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李子揚 | 淺論信仰與理性的關係 ——以託馬斯·阿奎那的「五路」為例

2021-01-14 哲思驛站

託馬斯·阿奎那巨著《神學大全》分為三個集,其中第一集是關於上帝本身的研究,也是其《神學大全》之基礎。而關於「上帝是否存在」(the existence of God)的研究則是第一集的起點,可以這麼說:「上帝是否存在」的研究是關係其整個哲學-神學體系建立的奠基。而他對上帝證明的「五路」,也是納於對此的研究的。但在正式提出「五路」之前,他還解決了兩個問題,作為正式解決「上帝是否存在」(Whether God exists?)的鋪墊。它們分別是「上帝的存在是否證明」(Whether the existence of God is self-evident?)以及「上帝的存在能否被證明」(Whether it can be demonstrated that God exists?)[1]

第一個問題是「上帝的存在是否是自明的」。阿奎那並沒有直接對這個問題做出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回答,他首先提出了兩種自明的方式:與我們無關的自明(self-evident in itself, though not to us)、與我們有關的自明(self-evident in itself, and to us)。對於他來說,謂詞包含在主詞的概念之內的陳述就是自明的,但如果要讓這個自明與我們有關,則我們還需要知道這個陳述中的主詞和謂詞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上帝存在」這個概念確實是自明的,「存在」這個謂詞含在了主詞「上帝」裡面。但這並非與我們有關的自明,因為我們對於「上帝」的概念一無所知(because we do not know the essence of God),這個自明的陳述對我們來說,是不被我們所知的。在這個意義上講,「上帝存在」這個陳述對我們來說就是不自明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上帝存在的可論證性的問題。他認為證明也應該分兩種:從因到果的證明與從果到因的證明。鑑於對第一個問題的研究,我們認為上帝對我們來說不是自明的,因而我們能選擇的是由果溯因的證明。儘管是由於原因和結果的不對等性,人們不可能得到有關原因的全部知識,因而這種追溯是不徹底的,但這種由果溯因的思路仍能夠保證對上帝的證明。

這兩個問題往往被看作證明上帝的五路之前的說明而被忽略了,事實上,這兩個部分已經代表著阿奎那與早先的哲學家的不同思路。第一個問題解決了證明的必要性的問題。這個問題被先前進行上帝存在證明的哲學家安瑟倫忽視了,他開啟了對於上帝存在證明的傳統,然而他的論證過程恰恰證明了其論證的無必要性。這是因為他的這種證明正是對上帝邏輯自明性的一種證明:上帝存在,因為關於上帝的陳述導致其本身必須存在。可正如高尼羅一開始就敏銳地提出的:既然上帝不存在的設想是不可能的,那「為什麼要用這整個論點來反對任何懷疑或否認有這樣一種東西存在著的人呢?」[2]換言之,安瑟倫證明上帝存在的問題在於,既然上帝存在是自明的——「在一個有理性的人來說,顯然你(上帝)是最高級的存在者」[3]——那為什麼還要寫這篇《宣講》呢?如果說安瑟倫開始嘗試使用理性對上帝存在進行論證,那麼阿奎那對上帝的自明性的討論,則表明了他在理論上自覺地意識到了:上帝不是自明的,對於上帝的信仰,是有必要使用人類的理性去進行論證的。這無疑是理性在神學領域的一次進步。

而第二個問題,則勾勒了託馬斯·阿奎那的論證思路:由果溯因,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論證上帝存在的材料。這是阿奎那的一貫思路,人的知識能夠為認識上帝提供可能(儘管這種認識終究是不完全的),這反映在他的學科體系觀點裡,就得到了「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這一經典表述。這個充滿等級感的表述從表面上區別了神學和哲學,但在更深的層面,卻使得哲學和神學在很大程度上混同了:他在一方面強調神學與其他學科的尊卑之別,卻在另一方面,使得神學成為了哲學(他也用思辨科學稱呼哲學)的門類之一——「神學……又被稱為『第一哲學』……除了上述三門(數學、物理學、哲學)以外,並沒有什麼第四門哲學」[4](《波愛修〈論三位一體〉註解》5,1c)其結果就是,哲學的神學化與神學的哲學化。

這兩個問題的解決為託馬斯·阿奎那「五路」證明的開場做出了非常精彩的鋪墊,它們已經規定了託馬斯·阿奎那即將進行的「五路」證明的基本立場:①理性態度對於信仰上帝是必要的;②理性知識能夠充分證明上帝的存在。

限於篇幅,本文不羅列「五路」證明的原文,僅展示其基本論證思路如下:

五種論證方法分別是:從運動(motion)出發的論證、從作用因(efficient cause,又譯有效因等)出發的論證、從可能性和必要性(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出發的論證、從事物中存在的等級(gradation)出發的論證和世界的支配(governance)出發的論證。這五個論證的論證結構都是相似的,以第一個「從運動出發的論證」為例,阿奎那陸續主張(1)凡運動的事物必定是被另一事物所推動的,(2)不能這樣無限推論下去,因為這樣就不會有第一推動者,因而也不會有其他推動者,(3)必然要追溯到一個不被其他事物所推動的第一個推動者,這個推動者就是上帝。從其他四個概念出發的論證也類似,都遵循這樣一種思路:「感官事物中蘊含的原則(原因、秩序等)---這種原則(原因、秩序等)不能永遠地回溯倒推---這個原則(原因、秩序等)的最終(最初、最高等)是上帝」,因此也可以說,「每種方法都是從通過感官而得知的事物出發:每種方法都在這些事物裡發現某種完善,然而,這種完善就其不是自給自足的意思來說是不完全的——運動、存在、完美等級、秩序;而且每種方法都能在上帝那裡找到那種完善的最終原因。」[5]

我們能推測,這五個論證的主題中能看到亞里斯多德的影響:第一個論證和第五個論證可以視為動力因與目的因的論證,而四因中的剩下二因在思考後被捨棄了:「說上帝摻入任何事物的結合體,不論是作為形式的原理或物質的原理,都是不可能的。第一,我們說過,上帝就是最初的動力因。動力因,和由於動力因而取得的事物的形式,是不相同的,它是特殊的,有如人生育人。至於原初物質,不論就數目上說,或就特殊性說,都和動力因不是同一的東西。因為原初物質,可能是存在,而動力因,則是現實的存在。第二,……上帝絕不是一個結合體的一部分。第三,……沒有一個結合體的部分能成為存在的事物的絕對最初的事物。」[6]也就是說,上帝不會是宇宙的質料因和形式因,因為上帝不會成為一個結合體(composite),否則將陷入泛神論的誤區。其實不僅僅是「四因」被阿奎那考察,「五路」中被預設的因果性關係是其所有論證得以展開的前提。而從論證的結構來看,這五個證明的結構很明顯也受到了亞里斯多德「第一推動者」的啟發。他的這一宇宙論論證中,默認了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中的一個結論:「那個最初的運動者是不能被運動的。」[7](258b7)也就是說,一系列的因果關係一定會終結於某一個點。若非這一前提,人們完全可以將事物間的作用視為永恆遞推的,因而無所謂「第一推動者」的存在。並且還應看到:阿奎那論證上帝存在的結構,跟亞里斯多德論證第一推動者存在的結構尤其相似:「既然運動必定總是存在,不會中斷,那麼,就必然存在著某個永恆的、最初引起運動的東西,而且不論是一個還是多個,這個最初的運動者都是不能被運動的。」[8](258b10)亞里斯多德同樣是由果溯因,從經驗現象上升到邏輯分析,得到了一個形而上的原因。阿奎那將這個推論神學化和普遍化了:他將亞里斯多德的「第一推動者」數量限定為一,並指明為上帝;其次,他不僅從運動的角度來論證這個原初者的存在,將這個結構運用到效果因、必然性、等級、目的這些方面。

以上均說明,阿奎那以亞里斯多德哲學為重要的參考對象,在提出「五路」時,他借用了一些亞里斯多德的思考主題和論證結結構。換言之,阿奎那在借用希臘哲學的資源進行哲學論證的同時,也無疑默認了這些條件:①因果序列是有起點的;②因果性關係是絕對可靠的。

第②個預設的條件,儘管因其顯而易見的謬誤而常常被人詬病,可一旦將阿奎那的哲學-神學體系納入哲學史的考量中,則很容易獲得寬宥——儘管休謨將因果性斷言為一種「聯想習慣」,因而因果性判斷只是主觀原則而絕非完全可靠的;康德將因果理解為一種先天的知性範疇,卻將因果性的適用對象限定在了現象界中,而絕非以因果性去論證超驗領域,可這都是數百年之後的事了,阿奎那在這個問題上的不審慎似乎顯得情有可原。然而重要的是條件①。既然在阿奎那那裡,最初始的原因、第一推動者指的就是上帝,那麼阿奎那進行的上帝存在論證,仍是在絕對的信仰的前提下進行的。考慮到阿奎那對於安瑟倫式的上帝的邏輯自明性的批評,他在論證上帝存在時反而加入了通過信仰才能確認的因素,就不太令人滿意了。

在哲學史的敘述中,奧古斯丁所強調的靈性傳統和託馬斯·阿奎那的理性傳統更多地被敘述為衝突和對抗的兩面。但事實上,奧古斯丁的著作作為基督教的經典著作,無疑對託馬斯·阿奎那有著深刻影響。「在阿奎那看來,奧古斯丁的許多神學思想,如上帝的本質、創世說、上帝與人的關係諸多方面,都是可以接受和採納的。」[9]以「三位一體」學說為例,奧古斯丁堅守正統教義,認為:聖父、聖靈、聖子這聖三為一,三位的每一位是上帝,而合起來是一個上帝,每一位充滿實體而合起來是一個實體。對於這個讓人完全無從理解的教義,託馬斯如此解釋道:「三位一體,是不能憑我們的自然的理性能力所可認識的……人的自然理性所能認識的上帝,只是就其必然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根源這一特點。……既把上帝的創造力放在三位一體的整體上,那末,這就只歸到其一體性上,而沒有歸到有區別的三個位上。所以,通過自然理性只能認識上帝的一體性方面的事,而不能認識上帝的三個位方面的事。」[10]。這就是說,阿奎那完全放棄用人類自然理性去徹底理解「三位一體」,對於他來說,類似的學說不能理解,只能信仰。阿奎那深刻地認識到了人類自然理性的局限,他也說:「認識的對象是和認識能力相應的。認識能力有三等:一種認識能力是感覺,它是一個物質機體的活動,因此,每一感覺能力的對象都是存在於有形物質中的一種形式……另一等認識能力既不是一個物質機體的活動,也和有形體的物質沒有任何關係。這就是天使的理智。……再一等是人類的理智,處於中間地位。它不是一個有機體的活動,而是靈魂的一種能力。」[11]按照阿奎那對靈魂的五種形式的劃分,人的理性是五種靈魂形式所擁有的的能力中,最高級的一種能力,即便如此,它的局限性也一目了然:「我們正是通過這樣了解的物質事物獲得某些非物質事物的知識,反之,天使卻是通過非物質事物來認識物質事物」。[12]

人自然理性無法獲取對於所有非物質事物的知識,否則人就跟上帝等同了。倘若了解到這一點,阿奎那所預設的條件①也應為人所理解:因果關係的起點(上帝)這個問題,明顯是一個非物質的問題,人只能通過感性去上溯,嘗試去獲得關於這件非物質事物的知識。然而僅僅是感性的知識和自然理性的加工是不夠的。《神學大全》第一部開篇即寫:「人用理智來討論上帝的真理,也必須用上帝的啟示來知道。凡理智討論上帝所得的真理,這隻有少數人可得到,而且費時很多,還不免帶著許多錯誤。但是這種真理的認識,關係到全人類在上帝那裡得到拯救,所以為了使人類的拯救來得更合適、更準確,必須用上帝啟示的道理來知道。因此,除了用人的理智所得到的哲學理論外,還必須有上帝啟示的神聖道理」[13]這意味著,在探討對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中,一定有一些「上帝啟示的神聖道理」,這為阿奎那此處的證明紕漏留下一些解釋的餘地(儘管要把「因果關係的起點」看作「神聖道理」仍需要更多的證據)。

綜上所述,阿奎那的「五路」證明中,理性和信仰與其說是對立關係,不如說彼此交融在了一起:理性(包括理性知識和理性態度)為信仰的提供了能為人所理解的證明,而另一方面,這些自然理性本身不足以完全說明信仰,這些論證過程中明顯包含了非理性所能解釋的要素,這就為信仰的介入留下可能。而這個同時摻雜著信仰和理性因素的「五路」證明,奠定了這一整套宏大的哲學-神學體系,使得基督教之中的信仰與理性之爭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調和。

相關焦點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的認識論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簡介託馬斯·阿奎那的郎多爾福伯爵的兒子,1225或1227年生於那不勒斯附近古老的城堡,在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受教於本尼迪克特教派的僧侶。在年輕的時候,他不顧他父親的反對,加入了多米尼克教團,繼續在巴黎和科隆進行研究,在科隆跟大阿爾伯特學習。
  • 大哲學家系列:託馬斯·阿奎那
    最初,一說到我們或許該向託馬斯·阿奎那學習,會讓人覺得很怪異。託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的一位聖師,據說他在極度興奮時會漂浮到空中,與聖母瑪利亞相見。他熱衷於解釋天使們的所言所行。可是……正被天使安慰的託馬斯·阿奎那現在,阿奎那依然有用武之地,因為他可以幫我們解決始終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怎樣調和宗教和科學、信仰和理性之間的矛盾。阿奎那既是哲學家又是聖師。因為不願放棄信仰也不願愚信,他發展了一套新的理論來理解人類生活中理性的位置。
  • 託馬斯·阿奎那:想像論
    在《神學大全》中,託馬斯·阿奎那為「上帝」提出了五種能被理性所接受的證明方式:根據事物的運動或變化來論證;根據動力因的性質來論證;根據可能性和必然性來論證;根據事物真實性的等級來論證;根據世界的秩序或目的因來論證。伴隨著對上帝的證明,託馬斯相應證明了人的理性能力,提出了「靈魂的五種形式」。
  • 麵粉訪談 用網際網路去保衛聲音的「電波超人」李子揚
    現子揚創業中,為新媒體廣播人,創立並主持《超級無敵汽車人》,該欄目除了新媒體播出外,也落地廣東省內5個頻率,主要平臺是:珠江經濟臺 FM97.4,早上09:30-10:30。「李」家有男初長成……從李子揚的大學畢業開始講起的話,面哥認為整篇文章必須要說明的是,「李子揚」並不是他的原名(真名),中國的電臺界都有一個這樣的(藝名)現象,據聞從延安時代的新華廣播就開始了。然而,李子揚的真名是什麼?
  • 託馬斯·阿奎那的文論
    他主張唯實論,認為共相先於個別事物而存在,並且是最真實的存在,同時他還主張神學目的論,認為上帝創世皆有其目的,提出了上帝能被理性所接受的五種證明方式。關於美的論述託馬斯·阿奎那繼承了普羅提諾和奧古斯丁的美學思想,認為上帝是美的最終根源,他的恩澤遍及萬物,越是貼近上帝,就越接近美的本質,因為美是上帝的屬性,一切美的事物都來自於上帝。
  • 哲學世界(五)---阿奎那
    託馬斯·阿奎那相當短暫的一生(1225年至1274年)始於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一座名為羅卡塞卡(Roccasecca)的山頂城堡。五歲時,阿奎那進入了不遠處的蒙特卡西諾本篤會修道院,開始了他的教育。後來,阿奎那轉到那不勒斯大學,在那裡他接觸到了一個新的組織,叫做傳道會或道明會。他最終成為了多米尼加人,這讓他的家人很不高興。
  •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他有關理性與信仰關係的看法以及「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提出,不僅表現出了他對認識論問題的重視,也體現出了他對包括經院哲學在內的歐洲早期思想傳統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的重新思考。4當然,在萊布尼茨的哲學體系中,以實體理論或單子論為核心建構的形上學,為其知識理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成為人們更好理解其認識論的一個重要前提。5就萊布尼茨的思想傾向來看,他所提出的「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不僅涉及了信仰與理性的各自特徵、知識地位、真理的界定及其認知合理性等認識論內容,也包含著屬於哲學與宗教間關係的形上學的問題。
  • 【書海泛舟】王天澤丨在科學中保持信仰的溫度——讀波蘭尼《科學、信仰與社會》
    其機構的負責人一定要具備理性,自身有著良好的素養,並且又有領導群體的超強能力,權威便在「機制」與「帶領」下產生。「科學研究總體機制在科學家之間建立了一種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聯繫」,在相互制約之中,權威的地位受到挑戰,那麼科學才能有新力量注入,才能不斷發展;但也只有相互依賴,權威的權威性有著一定程度的保護,才能吸引著更多「科學新人」朝著權威的方向不斷前進。3.書籍、報刊類的權威性。
  • 基督信仰是壓制理性的敵人,還是啟迪理性的太陽?
    為何人內心深處都會有一種宗教性的需求,渴望並能夠與那一位終極存在建立關係? 為何人可以理解世界,我們的理解力又是從何而來? 基督教信仰的世界觀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解釋這一系列問題。今天,麥格拉思透過《意義的驚現》一書給我們做出了深入淺出的解析。
  • 託馬斯·阿奎那:至善來自於獨身、禁慾甚至清貧的生活
    託馬斯·阿奎那認為,儘管一切創造物都奔向著上帝指定的目的,雖然方式是不同的,但它們的共性都是以實現造物主的本質——也是自我的價值為方向的,實現自我的價值也就是實現上帝的價值。和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一致,知識即是善。人類需要通過認識到理性的規範、善的本義等知識實現善的行為。造物主賦予了動物、植物與人類不同的感知、判斷能力,實現它們自身的價值的方式因而看起來也是不同的。
  • 李子成熟了,看看常見的五種李子,你最喜歡吃哪一種呢
    又到李子成熟季節了,我國李子的品種非常多,每一種李子的口味都不太一樣,所以種植戶們在選擇李子品種時,第一個要考慮是李子成熟時間,第二要看哪一個品種最受歡迎,種哪一個季節成熟的李子,因為李子從農曆三月開始,陸續會到八九月都有李子,有的早有的晚,就要看你種植李子的時候如何取捨了,今天阿泰就來說一說市場上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的五個李子品種
  • 恭喜RAM總裁李子揚先生榮獲2016年度「亞太新加坡-傑出企業家獎」
    恭喜公司總裁李子揚先生榮獲2016年度「亞太新加坡-傑出企業家獎」!
  •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和神學觀點
    託馬斯·阿奎那的形上學觀點較接近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同時也參考了其他經院哲學家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對世界本質的解釋是偏向於唯物主義的,物質的概念和「四因說」在他的哲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託馬斯·阿奎那認為物質和形式是構成世界的本質。
  • 託馬斯·阿奎那:法律和正義
    對阿奎那來說,法律是理性的命令,它是統治者為了臣民們——他們受這法律的支配,這法律就是向他們頒布的——(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而頒布的。這樣,法律具有規範的意義。阿奎那討論了彼此聯繫的不同法律:永恆法是表達上帝對所有造物之旨意的理性的命令。既然萬物都服從上帝的旨意,那麼萬物也都服從永恆法。
  • 為什麼說有信仰的人缺乏理性?
    什麼是信仰?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說:「信仰不外意味著堅定不移地確信主觀的東西——跟限制、也即跟本性與理性相對抗的主觀的東西。」簡單的說,信仰就是對某種主觀的東西無條件的確信,這種確信是排斥理性的。
  • 楊維中:精深的佛教信仰是對理性的信仰
    從解經這個層面上,可以很恰切地說明一方面佛教中國化是有依據的,那就是作為淵源的印度佛教。另外一方面它是有變化和創新的,那就是解釋學,按照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講就是詮釋學。詮釋學它是一種創造性詮釋,以及創造性轉化。我們確立這個主題,就是為了說明佛典是如何在我們本土高僧的創造性詮釋下實現本土化的。
  • 很多人以為西梅是李子,卻是和杏子關係密切,你知道它們的關係麼
    俗話說的好:「人有相似,物有相同」,在眾多的水果種類裡西梅跟李子長得真的很像。就算很多喜歡吃水果的人,都會認為西梅是李子的一種。 上圖為西梅剛孕育的果子 其實西梅跟我們吃的杏是親戚關係,跟李子也就是長得像,其他的就二者間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
  • 奇智美文:李子揚"讀《釣魚的啟示》有感"
    讀《釣魚的啟示》有感作者:五年級 李子揚 指導:曹老師
  • 對話錄| 楊維中:精深的佛教信仰是對理性的信仰
    通過對制度的研究,我們才能搞清楚政教關係,搞清楚佛教和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各個層面的關係。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一講中國化就講思想,認為慧能之後中國化完成了。慧能之後中國佛教的變化還很多,包括當代中國佛教還在變化,光用思想是不一定能夠解釋清楚的,「僧制」這個概念可能解釋得會更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