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甲子園」是代表青春和理想的聖地,記不清有多少高中棒球運動員心甘情願地為甲子園拼命,甚至不惜拼傷。也許這些熱血青年,在終將會消逝的青春裡揮灑汗水無怨無悔一次,已足夠炫耀一輩子。
「熊貓杯」少年賽舉辦之際,國內外的棒球少年齊聚中山,聽著他們的聲聲吶喊,不知甲子園的青春故事與美好能否在這裡寫出新的篇章......
文 / 吳嘉偉
編輯/ 郭陽
01
中山看熊貓杯,初識馮小龍
「梁扶初先生是『中國棒球之父』,我們希望在這裡可以把棒球事業傳承下去。」
廣東中山「熊貓杯」少年棒球邀請賽 舉辦之際,馮小龍接受了氪體近2個小時的專訪,談到1949年開始舉辦的「熊貓杯」如今恢復舉辦,已經來到了第9屆, 他有些激動。
從早年的小生意做起,到現在的熊貓體育董事長,一連串從商履歷背後,他選擇扶持家鄉的棒球事業、馮小龍坦言,如今他的工作重心都投入到對棒球、對體育事業的發展謀劃中。
訪談中他說,要堅持把「熊貓杯」辦成國際品牌賽事,讓中國青少年可以得到更多的比賽鍛鍊機會,並加強與國際、港澳臺地區棒球界同仁的交流,學習到最先進的棒球理念。
看到來自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的棒球友人齊聚中山,他仍不忘感謝: 「熊貓杯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與幫助」。
雖然有些是馮小龍的謙詞,但毫無疑問,我們關心的是,這些年,他為何把精力投入到棒球事業?畢竟在當地的老百姓口中,馮先生已是頗有名氣的企業家,他盡可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卻為何要為棒球比賽、為青訓、為中山國際棒球小鎮賣力奔走?
馮小龍的職業生涯,謝絕過很多媒體的採訪。若不是員工說中國棒球事業還需要多宣傳,需要他拋頭露面站個臺,可能氪體也很難有機會與他面對面交流對棒球、對體育事業的思考。
總投資1.5億,建場館、重辦賽事的故事並不為人所熟知,國內棒球市場以及用戶人群也仍然在培育中,對於這些現實,馮小龍倒看得相當釋然: 「我們都很清楚體育產業繁榮所需要的各個要素,比如場館、參與的人、服務等各個環節,但現在市場還沒有成熟,沒有做出徹底改變時,我們必須要有耐心去做好基礎的工作」
看似雲淡風輕,但馮小龍卻憑著幾十年的商界經驗和產業思維,把棒球事業在當地逐漸做得風生水起。「熊貓杯」比賽從2011年恢復至今已經9屆。9年間,參賽球隊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
不僅有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多支球隊,今年多支日本球隊也自費前來,賽事的國際化建設正在全面加速。
與此同時,在馮小龍的主持下,「PONY小馬棒球聯盟」也成為其中國區和亞太地區的戰略合作夥伴。這也意味著未來三年,知名少棒聯盟PONY小馬在中國大灣區的各組別賽事和部分中國區賽事、亞太區賽事,以及球員、教練員、裁判員的培訓都將在中山展開,當地棒球的職業化版圖進一步打開。
「未來我們將打造出培養優秀棒球人才的完整體系,為職業俱樂部和國家輸送更多的優秀青年人才,為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體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馮小龍的語氣很堅定。
02
建球館,辦賽事,探索「體教結合」
和部分投身體育的人的顧慮有所不同,馮小龍對自己選擇的棒球事業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心態: 「我選擇棒球,一是因為傳承中山的棒球歷史和文化,二是看好棒球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建設中所帶來的產業價值。」
他深知,熊貓杯不僅承載著中國棒球的歷史與體育精神,如今也是中山國際棒球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份責任很重。
1948年,當時盛名遠播的熊貓隊開始在上海普及推廣棒球運動。「中國棒球之父」梁扶初先生認為,中國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絕不可「一枝獨秀」,於是他決定把取得輝煌戰績的熊貓隊的所有隊員,都下放到當地中小學擔任義務教練。
在這短短的兩年間,上海便出現了多支棒球隊。 為了進一步檢驗成果,增進交流,達到普及棒球運動、提高棒球水平的目的,熊貓隊於1949年主辦了第一屆「熊貓杯」比賽。
說起過往,馮小龍記憶猶新。2007年,僑居美國舊金山的梁友文 (梁扶初之子) 得知自己的家鄉中山有了第一支棒球隊,已經82歲高齡的老先生,毅然回國義務執教中山少棒隊。 在執教期間,梁友文多次提出想要恢復已中斷許久的「熊貓杯」比賽的心願。
「作為企業經營者,有機會回報社會,支持家鄉的體育事業建設,這是我們的責任,」馮小龍告訴氪體,重辦賽事、支持棒球發展也是他很久以來的願望,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得到很多人的幫助與支持,更堅定地把精力投入在中山棒球事業中。
於是我們看到,可容納3000人的國際標準級的熊貓紀念球場拔地而起。這座投入1億元人民幣,佔地60畝,用進口紅土與草坪鋪設的棒球場,將棒球運動的時尚魅力最直接地展現出來。
三千平米的館內,不僅配套了國際標準化的更衣室、球員休息室,還擁有高空視覺的記錄員室,新聞發布廳以及興奮劑檢查室等,可進行現場賽事直播和精彩鏡頭回放的LED屏、牛棚和打擊籠等,並能兼顧夜間高水平比賽需求的專業設施也一應俱全。
在馮小龍看來,場館建設完成後,打造與市場接軌的專業棒壘球賽事,建立職業化的運營執行團隊,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除了「熊貓杯」、廣東省青少年棒壘球錦標賽等青少年賽事,中國大學生棒壘球聯賽總決賽、全國青運會壘球比賽、「熊貓杯」中國慢投壘球企業聯賽總決賽等多項成人職業級和社會體育賽事也都紛紛落地於此。
「配套設施齊全、符合國際標準的場館,向亞洲各球隊展示了中山東升鎮高水準的辦賽能力。」不久前結束的第二屆亞洲杯女子棒球錦標賽,親臨賽場的中國棒球協會主席陳旭在感受中山的棒球氛圍時,也寄語希望有更多的國際棒壘球賽事落地中山,共同推動和提升中國乃至亞洲棒球運動的發展水平。
從2016年算起,每年寒假這裡都會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海內外的冬訓球隊,年均已達30支並且每年不少於600人次。為此還投入資金擴建配套了可容納近千人同時比賽、訓練、食宿的專業棒球訓練營。
中國壘球協會主席楊旭(左一)與熊貓體育董事長馮小龍籤署五年慢投壘球企業聯賽總決賽運營權
但他清楚在硬體設備完善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保持初級人才持續供給的現實問題。在辦賽、開設訓練營的基礎上,馮小龍也開始了與學校間的合作。
「一方面我們要用學校的體制優勢來培育棒球人口,先讓棒球成為學校裡的必修課程,成為青少年的體育特長;另一方面我們在本地學校的基礎上,擴大選材範圍,把全國甚至把港澳臺地區想接受專業棒球教育的青少年都吸引過來。」
他很清楚為這些選擇棒球的青少年設計並打通一套完善的職業體育教育的晉升路徑,是更為迫切也重要的事情。讓他們既有機會走向職業賽場,也可以通過努力接受到高等教育,而這些都會是未來棒球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
「 我們培養棒球的高級專業人才,必須要從青少年開始,那麼我們首先要為這些孩子找到職業路徑的上升通道,並且在職業化培養的道路上,讓他們也能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打消孩子和家長們的顧慮,選擇職業棒球的孩子才會真正多起來」。
03
棒球小鎮,模式探索在路上
2016年7月,國家多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隨後國家體育總局下發了《關於推動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了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全國各地以體育為主導元素的特色小鎮建設開始提速。
在首批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名單中,中山市國際棒球小鎮成為了廣東省體育小鎮建設中的示範地。
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球管理中心黨委書記陳巖、中共中山市委書記賴澤華等出席開幕式並開球
面對政策紅利與市場機遇,馮小龍也有著清晰的認識:「從政策的角度,體育小鎮實際上是在當下城市建設及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產生,這是探索中國城鎮化建設的一條新路,自然成為很多入局者瞄準的方向。」
在他看來,中山棒球小鎮的建設過程中,對棒球內容、產業的布局節奏正在穩步推進:「依託中山棒球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 先後開工建設的棒球場館,孵化中山熊貓俱樂部,恢復熊貓杯賽事,積極拓展與國際棒球界的合作與青少年交流,都已經成為棒球小鎮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也在繼續推進棒球產業的各項建設,並進一步整合資源培育棒球人才,推廣棒球運動,希望以棒球帶動出賽事、文旅等新型產業經濟模式,促進市場繁榮。」
事實上,經過這幾年,體育產業的市場化進入關鍵期,體育小鎮建設的核心也意識到需要脫離純地產式的粗放發展模式,真正向產業集群規模化、文化軟實力建設上尋求突破。
結合國外的發展經驗,成熟的體育運動小鎮,普遍都會首先利用區位環境和體育歷史文化,再與娛樂項目、旅遊或是體驗消費等周邊業態結合,這種模式已成為主流並被市場所認可,也是當下國內體育小鎮主要學習並發力的方向。
但我們也要清楚地看到,雖然已出現與體育元素結合的多種跨界方式,但很多領域並不能真正代表體育,體育小鎮建設中的關鍵還需找到適合當地的體育運動項目, 在體育元素的基礎上,再去搭配商業發展和促進體育消費的多元業務形態。
對各地體育小鎮來說,依據不同城市的地理、人文、經濟水平以及體育文化基礎,體育相關產業的進入需要特色,或者需要廣泛而全面。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找到契合當地城市資源的體育項目。
「結合現有資源,做好基礎工作,這才是我們目前值得去認真考慮和執行的事情」 馮小龍說。他時常在公司強調要結合中山本地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內體育市場的現狀去做差異化的調整,國外職業體育的先進經驗並不完全適用於當下的中國體育市場。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體育市場潛力巨大,與此同時,體育也在努力地從單純觀看式體育向生活方式的體驗、休閒方向擴展。
「我們希望在建設中山國際棒球小鎮的過程中,有更多優質的棒球內容,包括賽事和更多熱愛運動的人,能夠真正被注入到小鎮之中去。」
馮小龍說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了解「熊貓杯」,如今在完成早年梁扶初先生的心願時,也已經成為國家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建設中的重要參考。但他更希望所有的努力,可以將棒球的各個產業環節徹底連接,探索出新型的運動小鎮產業經濟模式,帶動當地的體育市場徹底繁榮。
04
搭建競技交流平臺,提升大灣區國際影響力
走上棒球道路的馮小龍雖有體育人的情懷,但並未影響他用產業的思維去判斷和設計棒球的市場化道路。
他時常會用實際、現實的商業邏輯,直接指出公司業務推進中的問題,並時刻提醒員工,要耐心積極地看待中國體育市場的現狀,相信市場的發展潛力,紮實推動棒球在大灣區的發展。
「中國的體育市場還在培育,如果有誰說能迅速賺回收益,那是不現實的。」馮小龍毫不諱言: 「仔細看就會發現,很多投身體育的公司不是說業務水平或是能力不行,只是體育市場化的條件還不夠成熟,很多配套的要素還要繼續完善和落實。」
中國棒球協會主席陳旭(前排右一)為第二屆亞洲杯女子棒球賽冠軍日本隊頒獎
但看好體育產業發展勢頭的馮小龍,在為棒球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的同時,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規劃下,吸引更多的國際頂尖棒球資源來到中山,以此帶動本土的棒球事業與體育經濟的發展。
「我們投入了1.5億,培養青少年的硬體設施已經成型。我們願意付出時間和資源,通過對外合作,讓這些孩子快速成長。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棒球人才,幫助他們登上國際舞臺,這也是我們的夢想。」
馮小龍還向氪體透露,與美國少棒PONY小馬棒球聯盟在中國大灣區的各組別賽事以及球員、教練員、裁判員的培訓都將陸續展開,棒球的國際化業務和版圖進一步打開。
更重要的是,中山市位於粵港澳大灣區集合中心地帶,在大灣區中扮演著「東承西接」的重要角色。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也將迎來產業集中、結構的持續優化,廣、深、港、澳、珠等多地的交流與合作會更加頻繁,這也給中山體育產業的加速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進程中,體育可以為中國青少年與港澳臺地區以及日本、韓國等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學生的交流,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在搭建青少年學生競技交流平臺的同時,也推動各地校園體育、職業體育的合作。通過學習和借鑑,以此提升中山乃至大灣區體育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馮小龍勾畫了這樣的藍圖。
直到訪問結束,見慣了商海起起伏伏的馮小龍,還不忘囑咐投入到體育產業的年輕人要沉得住氣,不要僅僅只有對體育的熱愛,要用商業思維,長遠的格局和眼光去幫助體育市場的良性發展。
褪下了採訪中的侃侃而談,馮小龍又在助理的提醒下,迅速翻閱起合同,投入到下一項工作中。 成為中國體育小鎮的榜樣,培養走向國際的中國棒球人才,這是他關於未來的暢想。
他相信中國體育產業繁榮的那一天終會到來,只是在此之前,紮根體育內容,耐心培育人才,等待市場成熟,這或許是體育產業裡的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且真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