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石家莊市美術館主辦,河北聚雅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篆寫燕趙·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七屆篆書委員會委員作品展」在石家莊正式開幕。據悉,這次展覽也是本屆篆書委員會的最後一次集體活動,希望能以本次活動為新的起點,以民族文化復興為己任,讓篆書藝術的弘揚與燕趙大地新發展的嶄新景象交相輝映。
秦時李斯已嘆「篆籀以前,眇邈不可得而聞矣」,遵循傳統書法史的視角,篆書無疑是漢字演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是書法史上奕奕生光的豐碑,後世隸草行楷無一不以篆書為滋乳。蔡邕《篆勢》雲「字畫之始,因於鳥跡,倉頡循聖,作則制文。體有六篆,要妙入神。」足見篆書的廟堂地位。 燕趙大地,鍾靈毓秀,地理環境和人文積澱形成了獨有的燕趙墨韻和風骨: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厝器——鐵足銅鼎、夔龍飾刻銘銅方壺和胤嗣刻銘銅圓壺篆書銘文,搖曳多姿,秀麗典雅,無聲地訴說著神秘中山國的千年傳奇;東漢「繆篆之祖」元氏《祀三公山碑》,將秦篆漢隸圓融化一,書風錯落古勁,滋養了近現代巨擘吳昌碩、齊白石;正定古城的隋碑,開唐代尚「法」書風之先河;趙郡唐篆宗師李陽冰的傳世佳作《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遒美豪爽,翩然逸致,李白盛讚其「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
篆書是一個龐大的文字體系,它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石鼓文、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文字,再到秦統一六國實現書同文的秦小篆,這些古老的文字,深深銘刻在華夏文明砥礪前行的漫漫長途中,亦是我們追憶和破解先民智慧的密鑰。它高古、神秘、玄遠,與天地之大美相表裡,與自然之精神相往還,充盈著最豐沛的人文信息,宣示著獨特、質樸而神聖的大美!
隨著時代變遷,篆書藝術歷經了夏商周秦的興起與輝煌,漢代以後的停滯與式微,清代中期後的繁榮復興,到如今已進入多元探索的新時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從藝術觀念到審美取向,從取法資源到風格定位,從結構方式到筆墨情趣,當代書家以不讓前賢的時代擔當,正努力塑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範式。
此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以「守正創新,正大氣象」的藝術追求,用展覽、研討、出書的形式,推出新人新作。一組組大氣磅礴、氣象萬千的篆體書法,成為當代書壇的重要成果。這些作品以鮮明的時代特色、獨到的風格追求,方圓並舉,虛實相生,枯潤相濟,充分借鑑其他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篆書的藝術表現力,使這一古老書體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開闢時代審美新境界。
(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來源:燕趙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