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被疫情陰霾籠罩的初春,臺灣穿越愛情劇《想見你》突然大火,成為無數觀眾心中的精神食糧。目前在豆瓣網有37萬人標記,評分穩定在9.2的高位,並在金鐘獎拿下最佳劇集、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節目創新獎等四項大獎。
青春陽光的寶藏男孩許光漢和柯佳嬿迅速走紅,臺灣滾石老牌音樂人伍佰和他的《Last Dance》也火了。
其實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短短十集犯罪大劇,因關注現實犯罪題材,刷新了觀眾們對國王臺劇矯情、粗製濫造的印象,不僅拿到了金鐘獎最佳,還紅遍兩岸三地。前幾年《一把青》也因關注內戰時期的女性的新視角。《俗女養成記》也是女性視角講故事,頗受劇迷推崇。
那麼臺劇有重新崛起與復興趨勢嗎?下面就根據資料來看一看。
老三臺三足鼎立高光時代
回想當年,對於廣大70後、80後電視觀眾而言,臺灣劇集幾乎可以說是陪伴幾代人成長,影響至深的影音產品。早年經久不衰的瓊瑤言情劇,《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直到今天還是收視率超高的暑期復播劇。
《戲說乾隆》《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京城四少》《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家有仙妻》《追妻三人行》《含羞草》等作品,更見證了臺灣電視劇的輝煌時代,部部都是萬人空巷的國民大劇。
臺灣電視劇七十年代開始起步,稍晚於香港,但是因其兼包並蓄,再加上老三臺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關係,當時推出的不少劇集都是精品製作。
老三臺成立的先後順序大致上是,1962年臺視(臺灣電視公司)率先成立,之後在1969年,中視(中國電視公司)成為臺灣第二家國營電視公司,華視(中華電視公司)則是在之後的1970年成立。所以當時臺劇,基本是三足鼎立的趨勢。
1969年,臺灣第一部長篇電視劇集《晶晶》就是由中視製作播出。此後中視的《一代女皇》捧紅潘迎紫,更逐漸形成「一代系列」的品牌,先後推出《一代公主》、《一代歌后》,甚至是《一代暴君》、《一代霸王》等等,奠定了中視電視劇霸主的地位。在九十年代早期,進軍內地的臺灣古裝劇集,大多都是中視拍攝。
華視早期跟風中視製作古裝劇集,其間不斷挖角中視知名演員和製作人,逐漸培養起自己的班底,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具備與中視相庭抗禮的資格。
以1990年最早進入內地合作拍片,也就是瓊瑤女士作品《六個夢》為例,最早就是由華視參與製作了前三部,之後才轉交到中視手中完成全劇。
1993年,華視根據民間傳說拍攝《包青天》系列,長達236集的劇集,瞬間紅遍兩岸三地,終於搶過中視的電視劇霸主地位。不過華視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的主力重點放在綜藝節目和偶像劇等方面,也算另闢蹊徑,在臺灣競爭激烈的電視大戰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這老三臺三足鼎立的時代,也締造了臺灣電視劇巔峰時代,可以說無數70後、80後觀眾都是看著經典臺劇長大的。
放棄古裝劇改偶像劇的瓶頸
不過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內地影視公司逐漸成熟,電視臺更加開放之後。臺灣劇被內地劇保護制度,不讓在黃金時段播出,臺灣本土電視臺的激烈競爭,導致銀根越發緊縮,投入到劇集製作的資金越來越捉襟見肘。
就像楊佩佩、瓊瑤等製作人都北上做內地劇,更導致臺灣古裝劇基本消失殆盡,恐怕《懷玉公主》是最後一部萬人空巷的臺灣古裝大劇,這或許是後來《甄嬛傳》《武媚娘傳奇》《延禧攻略》等內地古裝劇能在臺灣也火的緣故。
這個尷尬階段,更多中低成本偶像劇的誕生,也苦苦支撐過一段時間。
2000年,翻拍自日漫的《流星花園》開啟了臺灣的偶像劇時代,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吳建豪四個花樣美男和鄰家少女大S一夜爆紅,「F4」成為當時所有少女的夢中情人,火遍華人圈,甚至日韓歐美都有眾多粉絲。
隨後便進入了臺灣偶像劇的大爆發期,《薰衣草》、《王子變青蛙》、《放羊的星星》、《MVP情人》、《海豚灣戀人》、《天國的嫁衣》、《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幾經迭代,捧紅了霍建華、陳喬恩、林依晨、明道等偶像紅星,不斷刷新收視紀錄。
但是,臺灣偶像劇創作日漸保守,沒完沒了的「霸道總裁」、「灰姑娘」和「惡毒心計女」的糾纏,讓類型化的人物日漸呆板,千篇一律的爛俗橋段,浮誇的煽情和搞笑,以及相對固定的演員陣容,都漸漸讓觀眾陷入厭倦。
蔡康永就在金鐘獎吐槽過「不管是打破了盤子或者是打破了杯子,都找不到掃把可以用,女主角一定要蹲下去用手撿,然後就會割破手指流血,然後就一定包紮傷口,然後就會深情對望,然後就會接吻。」
等到《甄嬛傳》這種投資巨大的古裝劇霸佔了市場份額後,臺劇完全不具備與大陸競爭的資本。而在傳統的愛情劇類型中,又遜色於日韓。
偶爾會有靈光一現的好劇,比如蔡嶽勳導演力挽狂瀾,翻拍了日劇的《白色巨塔》,又製作了捧紅趙又廷的《痞子英雄》,雖然收視稱霸,拿獎到手軟,但也未成風氣。而楊佩佩、蔡嶽勳、柴智屏等電視劇製作人紛紛進軍內地後,人才越加稀少。
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幾乎成為臺灣偶像劇的絕唱,此後,大陸熒幕上再難見新製作的臺灣劇的蹤影。
這時候,臺灣劇進入一個低谷時期,很難有爆款的知名劇集。
「植劇場」與美國資金的援助
2014年,面對臺灣影視行業青黃不接現狀,身為傳統老三臺的臺視,邀請導演王小棣牽頭,聚合一眾專業人士,實施了包含演員培養和作品攝製的系列訓練計劃——Q Place計劃,並推出了「植劇場」系列。
許光漢正是Q Place培訓班的學員,《想見你》另一位演員顏毓麟、《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李大芝的扮演者陳妤,也都是訓練班成員。
通過優秀編劇做孵化,確定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個主題,更邀請楊丞琳、藍正龍、張書豪、張鈞甯等知名度較高的演員為新人搭臺,以「老帶新」的方式推新人,試圖進行顛覆式創作。
他們推出的《戀愛沙塵暴》、《荼蘼》、《花甲男孩轉大人》等劇集評價都很好,也吸引了一批觀眾,但是還是不成氣候。於是,燒了2億新臺幣的「植劇場」,在過了開頭猛勢之後,也變得難以維繫,直到得到美國影視巨頭們的救援。
2015年開始,HBO、Netflix、FOX開始積極拓展亞洲業務,受眾廣泛的華語劇市場成為重要陣地。臺灣、香港因為相對開放的文化環境,再次成為文化中轉站與橋頭堡。既能面向大中華市場,投資與創作環境又相對寬鬆,且製作成本也遠比歐美甚至大陸要低,這成為了臺劇發展的契機。
2016年,臺灣公視與HBO首次合作,推出HBO第一部全中文劇——《通靈少女》,一開播就打破了《痞子英雄》保持了7年的收視紀錄。
2019年 Netflix推出了《罪夢者》、《極道千金》、《驚悚劇場》,HBO與臺灣公視製作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FOX則與三鳳推出了《想見你》。
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僅有賈靜雯、吳慷仁等大腕壓陣,還批判社會現實,以無差別的神經病殺人案,拷問媒體、司法倫理、兇手家人,都是內地再有錢也不能碰的題材。
畢竟人家沒審查制度,而且在騰訊視頻熱播後,引發兩岸三地的轟動,絕對不能小覷。
FOX投資《想見你》每集成本最高不超35萬,整個劇組團隊僅60來人,與大陸動輒幾百人團隊,劇集成本幾百萬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但該劇另闢新路,通過穿越時空的莫比烏斯概念,用純情浪漫的偶像劇外殼,包含著殺人兇犯的心理動機、人生宿命,包括受自卑與恐懼困擾的校園學生,都跟很多人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順利引發轟動效應。
再如由賈靜雯、張孝全、範曉萱、許光漢參演的《罪夢者》,融合了奇幻、懸疑、黑幫、越獄等元素;平均每集85分鐘的時長,用7集才講完整個故事的《天黑請閉眼》,通過好友接連被殺死並查出真相的故事嗎,讓人看著頗有驚悚感,這都是最近幾年臺劇的大趨勢。
近年來,《天黑請閉眼》《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新臺劇並不是依賴於主流衛視,而是走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的路線,反而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在如今,幾大網站並不亞於衛視的時代,臺劇能否藉此機會重新崛起呢?
著名影評人趙豬就認為臺劇不會因此再度復興,他給出兩個關鍵理由:
第一還是錢的問題,沒有大類型劇集支撐,就靠個別劇目出彩,一年出一到兩部不錯了!然後優秀的創作者,為了生存,馬上就被內地大平臺挖角,離開臺灣。
第二,臺灣的本土生活還是沒法打動大多數內地觀眾。《想見你》《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其實只是在小部分人中間流傳,沒有下沉,內地真正的收視主體不愛看!
他指出現在內地不收他們的劇了,不用他們的導演和演員,他們就沒錢了!
不過,資深影評人記者和雲超倒是對這些新臺劇很滿意,他認為至少《我們與惡的距離》放在《京城四少》的90年代臺劇最輝煌的時代,不可能誕生。而且內地影視劇行業總體大環境就不可能,還一群浮躁的人加小圈子壟斷,天天吹比肩這個媲美那個,太無聊了!
他透露有一個古裝劇還剛立項,就吹噓自己媲美《大秦帝國》,這樣情況跟臺灣這些精品劇的創作者心態,完全不一樣。
對於臺灣劇巔峰時期古裝劇,已經不能複製了,和雲超認為他們很商業化輸不起,何況97後港臺影視人陸續開始進入內地,這是大勢所趨!「這些年內地劇是有優勢,但人家其實也在有發展,只是我們過於看重自己的市場。」
何況要佔內地市場就要面對審查,如果全外部資金還進不來,和雲超指出就像像金鐘獎最佳劇集《一把青》曾是有內地公司想投錢,但就要面臨改劇本,人家就不願意了,畢竟在內地和拍戲的事情太多了!
網友深圳公主姐姐熬麥芽糖對於臺灣偶像《我們不能是朋友》也是大讚,她認為跟內地劇風格不一樣,內容比較大膽,從此迷上臺劇了,而且演員面孔陌生,沒有視覺疲勞感,演技都槓槓的!
她認為這樣的偶像劇演員顏值高,男主和女主喜歡,女二、女三都喜歡,跟內地偶像劇截然不同。
但她拒絕觀看《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她不喜歡柯佳嬿的顏值,也不喜歡《我們與惡的距離》題材,認定這兩個劇從題材和陣容,都讓自己不想看。
而一位出版人亞亞子,也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開頭很精彩,開頭的戲劇衝突吸人眼球,後面反而比較平庸。還不算是臺灣劇的最高水準。
而身為菸草行業的C則認為《想見你》穿越的引發依舊沿用了歌曲、錄音機等俗套設定,女主角的轉換缺乏說服力。在新世紀已經跨出20年之際,穿越的設計尚不如上世紀的同類電影更有靈氣。
這三位網友的意見,或許也代表一部分內地主流觀眾對這些新臺劇的意見!
而懷念臺灣舊時代經典劇的筆者,最近也計劃重溫《倚天屠龍記》導演賴水清的經典力作《京城四少》,當時這部民國大劇,既有愛情、親情、家仇的複雜糾葛,還揭露了官商勾結、政壇廝殺黑暗等清末亂相。
「京城四少」也代表著流氓混混、留學高材生工作者、窮酸革命者、落魄富家子弟等人等,等於清末民國初大時代的一個縮影,這樣的大劇可能放在《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想見你》大紅的臺灣,已經很難複製了。
不過,隨著《一把青》《天黑請閉眼》《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想見你》等臺劇大受好評,臺灣電視劇製作人還是竭盡全力想拍出好戲,想改變目前臺劇日落西山的景象,他們在坎坷中逆襲前行,抱住如履薄冰的心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與改變!
臺灣電視劇文化如何創新,如何「走出去」,又怎麼當引領者?如何恢復到90年代臺劇的興旺景象?這些巨大的問題恐怕會留給臺灣影視劇工作者們繼續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