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匆匆,時光易逝,流水般的日子一天天地新舊更替,推陳出新,時間和歷史的年輪就是這樣一點點被刻畫而成的。今天已是農曆庚子年的臘月初四,承載日子的日曆只要再翻過4頁,就是一年一度的臘八節了。
雖然說臘八,原本只是佛教上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設立的一個節日,不過如今它早已經演變成了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並且被東西南北中的全國各地民眾所普遍重視。喝臘八粥也好,吃臘八飯也罷,反正這臘八無一例外地都是要過的。關於臘八有一句農諺,說是「過了臘八,長一杈把」。「過了臘八,長一杈把」,這句農諺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農諺中所說的「杈把」具體又是指的啥呢?
應該說,農諺都是農民對過往的生產和生活經驗進行的凝練和總結,其中飽含著智慧的光芒,有其經年和歷史的印跡。對於那些流行在農村的農諺俗語,作家閻連科曾經在他的散文作品《一個人的田園》說過,「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縱使過了千年也還靈驗」。
在過去的農村,科技和機械化水平都不發達。那時候農民打場晾曬還沒有脫粒的糧食作物,時常會用到一種勞動工具,那就桑杈,由田間栽培的制杈專用桑樹,經過不斷定型、反覆修剪長成並製作,用來攤放或收起小麥、大豆、以及糜子和黍子等尚未脫粒的農產品。杈把就是某些地方對桑杈的特有稱呼。而在農諺中,「杈把」一說則暗喻的是臘八節日後白天時間逐漸變長的程度。「杈把」的三齒,就宛如鐘錶上用來指示時、分、秒的三個指針。
按照氣象學上的說法,每年的冬至是地處北半球的我國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冬至當天太陽南行到轉折點,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國家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有說法是,「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而「一線」具體的時常大約是90秒,也就是一分半鐘的時間。
農諺「過了臘八,長一杈把」中的「杈把」,泛指到臘八節的白天比冬至日白天所增加的具體時間。2021年的臘八碰上了大寒節氣,兩者在同一天。這樣從2020年12月21日的冬至算到2021年1月20日的臘八節,總共是30天。按一天白晝增加90秒的時間算,這也就是說,如今我們享受白晝的時間已經比2020年12月21日冬至的當天增加了2700秒(相當於45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過了臘八,長一杈把」中的「一杈把」,應該指的是2020——2021年這個冬季中,臘八節當天相比於冬至日當天所增加的哪45分鐘長的白晝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