秦始皇的氏2019 年 3 月 1 日(宇良 整理)  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蠻廉氏、秦氏①。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②。①終黎氏:《集解》引徐廣曰:「《世本》作『鍾離』。」②趙氏:秦為嬴姓,以趙為氏。上古時,姓氏有別,姓為族號,氏為姓的分支。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
  • 龍氏起源
    在觸龍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觸龍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龍氏、觸氏、角氏、蟲氏等。第六個淵源:源於傳說,出自上古神話傳說五龍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五龍氏,是上古的神話傳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紀黃帝有子五人,號五龍氏。」
  • 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下)
    秦氏起源研究     ——關於秦始皇的氏2019 年 3 月 1 日(宇良 整理)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上)秦氏起源研究——關於秦始皇的氏(中)從這個角度來說:造父的後裔當時作為贏姓的宗家,自然有絕對的資格祭祀其得姓始祖大費,以及得氏始祖造父(造父始封趙城,得氏趙);
  • 石姓(氏)起源
    石氏起源      簡  介:       石姓,拼音:shí xìng
  • 餘氏起源
    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鹹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餘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餘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餘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餘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餘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餘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餘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
  • 令狐氏起源,令狐家人趕緊看!
    起源令狐氏主要源自:姬姓。後來,魏顆的兒子魏頡就以父親的封邑為姓氏,其地居民中也有跟著以「令狐」這個地名為氏的,稱令狐氏,至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狐氏、胡氏、猗氏者,與畢氏、魏氏同宗同源。令狐氏族人皆尊奉畢萬、魏顆為得姓始祖。【2】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胡氏族人,屬於附望冒姓為氏。唐朝時期,有姓源繁複的胡氏族人,後仰慕當朝趙國公令狐綯,而改稱令狐氏。
  • 中華姓氏 褚氏起源
    中國伏羲文化傳承者{ 好文分享 }褚姓,以官名為氏。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褚 [ 褚,讀音作chǔ(ㄔㄨˇ) ]● 褚zhǔ ㄓㄨˇ1、用絲綿裝衣服。2、囊袋。3、古同「儲」,貯藏。4、古代覆蓋棺材的紅布:~幕。
  • 話說鍾氏起源,以及鍾馗,還有鍾會
    起源一,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伯州犁,出逃楚國,封於鍾離邑,他的一支後裔以鍾為氏,戰國時期的鐘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鍾子期,即其後裔。伯州犁的另一支後裔就是逃到吳國的奸臣伯嚭,陷害伍子胥的那個,這一支,以伯為氏。
  • 濰縣歷史上有不少從登州遷來的姓氏,於、姜、孫、牟在列
    從記載來看,於、姜、孫、牟都屬於這種情況。《濰縣誌稿》載:「于氏,一族明洪武十八年由文登縣赤山遷濰縣,定居下密河西、下密河東、辛阜社河灘等村。」此外,還有一支稱自文登大水泊遷來的于姓,因亦系赤山一脈,故縣誌中統稱為「赤山系」于氏,與其他相傳遷自山西洪洞縣等地的于姓相區別。
  • 醬優酒香 回味悠長|牟池酒業「茂格太」新品發布會圓滿舉行
    2020年9月9日,貴州牟池酒業有限公司與內蒙古茂格太酒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茂格太」新品發布會順利在第十屆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圓滿舉行。內蒙古茂格太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東、牟池酒業董事長牟道勇 、太升集團董事長楊再英、貴州牟氏宗親聯誼會會長牟光文、貴州華夏兄弟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磊、牟池酒業總經理牟春祥、江蘇省徐州市展覽館黨委書記、館長牟舉、鴻運酒董事長武小七、北京軍中王董事長張克學、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及準格爾旗等相關領導出席活動現場。
  • 尋根 ▋百家姓之--女媧氏 家族起源族譜
    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命驪連氏於驪山(今陝西西安臨潼)、葛天氏於長葛(今河南許昌長葛)、陰康氏於太康(今河南周口太康),共同主管農業生產。命金提氏於桐柏太白頂(今河南南陽桐柏),主管化俗。命烏明氏於東明(今山東菏澤東明),主管建福。命視默氏於犬丘(今陝西興平),主管災惡。命紀通氏、仲起氏、陽侯氏、宿沙氏四族為中官土正。
  • 祝氏.祝氏起源,祝氏介紹
    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子孫以地為氏。     2、出自己姓,祝融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祝融之後有以官職命姓者。遠古時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領。     3、以官職為姓。據《姓譜》、《路史》所載,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孫以官為氏。
  • 尋根 ▋百家姓之--冒氏 家族起源族譜
    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該支風姓冒氏讀音作mào(ㄇㄠˋ),尊奉伏羲氏為得姓始祖。源流二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諸侯冃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該支冒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氏族。根據殷墟卜辭的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時期,就有一個叫「冃」的方國存在。冃國人以方國名稱為氏,稱冃氏,古「冃」字就是「冒」字,因而冃氏即冒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