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添加星標留住圈哥
2018是體育綜藝爆發之年,在這一年裡,終於湧現出了多款爆款體育綜藝節目,在這之中,《這就是灌籃》迎來大火,而這檔綜藝節目結束之後,他們也與殺入體育行業的優酷一起,引發了整個體育行業的熱議。
視頻平臺真的可以從體育綜藝中進行體育拉新嗎?體育素人有怎樣的道路選擇?體育與娛樂究竟關係如何?這一系列問題與矛盾,有待行業的進一步探尋。
文/ 黃 夢婷 編輯/ 郭 陽
在剛剛開幕的CUBA賽場上,圈哥發現,張寧和祝銘震在現場獲得的呼聲最高,而他們人氣爆棚的原因,並非因為CUBA的比賽,而是因為今夏走紅的《這就是灌籃》。
延伸閱讀:這,才是CUBA!
自8月份開播以來,《這就是灌籃》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受眾,其選手魅力十足,比賽富有戲劇化、逆轉高潮迭起,各色魔王與被虐者之間赤身肉搏,無疑擊中了大部分人的「爽點」。
對於如今對於「爽」的要求越來越高,能量密度要求越來越大的綜藝節目來說,這檔節目成為一款現象級的體育綜藝爆款,取得了大火,獲得了超過12億播放量,與超高的評分和口碑。
不過,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對於新鮮事物的態度,各路人馬的看法自然有所不同,尤其是,當籃球比賽用綜藝方式剪輯時,不同受眾有各自的小習慣,也就帶來了不同的反響與聲音。
多鏡頭剪輯,你習慣嗎?
先拿圈哥和圈妹來說,在公司裡的統計中,鋼鐵直男圈哥說自己幾乎萬年不看綜藝,但卻因為有幾個認識的朋友上了《灌籃》而瞄了幾眼,他表示,自己看過之後會從選手表現、競技規則、領隊執教、裁判水平等幾個方面去評價節目,還順便開玩笑地吐槽說,要給節目剪輯師「寄刀片」了……
而圈妹基本是一枚千萬綜藝粉,如今看綜藝已經成為了周六娛樂生活的一部分。當《灌籃》出現的時候,也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求個樂,找臉熟、看花美男,順便感受下籃球的競技魅力,畢竟很久沒看過這麼燃的體育綜藝了,但最終,圈妹卻被《灌籃》成功吸粉。
《這!就是灌籃》,豆瓣得分達到8.3分,延續了這就是系列的一貫高口碑
有人說:「體育是男人永恆的邊疆,肥皂劇是女人情感的家鄉。」可見,分別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兩種生物,原本就有著各自的觀賽需求。但這樣的兩種生物,又被《這就是灌籃》等體育綜藝,而被連結到了一起。
「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當不同存在於這樣的綜藝節目之中,我們也看到了體育與娛樂之間的3個矛盾點,在3個矛盾點中,或許正藏著中國體育的未來方向。
受眾矛盾
體育綜藝剪輯方式,你喜歡嗎?
從各路聲音來看,經常看體育比賽的球迷們,偶爾看到體育綜藝裡的特寫、重複性的剪輯手法時,會出現「水土不服」。自節目開播以來,在直男聚集的網絡上,對有劇本、剪輯不舒服等言論喋喋不休。
與NBA、CBA、奧運會等專業體育賽事不同,綜藝節目需要突出強強對決氣氛、強弱對決故事線,球員之間的火藥味來增加看點。因此在節目中,有些球員的技術動作、球隊的戰術配合併沒有通過全景呈現出客觀性,節目組有時會用一些特寫、中間加入球員採訪,將球員的個人情緒和心態表現出來,增加故事效果。
《這就是灌籃》製作人王雲鵬在接受生態圈採訪時表示:「節目沒有劇本,投籃能進並不是劇本可以安排的。在剪輯時,確實用了一些綜藝剪輯手法,比如一些省略、快進,閃回,中間還會插入一些採訪。」
綜藝化的剪輯方式,與《灌籃高手》有幾分類似
的確,如果觀眾是對籃球不算熟悉的非球迷,在對眾多籃球選手一頭霧水的情況下,很難產生代入感。在這種考量下,綜藝需要快速確立球員個人形象,才能讓球迷之外的受眾對節目有粘性,而反覆的鏡頭手法就成了重要選擇。
例如,北京體育大學的楊皓喆,在首期節目中最後3V3對決中的力挽狂瀾,讓人印象深刻;而在第二期,北京大學籃球隊第張寧一開始拒絕了林書豪的過關球衣,聲稱要通過「取之有道」的方式拿到Pass球衣,張寧確實在節目中,多次擔當了龍騎士隊的「主心骨」作用,大心臟、大魔王的形象呼之欲出。
此外,這也可以帶來更多的矛盾與衝突。街頭球員楊政在節目中,知無不言,口無遮攔。在決賽中,因為裁判的誤判,讓整個J-TEAM隊亂了方陣,也被他寫實到微博上。吐槽對方球隊,只有張寧實力強,其餘都不如J-TAEM。節目組也通過剪輯手法,加強了張寧和楊政的火藥味。
楊政與張寧
這樣的敘事方式,是綜藝節目裡習以為常的效果,節目剪輯也是為了效果和收視率著想。至於體育那部分受眾是否看得慣,那就要仁者見仁了。
有女觀眾表示:「籃球小白終於懂了點籃球知識……」而在這句話背後,通過體育綜藝,能否真正實現對於體育的拉新的問題,也成為了平臺的關注點。那麼,用戶是否願意從綜藝轉向體育,進而成為平臺的忠實用戶呢?後續優酷在CBA與CUBA轉播戰場上的反響,將會提供一個參考答案。
球員矛盾
體育運動員轉型出道,你會pick嗎?
隨著《這就是灌籃》的火熱,也催生了一批有娛樂屬性的年輕體育選手。圈妹注意到,大多數球員的微博認證介紹中,都加上了「優酷《這就是灌籃》球員」的身份象徵。
事實上,通過節目爆紅而進入大眾視野,進而出道,這種現象在娛樂選秀中並不罕見。
從《超級女生》開始、再到《中國好聲音》、《中國有嘻哈》、《創造101》,無一例外,很多草根選手通過選秀節目方式出道,還幫助中國樂壇、偶像圈輸入了新鮮血液。但是《這就是灌籃》造星,和娛樂造星相比,無疑很有挑戰性。
不過,中國並沒有通過綜藝捧紅「籃球明星」的先例,在國人的以往認知中,體育運動員的明星化和成績掛鈎,李娜、姚明、劉翔、寧澤濤、孫楊等體育明星,無一例外,有成績才會有贊助、才會有商業化。
對於有些顏值還不錯的退役運動員,進入娛樂圈也貌似是他們的選擇之一。女子體操運動員劉璇、擊劍運動員董力等人都試圖擠入看似是一條「康莊大道」的娛樂圈,至於效果怎麼樣,同樣是仁者見仁。但你仔細想想,有哪位體育明星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作品呢?恐怕只有《爸爸去哪了》裡面的一些片段了吧。
延伸閱讀:鄒市明的羅生門
從《這就是灌籃》裡的球員個人職業化需求來看,正處於職業上升期的張寧、祝銘震、楊皓喆等球員,會想繼續走籃球職業化之路。據王雲鵬透露,節目播出之後,可以讓職業俱樂部和教練看到球員的實力,而像周銳、韓潮等街球選手,會更加鞏固他們籃球KOL的地位。
與此同時,也有球員已經從職業退役,正在轉型尋找其他出路。
24歲的馮瀚圃,被周杰倫封為「可以直接當藝人」的球員,目前商業化代言是最高的。他原來是太原理工大學一名隊員,以一張出色的外表被譽為籃球版「柯震東」,在CUBA賽場上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迷妹的瞻仰,據生態圈記者觀察,在CUBA現場,即便是本校的明星球員也沒有《這就是灌籃》上的幾位球員人氣高。
在今年6月的時候,馮瀚圃已經退役,而在登上《這就是灌籃》之後,他的微博已經增長至147萬粉絲。從其微博來看,據生態圈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參加過《這就是灌籃》商業化的合作和站臺就已經有7個左右。
馮瀚圃,時尚芭莎個人照
曾經在江蘇同曦打過CBA的孫晨竣,因為受到傷病的困擾,3年都沒有打過籃球。原本已經計劃去做「朝九晚五」的工作,可是《這就是灌籃》讓他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孫晨竣曾告訴媒體:「周杰倫還讓他把個人資料發給其助理,如果之後有拍電影的需求,一定要好好考慮下。」現在,孫晨竣也有了屬於自己的粉絲後援會,走上了娛樂明星的轉型之路。
截圖來自孫晨竣個人微博
不可否認,如果是這些灌籃小哥哥想轉型踏入娛樂圈,面對不熟悉的娛樂化工作方式,並沒有受過科班訓練的球員們,遇到的未知挑戰會更多。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在沒有《灌籃》的日子裡,你們還會繼續pick他們嗎?
行業矛盾
體育娛樂化,你會擁抱嗎?
自從圈哥2015年開始體育商業報導以來,在2016奧運年曾經遇到過一波體育綜藝的爆棚,但隨著奧運遠去,那波高潮也迅速褪去了。
↓近10年體育綜藝的發展進程(截止到世界盃前)
直至2018年,我們終於又迎來了一波綜藝爆款的井噴。
年中騰訊體育的《超級企鵝Super3聯賽》、再到優酷的《這就是灌籃》、還有近期騰訊視頻的《超新星全運會》,楊超越射箭、辣木洋子體操、陳小紜遊泳、小彩虹跑步……小眾體育運動通過明星的演繹,增加了受眾和話題度,對於平臺來說,這一波綜藝的井噴適逢其時。
毫無疑問,嘗到甜頭的平臺們,還會繼續對體育綜藝、體育影視等進行多維度嘗試。目前,《這就是灌籃》已經確認有第二季,而其他暫時未下水的平臺,也表達了進行體育綜藝嘗試的意願。
在「BAT」三巨頭轟轟烈烈來襲的今天,體育已經成為了平臺的重要拉新方式。
在剛剛結束的財新•2018中國體育產業論壇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副總裁鄭蔚特別提到了「90後用戶」、「3000-6000元的收入階層」以及「三四線城市」這樣一些關鍵字眼,並進一步表示,「整個淘系今年上半年的數據,體育用品消費為2.5億元,周期內消費價值在230億元。」
毫無疑問,這也是優酷入局籃球、入局體育的信心來源。而對於更多的視頻平臺也默默地「娛樂化」作為重要手段,記在了小本本上。體育題材無疑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藍海,但「如何做」仍是各方角力的重點。
此前360研究院的數據,優酷用戶對於體育賽事的興趣排在第一位,這或許也是其加碼體育的理由之一
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體育娛樂化,體育圈內部仍然有不同聲音。有人認為,體育娛樂化仍然需要以體育為本,而非「體育搭臺、娛樂唱戲」,在一部分體育人看來,NFL的超級碗才是體育娛樂化的最高表現,而非體育綜藝節目,也有人對於這樣節目對體育用戶的拉新效果表示懷疑,認為「節目確實火,但體育迷是體育迷,娛樂迷是娛樂迷」。
無論怎樣的新事物出現,都會必然引發討論,一些擔憂與焦慮不無道理,但更重要的還是鼓勵這個行業去探索與嘗試,找到能抓住老鼠的真正好貓。
延伸閱讀:第52屆超級碗來了!一文讀懂世界最頂級IP的6大生意經
而放眼全球範圍,通過娛樂方式擴大體育影響力的方式,也並非中國獨有——
美國奧委會希望利用電視選秀節目的影響力,尋找繼續稱霸體壇的奧運明星,一檔名為「未來奧運的希望」選秀節目應運而生;
日本足壇讓高人氣日本女人擔任「應援經理」這一職位,以此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J聯賽;
娛樂領域裡的盛典「奧斯卡」,也把獎項頒給了科比,尋求更多的曝光與關注度……
延伸閱讀:日本J聯賽應援經理文化:讓更多普通人進入足球場 | 專欄
可見,這對於行業來說,體育娛樂化的探索已經成為一個趨勢。不管你怎樣看待它,這種趨勢都將滾滾而來,帶來全新的內容與話題。即便是存在著種種疑惑,擁抱體育娛樂化都應該是體育產業的選擇。
積極的話,你可以進行體育綜藝的試水,順著《灌籃》的路子持續前行,而堅守體育IP本身的話,你也可以在體育賽事中增加娛樂的元素。
無論怎樣,相較於娛樂與電競,傳統體育的高門檻依然存在著,並需要用更親民的手法邁過。而娛樂,可能正是這味良藥。
如何更方便的在眾多帳號中找到圈哥呢?
按照下面操作,只需三步就可以啦!
點擊下面藍色字,獲取更多資訊
體育與娛樂,誰救誰?| 體育101
被飯圈攻佔的刷屏籃球賽背後,體育與娛樂是否能搭臺唱戲?
《這就是灌籃》橫空出世,體育綜藝距離爆款還有多遠?
帕託撩上迪麗熱巴:流量不匹配的體育與娛樂,可以做朋友嗎?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生態圈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