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youhaoxifilm),文 | 符瓊尹,編輯 | 吳燕雨,36氪經授權發布。
9.5分,近三年華語劇集豆瓣最高分。
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下簡稱《與惡》)未在大陸正式上映,但該劇播出過半後,每逢更新都能登上微博熱搜榜,而與其主演相關的話題「賈靜雯演技」還曾到排行榜第四。豆瓣網友紛紛驚呼「原來臺劇質量都已經拍到這個深度」「臺劇題材越來越廣了」「臺劇真讓人刮目相看」。
「賈靜雯演技」登上熱搜
距離上一部在大陸爆火的臺劇,已經過去了整整7年。自2012年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收官之後,再無臺劇能在大陸超越這部劇的熱度,臺劇引進大陸的數量也從2009年的33部開始不斷縮減。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回看臺灣電視劇近30年的發展歷程後發現,從90年代大熱的古裝劇《戲說乾隆》《新白娘子傳奇》,再到2001年以後大熱的偶像劇《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臺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大陸熱播劇中重要的一部分。而臺灣這兩種類型的劇集在大陸經歷了兩次由盛轉衰,亦是臺灣電視劇行業發展的縮影。《與惡》的大火,更像是臺灣電視劇行業一場醞釀已久的「文藝復興」。
走過古裝劇、言情劇大熱的90年代,歷經偶像劇爆紅的千禧年,以《與惡》為代表的「品質類型劇」,會成為臺灣電視劇行業新的希望嗎?
臺劇30年興衰:高光與落寞1993年以前, 臺灣電視市場由臺視、中視、華視電視臺三分天下,被稱為「老三臺」。在當時三大臺的對抗中,武俠劇、歷史劇、以瓊瑤作品為代表的言情劇成為當時臺灣劇集的主要類型。
除了臺灣本土市場,這一時期,大陸市場也是臺劇的重要銷路之一。公開數據顯示,1990年—1995年,臺灣向大陸輸出電視劇83部,其中,《戲說乾隆》在內地創下超50%的收視率,到了2007年重播依然達6.3%;而《新白娘子傳奇》則創下首播收視率達54%的成績,2004年重播時仍能拿下央視八套收視冠軍。
臺視出品的《新白娘子傳奇》
一批臺劇快速走紅的同時,兩岸的合拍電視劇也開始湧現。1998年,合拍劇《還珠格格》播出,達到首播54%、最高65%的收視率,並在此後成為大陸重播次數最多的港臺劇。據《兩岸犇報》報導,當時合拍項目的投資比重大約為臺灣公司出資30—40萬/集,大陸8萬/集。
《還珠格格》大熱的同時,臺灣電視劇市場也發生了巨變。自1993年「有線電視法」實施,原本非法的「有線電視」確認了其合法地位,大量專業頻道、綜合頻道開始出現,亞太地區五十多個衛星電視頻道也開始藉由有線電視網絡進入臺灣,電視臺經營者開始暴增。1996年底,臺灣電視臺數量已達127家,「老三臺」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
為了消化多個頻道的播出時長,引進劇開始被有線電視臺大量購入。1993年起,臺灣開始大量引進日劇,如《愛情白皮書》《悠長假期》《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日本偶像、流行音樂也隨著日劇的走紅進入臺灣並掀起「哈日風」;同時,大陸電視劇也進入蓬勃發展期,年產量達9780集,並輸出至臺灣。據中國社科院臺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桂清介紹在一次研討會上說道,《三國演義》《水滸傳》《雍正王朝》等大陸劇當年也曾在臺灣掀起收視熱潮。
競爭加劇的情況下,臺劇在本土市場開始受到擠壓,「老三臺」也開始做出了一些新鮮的嘗試。2001年,《流星花園》在華視播出,平均收視達6.43%,成為那一年的收視冠軍,捧紅F4、大S等一批明星,風靡全亞洲。《流星花園》開創了臺灣偶像劇先河、打破了日劇壟斷局面。
當年風靡亞洲的《流星花園》
《流星花園》的熱播,讓臺灣電視臺找到了新的方向,「老三臺」之一的華視開始以時裝偶像劇為主攻方向,新興電視臺「三立」「八大」等紛紛設置偶像劇場。2000年才出現第一部偶像劇的臺灣市場,到了2005年,據臺灣最大影視資料庫「中央情報局BBS」顯示,偶像劇總量已突破100部;當年臺劇全年收視率TOP10中,有四部都是偶像劇;同時,電視臺的自製偶像劇也迎來了階段性成果,臺灣三立電視臺的原創偶像劇《王子變青蛙》收視率破8%,成為當年全臺收視亞軍。
2年後,全臺偶像劇數量突破150部;2008年,三立電視臺播出的《命中注定我愛你》以10.91%的平均收視打破偶像劇收視紀錄,成了當年臺灣地區電視劇收視冠軍,海外版權賣至15個國家和地區。
《命中注定我愛你》
偶像劇風靡臺灣本土市場的同時,也在大陸接連創下記錄。2002年《流星花園》在大陸播出,引發輿論熱議,但因其在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廣電總局在其播出6集後勒令停播。但這並未影響大陸電視臺引進臺灣偶像劇的熱情。以湖南衛視為例,其2007年年度收視第二、第三、第五的《綠光森林》《星蘋果樂園》及《東方朱麗葉》都是臺劇,2008年收視冠軍也是平均收視率1.8%的臺劇《公主小妹》。
順著偶像劇大火的東風,被引進大陸的臺劇也逐漸增多。央視曾引進《世間路》《再見阿郎》《意難忘》等多部臺灣鄉土劇,2007年《意難忘》在央視非黃金檔播出後,時任央視影視部主任的汪國輝還對媒體表示,因其反響熱烈央視決定繼續購買這部長篇劇集的餘下部分。據廣電總局公布的引進劇核准資料顯示,2004 年——2013 年的10年間,臺灣戲劇的引進數量達 163 部,佔當時引進劇數量的 19.7%,2009 年甚至達到了33部、695集。
臺灣偶像劇最後的高光時刻,是2011年播出的《我可能不會愛你》。該劇本土收視率達2.8%,成臺灣民視收視率最高偶像劇,次年又橫掃金鐘獎七項大獎。2012年,該劇在湖南衛視播出,以豆瓣8.9、收視率1%的成績收官,此後,便再無臺劇能超越其口碑和熱度。
然而回看過往,高歌猛進的臺劇的在內地逐漸「失語」的同時,大陸劇,尤其是大陸古裝劇在臺灣的熱度卻在升高。早在2001年,《康熙王朝》就以2.8%平均收視率創下當時大陸劇在臺灣的最高紀錄;2004年,《天龍八部》又以平均4.43%的收視,成為首部擠進年度TOP10的大陸劇。
《天龍八部》奪得高收視
到了2011年,臺灣自大陸進口的戲劇就已多達 151 部,遠多於臺灣本地自製劇的49部,其中,古裝劇《新水滸傳》《宮鎖心玉》《步步驚心》收視率均破2%。引進劇就這樣漸漸瓜分了臺灣市場——2004 年至 2008 年間,引進劇還只佔整體電視劇收視的 25 —27% ;到了2012 年,大陸引進劇收視率的佔比已經提升至 35% 。
於是,《我可能不會愛你》在湖南衛視熱播的2012年,臺灣市場卻在被《甄嬛傳》的熱潮席捲。該劇以1.65%的首播收視率,刷新了華視8點檔紀錄,隨後更是一年重播三次、熱度不減。
《甄嬛傳》熱播時臺媒的報導
大陸古裝劇能在臺灣走紅,與臺灣臺投入的成本降低不無關係。
由於臺灣上百家電視臺同時競爭,廣告費有限,電視臺的製作成本也被壓縮。製作人廖健行曾在2016年對媒體表示:「電視臺能給的製作預算比十年前還要少,但十年來通貨膨脹,人力成本也提高,製作公司很難生存。」據「中華民國剪輯協會」資料顯示,單就鄉土劇成本來看,2003年——2013年,鄉土劇單集時長從40分鐘延長至1.5個小時,單集成本卻不升反降,三立電視臺已從120萬元/90分鐘(臺幣)變為130萬元/150分鐘(臺幣)。
「中華民國剪輯協會」相關資料
另一方面,隨著大陸電視劇產業的發展,製作成本水漲船高。據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李培森2005年透露,彼時的多數電視劇單集成本便達40萬元人民幣/集。到了2007年,單集100萬元人民幣的《中國往事》便已出現。製作成本較低的臺劇也漸漸失去了對大陸觀眾的吸引力。2008年,曾出演過多部臺灣古裝劇的黃文豪對媒體表示:「臺灣很少再拍古裝劇,因為一部古裝劇每集成本最低都要四五十萬人民幣,製作單位就算出得起這個錢,但很少有大陸公司來買,光在臺灣本地消化,是無法收回成本的。」
2015年,臺灣年度收視冠軍為平均收視2.24%的《武媚娘傳奇》,於正的《神鵰俠侶》則以1.68%的收視率躋身第六位。據臺媒統計,共有9部收視率破1%的大陸古裝劇在臺灣霸屏。而同年,在大陸引起小範圍熱議的臺劇只有陳楚河、賴雅妍主演的偶像劇《愛上哥們》。
曾創下輝煌無數的臺灣偶像劇,開始被大陸電視劇打得七零八落。就像古裝劇衰落時電視臺開始探索出偶像劇一樣,偶像劇衰落的今天,臺灣也亟需尋找新的增長點。
「一場溫柔的革命」《武媚娘傳奇》拿下收視冠軍、臺灣偶像劇日暮西山的2015年,一股新興力量卻在悄然崛起——被金鐘獎認可的一批高口碑「類型劇」「職業劇」,做出了題材和類型的突破。
2015年,臺灣首部以殯葬行業禮儀師為主角的劇集《出境事務所》,對「生與死」進行探討、入圍七項金鐘獎,獲得了戲劇節目編劇獎;僅6集的《麻醉風暴》聚焦麻醉師職業,討論了臺灣醫療體系的多種弊病,奪下金鐘獎四項大獎,並吸引越南、印度等多地洽談引進。
而這兩部劇的背後,都站著同一個電視臺——臺灣公共電視臺。與以廣告、收視率好壞決定內容的商業電視不同,成立於1998年的公共電視臺依靠觀眾繳納的收視費生存、發展,不插播商業廣告。2007年,公視擴大為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每年的創作經費預算也增加至大約40億元。
此後,公視多次在電視劇領域做出多樣的探索。2009年播出的大製作偶像劇《痞子英雄》,單集成本超400萬美元,最後還被作為IP開發成了電影在大陸公映;2010年推出「擁抱青春三部曲」更是以青少年視角,用黑暗風格探討了多樣社會問題。
正是多年的嘗試和累積,才有了上文提及的「類型劇」大爆發。同時從2016年開始,臺灣電視劇的播出平臺及內容都比當年豐富了許多。
播出平臺上,臺灣的OTT市場開始繁榮——Netflix入駐臺灣;電影發行商CATCHPLAY推出數位影音服務CATCHPLAY On Demand;愛奇藝臺灣站正式開站;KKBOX集團旗下的KKTV、由雅虎奇摩影音服務集結而成的Yahoo TV也加入了戰局。同一戰場內的,還有布局依舊的LiTV、酷瞧和CHOCO TV,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亞太電信的影音布局,民視、三立等電視臺提供的OTT服務。2016年,《迷徒.Claire》成為臺灣首部在網絡新媒體進行首播的劇集。
臺灣主要的OTT平臺
內容上,從2015年開始萌芽的「品質類型劇」被電視臺納入具體規劃中。2016年8月,以「臺灣電視戲劇一場溫柔的革命」為標語的「植劇場」系列劇在臺灣電視臺(TTV)正式播出。由臺灣電視製作人王小棣擔任總監製,蔡明亮、瞿友寧等知名導演加盟,並邀請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知名演員帶領24名新人共同出演,聯手打造電視劇品牌。「植劇場」系列分成四大類型:「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共制播八部劇集,每個類型制播兩部劇集,共52集。
「植劇場」系列的8部劇集
「『植劇場』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成長,有一些爭執,來一點刺激,讓我們呼吸新鮮空氣。」 「植劇場」總監製王小棣曾在採訪中表示,「劇賣不動是品質問題,失去創造力的臺灣影視環境變得扁塌無力。但『植劇場』證明市場與口碑可以兼具。」
如其所言,「植劇場」成了弊病繁多的臺灣電視劇一場「溫柔」的突破。在2017年的第52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中,「植劇場」僅憑前四部單元劇就獲得了24項大獎提名。
「植劇場」也開拓了新的銷售渠道。同年8月,「植劇場」8部劇皆售至Netflix,在全球各大地區播出。「很高興我們的會員能透過如植劇場的高品質作品,親眼見證到最優秀的臺灣影視敘事功力。」Netflix內容採購副總裁對臺媒表示,「植劇場」的《荼蘼》,以及《麻醉風暴2》等臺劇也均被騰訊視頻採購。
《荼蘼》被騰訊視頻採購
除了事後採購內容,海外OTT還開始與臺灣事前合作產出電視劇內容。2017年的《通靈少女》,描述一位具有通靈能力的女孩的故事,這是臺灣公共電視與HBOAsia、新加坡,也是HBO Asia首部臺灣制播且全中文(含華語、臺語)發音的影集,最終發行至亞洲19個國家和地區。《通靈少女》在臺灣本土以4.4%的平均收視率拿下2017年收視率冠軍,打破臺灣公視創臺以來的最高收視,改變了其以往的劇集通常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HBO Asia首部臺灣制播的劇集
如今,經過四年發展,《與惡》的火熱更像是臺灣電視劇行業一次蓄足能力後的充分爆發。
3月22日晚9點,《與惡》在公視、HBO Asia、CATCHPLY ON DEMAND三大平臺盛大聯映,在公視一分鐘瞬間最高收視率達1.14%。而大結局的兩集,收視率分別再創2.91%、3.4%新高,兩集觸達人數130萬。而據臺媒報導,如果加上HBO Asia沒有正式對外公布的收視數字,以及考慮到利用Catchplay以及公視APP收視人口大幅增加,《與惡》堪稱創下臺劇近年來的新高度。
臺灣公視對《與惡》的報導
公視的經理於蓓華對媒體表示,希望《與惡》的經驗成為一種召喚,「召喚投資者對臺灣影視創作者更有信心,相信投入的資金可以回收、相信家庭倫理寫實劇和比較硬的主題,也可以造成廣大的迴響。」
屬於臺劇的新局面似乎已經被打開。《麻醉風暴》製片人曾瀚賢也公開表示,「類型劇、職人劇(職場劇)頂多是這兩三年出現的,以偶像劇的黃金十年來看,那我們最起碼還有七、八年可發展。」
目前來看,《與惡》播出效果的良好已經帶來了一系列良性反應,《與惡》的第二季甚至被HBO預訂。公視董事長陳鬱秀表示:「公視創紀錄首度與跨國際平臺CATCHPLAY及HBOAsia合作,不但彰顯臺灣影視作品的製作水準與行銷能力均獲得國際肯定,更象徵臺灣影視產業向前再邁進一大步。」
這些「品質類型劇」的崛起給予了臺灣電視行業以希望。正如《與惡》中王赦律師的扮演者吳慷仁所說:「至今還是永遠期待著觀眾稱讚的『好劇』背後,也會是給他們有著好的待遇,所看的的成績不是克難後的『偶然』。好的劇本需要好的團隊,好的團隊需要好的薪水,好的薪水需要好的投資,好的投資需要好的環境。會有那麼一天嗎?我期待著。」
這場 「文藝復興」,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