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800餘位新冠肺炎病例、痊癒率高達99.1%,由於基層診所作為抗疫前哨,配合社區防疫得力,我國臺灣地區並未受到新冠肺炎的嚴重侵襲,但持續一年之久的疫情對居民就醫和小診所生存造成了影響。
本文來源:診鎖界
編輯:太白
西醫診所病號平均流失近1300人
兒科、耳鼻喉科下降近4成
臺灣的民營診所一直是基礎醫療的主力軍。
在新冠抗疫時也不例外,作為最貼近居民生活的基層診所,在臺灣構建的防疫體系下,診所醫師執行社區防疫監測、日常看診數據分析回傳等指令,發揮了急症救治、早篩監測、引導就醫等重大作用。詳見《臺灣防疫表現亮眼,基層診所功不可沒!醫生道出診所第一線關鍵任務》
從衛生部門數據來看,2019年末,全臺地區有2.25萬家診所,有超過30.5%的醫療從業者都在診所工作,其中在診所執業的口腔醫師、中醫醫師都超過了在醫院執業的同類醫生數量。
2019年末中國臺灣地區診所從業者分布圖
診鎖界製圖,數據來源臺灣省衛生福利部
但臺灣診所配合抗疫的成功,難掩疫情持續籠罩下客流慘澹的事實。
1月4日,臺灣衛生健康部門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最新的醫療衛生數據,相比2019年同期,2020年前三季度全臺醫療機構的門診量下降1941萬人次,預計全年的醫療機構門診量減少超2000萬人次。
在消失的近2000萬門診中,下降最嚴重的是遍布臺灣省的西醫基層診所,據統計,西醫診所的門診量下降了1479萬人次,相比2019年整體下降了10%,且連續三個季度未見止損上升,相當於每家西醫診所在2020年,流失了近1300位病人。
「對於對年長的診所醫師而言可以趁機休養生息,但年輕醫師的診所隨時都可能倒閉。」臺灣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兒科、耳鼻喉科等專科診所受創最為嚴重,全年下降應該在30%~40%之間。部分診所處於持續虧損狀態,只好減診、縮編甚至向銀行貸款。
臺灣省新北市基層診所醫師王曜庭表示,許多診所是同事或同學聯合執業,疫情期間病人門診量下降,只好辭退其他醫生。
根據臺灣健保統計,西醫基層支付點數(臺灣地區在2010年實行「DRGs點數法」採取醫療保險總額支付制度,分為牙醫門診總額、中醫門診總額、西醫基層總額、醫院總額(門診分區,住院不分區)4類。)較2019年減少33.2億點,跌幅驚人。
2020年前9個月兒科、急診科、康復科就醫人次下降最多,分別較同期減少了21.6%、15.2%、12.8%;兒科經營狀況最慘,在1~3月門診人次下降13.1%,在第2、3季度同期下跌31.2%、20.3%。
診所老闆虧損貸款
預計1700家醫療機構獲得政府補助
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臺灣地區共有22512家診所,民營診所有21904家,西醫類診所(包含內科、眼科、骨科、醫美、精神等)佔51%,牙科診所佔30%,中醫診所佔17%。近5年來中醫診所新增速度快於其他兩類診所,醫美、口腔診所在疫情期間的問診量不降反增。
據臺灣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介紹,當地小診所每月房租至少在5萬臺幣(折合人民幣1.15萬元),加上護理人員、藥師、行政等人事成本和水電、清潔、藥品等支出,單月運營成本至少在30萬臺幣(折合人民幣6.9萬元),如果單月接診患者少於1000人,診所醫師等於白乾沒收益。他了解到目前已經有不少診所連續虧損,甚至要向銀行貸款。
臺灣衛生健康部門也正在計劃一項《醫療產業紓困辦法》,方案面向2020年1~8月健保收入低於前年同期80%的醫療機構,這些機構將獲得「能恢復到前年8成水平」的資金補助,預計有1700家醫療機構可以獲得這項補助。
區域醫院定位尷尬
持續疫情或影響分級診療推進
臺灣地區醫療分為四個層級: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和基層診所,但臺灣並沒有建立強制的轉診制度,居民在就醫上有更多的選擇權(越級診療會增加更多的收費),這意味著基層診所和醫院也存在競爭關係。
臺灣地區診所個人執業比例(約75%)遠遠超過多人集團聯合執業(約25%),診所大多規模比較小,專科診所、次專科項目發達,在診所就能見到專科疾病醫師。在健保制度下,診所診費一般在50臺幣到幾百臺幣之間,吸引了大量的病號,大部分診所醫生每天看診在50個以上。
2020新冠疫情對臺灣一直在推進的分級診療制度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
一方面是大醫院的就診人次下降,臺灣省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認為,在2020年民眾心理上畏懼就醫,因此減少了對大醫院的光顧,未來可能有助於各級醫院門診的均衡和正常化。
另一方面是,疫情造成兩端大,中間小的局面。區域醫院協會名譽理事長蘇清泉認為,疫情改變了大眾的就醫行為,需要住院的輕症患者不就醫、或選擇區域醫院就診;等到病症嚴重了,直接去醫學中心就醫,處於基層診所和醫學中心之間的地方醫院定位尷尬,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一些地方醫院,病人都被醫學中心吸走了。
蘇清泉表示了對分級診療的憂慮:「疫情之下,臺灣民眾的就醫行為未達成分級診療的理想,這讓人擔心疫情如果持續,恐怕不利於分級診療。」
//本文來源:診鎖界
//參考素材:中國臺灣聯合新聞網、臺灣衛生福利部、Youtube
//編輯:太白(lzxx12580)
慎重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聯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