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y,13」
還記得讀書的時候,討論文、理科生區別時就說到這樣一則笑話:
葉子的離去,在文科生看來,是風的追求、樹的挽留,可在理科生看來是脫落酸的作用。
文科生也學生物,自然知道個中原理,但由於思維上的非理性多一些,就會變成「手裡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這是美國的一句諺語,有說出處來自馬克吐溫,但更多人會認為是查理芒格所說,他在講多元思維的時候就提到了「錘子傾向」。
查理·芒格
「在手裡拿著一把錘子的人眼中,世界就像是一根釘子。大多數人試圖以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問題,而其思維往往來自某一專業學科。」
「你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許多思維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將其安置在格柵模型中。」
它的意思是,當我們大腦裡面只有一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時,我們做任何事都會用這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來解決和分析。
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種固化單一的思維方式。
也許大腦有多種思維或方法,但由於受到某一認知的影響,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會局限於某一思考方式。
好比說,在經濟學家眼中,經濟學能解釋所有現象的發生;再比如,經常和數據打交道的人會對數據特別敏感,分析問題會不自覺注重數據;經常做演講,在與人談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分析開頭,內容,結尾是怎樣進行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也許你會說,因為他們都是長期從事相關工作,被同化了很正常,但實際是只要大腦認知發生變化,能夠領會和接納之前沒有涉獵的內容,刷新看待事物的方式,即使是短期的也會造成錘子思維。我想臨時抱佛腳,一躍成為黑馬大概也是這個道理。
說來也是碰巧,我最近的狀態可謂如此。我一朋友最近遇上一場大騙局,在聽完他講述來龍去脈後,我就不由自主把其中很多細節往之前溝通裡面提到的影響力六個原則靠攏,而後我看到一本叫《智商稅》的書,內容的本質其實也是那六個原則,所以現在只要是會產生影響的人或事我都有六個原則的影子。
當然,這有點偏頗了,但它確確實實存在並時刻影響著。
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單一思維方式?
我想有兩點,一是自身的眼界不足,二是人的通病——「懶惰」。
01
▼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局限來自於自身眼界狹小。
之所以看啥都是釘子,是因為手裡就只有錘子。不是不想發散思維,從其他角度看待問題,而是迫於無奈,思考維度有限。
每個人,都是某一處的井底之蛙。我們有比別人高明的地方,自然有比別人遜色的地方。
如果你沒看到這篇文字或者相關內容,你也不會想到所謂的錘子思維,可能依舊對自己所做的思考和決定沾沾自喜。
02
▼
當我們用某一個方法做對了某一個決定,那麼再遇到類似的事情都會用同一種方法去解決,因為先前的經驗告訴我們可以不做深度思考,這就是人的「懶」。
思考是項非常消耗能量的工作,相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通常會優先在潛意識裡面尋找曾經是否做過,如果找到了思路或方法,即使不是最優的,但只要是有用的,就可以節省很多能量。
「我們自認為的學到了很多其實只是在不斷重複我們早已經認可了的東西」。
習慣了用原有的方式進行思考,可以依葫蘆畫瓢,為何要再做無謂的大腦工作。
▼
原本就欠缺多元的視角,加之習慣於先前經驗,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單一的思維模式便不言而喻了。顯然,這種模式並不可取,它會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阻礙我們知識體系的擴展和自身價值的提升。
想要擺脫「錘子思維」,就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見識,手握更多的錘子,螺絲刀,扳手,那麼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方便多了。
有句話說的好,學識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決定人生。
獲取這種思考能力最直接的途徑,莫過於讀書了,這也是查理芒格給出的方法。
這裡的讀書是指讀各個學科領域的書,而不是只讀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每個學科領域,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識理論體系。跨學科的學習,才能領略到千差萬別背後的含義,有助於形成多元思維。
時常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更新自身的認知層面,你會看到世界有很多的不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