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型診所?是嶄新的裝潢?是細緻入微的服務?是創新的診金模式?對於新型診所的理解,這些診所行業的踐行者們有著自己的看法。
本文來源:診鎖界/診博會
編輯:太白
本文節選自「第三屆中國診博會」同期論壇--第一屆縣域診所轉型升級大會圓桌論壇演講實錄
分享嘉賓:安慈醫療創始人陳誠
武漢安慈醫療成立於2003年,專注社康,現在運營1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2019年安慈醫療開始探索全科診所的落地,是武漢市第一家拿到全科連鎖診所牌照的連鎖公司,從去年10月至今連續開了4家全科診所,同時還有連鎖藥房的部分。今年疫情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特別特別艱難的時刻。夢想是很美好,但是現實真的很骨感,所以我們更多去探討面臨一個骨感的狀況,如何渡過這一劫。
IUU知愛兒科創始人王光耀
我是一個純粹的兒科醫生,幹了十多年的兒科,因為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和舊診所的醫療環境、服務不滿,開始進行轉型。2019年在河南周口市成立一個1000㎡的新型兒科診所,以公司制進行運營——河南IUU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診所品牌IUU,IUU知愛是診所理念,用我們的知識和愛心,關愛每個孩子的成長。
好一生連鎖門診院長張維興
「好一生診所/門診」最早創辦於1996年,現在旗下運營5家診所。我原來是一名三甲醫院的普外科醫生,在醫院待了7年後因為身體健康原因改行,專門進修了全科,去創建了兩家社康,後來發現社康有所限制,就打算去做一個品牌的、連鎖的,來改變基礎醫療,不能還是赤腳醫生為主。
呂丙濤診所創始人呂丙濤
我之前在鄉鎮衛生單位工作,因為工作不舒心,有時候領導還想更改我的處方,這是我不能容忍的。2017年我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兒科診所。開門診有個初衷,是讓患者知道醫療是有邊界的,門診不打針、不輸液、不灌腸、不貼膏藥、不賣保健品。所以在我的門診看病,可能家長的一些需求不是那麼如意。我的人文關懷不是讓患者感到非常舒服,而是想讓患者通過找我看病,健康素養得到提升。
開元紅連鎖診所創始人趙連偉
首先我是一名基層醫生,從最底的基層做起,做了20年,我的愛好只有給病人看好病,沒有其他的愛好。我還是一個中醫愛好者,想讓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好中醫的治療,把好的中醫(特別是中醫兒科)傳承下去、發揚下去。出於這個目的,我們讓更多醫生去接觸中醫治療技術,並開了一些連鎖店。2015年成立的開元紅連鎖診所目前致力於打造百姓品牌,讓老百姓更健康、少生病。
開元紅連鎖診所創始人 趙連偉
首先最重要的是診療、人員、設置的規範,符合國家要求,合規合法。
第二個以客戶為中心,新型診所提供的醫療服務,要切實符合本地居民需求。
第三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現在大家的線下門診做的都很好了,但傳統診所在線上還有很多不足,新型診所要讓更多患者,能從線上能得到我們的治療和健康服務。
呂丙濤診所創始人 呂丙濤
新型診所不是表面高大上的裝潢,而是有新的內核,重要的是要轉變思想。
1、 首先新型診所一定要規範醫療行為,避免過度醫療。
在縣域地區的一些二級醫院中,一些兒科醫生給兒童開的藥都在4~5種以上,但3年來,我開的近10萬處方中都不超過3種藥物。我們要秉持能不開藥不開藥的態度,我每天大概有20%的門診量是義務勞動,一些患者來就診,我認為沒有問題就讓患者走了。只有規範了診療行為,才能在這個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2、 其次是轉變思想,「計利當計天下利」,新型診所不能過度追求盈利。醫療行業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行業,可能會面臨種種壓力守不住初心。如果想通過醫療行業很快發家致富,這不是一條快捷致富路。當診所人沒有很強的逐利意願時,我們是比較硬氣的,當診所人不去想掙這個錢的時候,錢自己就來了。
3、 新型診所不僅重視治療,更注重預防和健康管理。新型診所要提升周邊老百姓的健康素養,不單單是給他們看病這麼簡單的事,我們要想辦法提升他們的健康素養。患者通過來找我診斷治療,能讓自己的健康素養得到提升。最初一年患者找我12次(每個月就診1次),我希望第二年的時候只找我6次,第三年找我每年就找我3次,甚至不用找我看病。
科普是一個很好的抓手,我從2009年開始持續做科普,久而久之,居民患者都覺得我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油鹽醬醋茶一樣,雖然看起來不重要,但是一旦缺了,總會覺得少了些什麼,這些東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急功近利能得到的,欲速則不達。
好一生門診創始人 張維興
在我們中國人的眼裡,診所是很差的,是赤腳醫生,是看不好病的,在以前概念裡就是這樣,我們也是醫院的專家,開個診所,人家走進來問張醫生你會看感冒嗎?好像好沒面子。從那兒以後我想做一個品牌出來,讓你覺得診所是不一樣的。
既然是新型診所,第一個是對醫生水準要有自信,新型診所的執業醫生是醫學專家,不是赤腳醫生,不是三流醫生。
第二:公立醫院就醫存在一個體驗感差的問題,新型診所應該提供百姓最好的體驗感。可能新型診所、掛號費,診金可能是兩百、三百,沒關係,因為診金的公開公示,願意就診也就意味著客戶接受了這個診金,在這半個小時的時間裡,把病的來因去法都交代,如果患者同意就給開一個符合指南的主流治療方案。
第三:新型診所的客戶不在多,而在精。這種體驗是最舒服的,所以我不希望一天有50個、100個病人,我只希望一天來幾個,讓幾個人滿意就行了。因為病人都喜歡問很多問題,比如我說你這個是鼻炎,為什麼是鼻炎?這個鼻炎有幾種?鼻炎會有什麼問題,有什麼併發症,愈後會怎麼樣……如果醫生都說清楚了,這些診金是值得的,病人是開心的。
第四:硬體升級,尤其是和網際網路相關,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寫一張潦草處方,拿出去沒人看得懂。
第五:新型診所要有「售後服務」。病人就診結束後,診所相關的後臺會聯繫溝通:就診的感覺怎麼樣?是否滿意?體驗好壞?多久來複診?有什麼事你可以來找我們,全流程的服務,這是我心目中的新型診所。
新型診所的理解其實是一個迭代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優化的過程,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這更多的也是符合縣域診所對於一個一直保持學習心的醫生所具備非常關鍵的點。
IUU知愛兒科創始人 王光耀
我在跟診鎖界和高總接觸以後,才知道新型診所這一概念。我認為,新型診所就是能夠為病人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而能夠提供他們所有需求服務的提升,就是一種體驗感,這樣才能真正是醫療價值的體現,所以我一直在進行轉變。
先分享一下我從傳統診所轉型至新型兒科診所的過程:
階段①從全科大內科,到專注兒科:我曾經是一名全科主治醫師,開了一家傳統診所,雖然有助理醫師、護士幫忙,但門診量負擔特別大,後來發現兒科方面的診療規範太差,所以在2013年做了兒科主治醫師,轉成做兒科門診。
階段②門診限號,患者體驗差:但兒科發病率高,且兒科疾病相對治癒率高,名聲傳播地很快,在2016年面對難以承受的龐大門診量,我採取了限號,每天只看一百人。但因為限號,造成了嚴重的排隊現象,交通停車都不方便,環境和體驗都不好。
一方面是繁重的門診——8個小時100個病人,如果看不完就要加時,體力和精力會出現問題;另一方面要給家長做健康宣教、用藥和兒童護理指導,當時真切感受到,作為一個醫生時間的寶貴。所以我想著診所轉型,降低流量,提高治癒率和滿意度。
階段③收取診金,建立護士服務團隊:怎麼降低流量?在河南,我可能是基層兒科中第一個收診金的診所。收診金以後,排隊、診前的維護、診後隨訪、指導根本完不成,靠個人不行,所以後來又開始建群,護士幫我們去維護,還有護士提前把這些事情做了。
最後還是不行,因為整個思想概念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不能給病人提供好的服務,不能滿足家長和孩子的需求,所以就開始系統化的進行思想的轉變。
❶現代企業結構:在企業結構上,我把自己傳統診所拋棄掉,完全成立一個公司制、診金制的兒科診所。
❷就診全流程改進:現在我們用網際網路醫療+診療系統,病人可以在線上進行預約、掛號、整個病症的詢問。
❸發揮護士職能:我的診所有一千多平方米,一共4位兒科醫生,4位醫生可以在診前,無縫銜接地去回答病人的問題。我們建立了12個微信社群,由護士負責運營。每個護士都會專門負責指導他們常見性的問題,比如說發熱退不下來,如果護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會提醒看診醫生,看診醫生再通過自己的手機可以查到這個病歷和用藥過程、病情發展過程,再通過手機進行聯繫病人,可以實現診所對病人的無縫隙地交流。
❹醫生患者雙價值體現:還有一些異地與遠程的病人,可以通過信息化診療系統,可以進行圖文諮詢,真正滿足醫生的價值。在護士和其他醫生可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我們才可以靜下心來提升自己的醫療技術。
新型診所就是讓患者能夠得到最好的體驗、讓患者家長得到價值的體現,以上這些,新型診所的就診環境、空氣品質、健康宣教都可以做得到。
❺新型診所是團隊的診所:醫療不是一個醫生的診所,也不是一個家長的診所,是一個團隊的診所,是一個共同醫療團隊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真正的診所。新型診所要有好的服務、好的醫生,還要有好的後勤人員,有一個好的團隊。
安慈醫療創始人陳誠
我是唯一參加了診鎖界臺灣行和新加坡行的一位學員,當時想去了解新加坡和臺灣的新型診所是怎麼做到年收入上千萬的,去參觀了一家開在防空洞的診所,創始人肖醫生只講了一個東西,他說「我只給你們大陸來的醫療夥伴講一個心,就是心臟的心。」
當我看完了新加坡之後,我在思考,他們的網際網路是最厲害的嗎?他們診所裡面的檢驗設備是最厲害的嗎?是因為他們收診金才叫新型診所嗎?我個人認為,可能都有一點點片面來看待這個新字,現在看來,已經沒有所謂新舊的概念,我更願意去把它理解為三個心:
第一個用心。連鎖診所能否形成一些集團化、模塊化看病解決方案和臨床路徑?可能在診所設計時候就能看出來一些答案。
我在新加坡肖醫生的桌子上看到一個直徑大概80釐米的一個圓形的薄墊子在上面,我們很好奇它的用途,他說很簡單,我每天看孩子看的特別多,我不想讓孩子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或者桌子上,所以我準備了一個圓墊子,那個墊子可以轉的,他說當我把孩子放上去的時候各個角度可以調整。
這是新還是舊呢?我認為都沒有關係,但卻是真正用了愛心和內心。
對於「用心」,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的醫生到底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說我們是有價值的,是不是能做到中西醫結合、做到全科+專科的升級和突破就足夠?我認為應該是,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是否對自己的能力有用心,去不斷的拓展。
這裡還是新加坡肖醫生說的一句話,當時有個醫生挑釁他,你這裡能不能開顱?肖醫生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以我的經歷和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他在這個地方我能把開顱的手術做好,我是完全可以在我的診所裡面去開顱的。所以這個是體現了新加坡的醫生對於一專多能全面的拿捏。
而這需要反思我們的現狀,當我們談到一年做一千萬,一年做一個億的時候,醫生是不是具備這個能力。
第二個愛心。新醫生除了全科醫生以外,有一個角色非常重要,就是醫生助理或者門診經理,他們不一定是護士出身,但是跟我們接觸的護理人員有二十多年護理的經驗,他對於每一個人是用他的愛心去對待的,他能做到鄰居家的婆婆把他請到家裡面去喝湯,這並不是我們所有的醫療機構裡面的護士能夠去做到的,所以我們在去做一個新型診所的時候,每個醫護人員是不是真的能夠發自內心在有愛心的看待你每一個患者,這是我們的職業素養和本身做作為一個服務者的基本意識問題。
最後最重要的是耐心。有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這個地方競爭太激烈,這個地方不好,這個地方沒有流量等等這樣外在的因素。但是我們要反觀我們每一個投資人,我們要反觀每一個參與者,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面對我們現在這樣的行業。
我非常同意剛才趙院長談到的問題,在安慈我們也是一樣的,安慈的前三年是絕對不去考核一個診所或者是一個門診的營收的情況,因為所有營收一定在三年之後才能看見。
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耐心來去面對這樣一個疫情這樣的挫折?我想,如果你足夠愛,哪怕接下來這個環境再艱難,我們都有絕對的勇氣和能力一起去度過,這個是我想談到的新型診所。
//來源:診鎖界
//編輯:太白(lzxx12580)
❖ 慎重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聯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