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給大家連載張召忠的專著《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
失業問題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個災難性問題,很難解決。大機器的出現,代替了人工勞動,所以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但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沒有出現失業問題,原因是戰爭動員的拉動。
戰爭需要武器裝備、彈藥、物資和加班生產,所以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需求和拉動是全面的、長久的。科索沃戰爭中,起碼在三個方面拉動了美國經濟:
一是軍工企業的快速發展。科索沃戰爭中,美國的軍工企業賺了大錢,股票持續上升了25%,軍工廠的工人整天超負荷的工作,三班倒。軍火生產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比如材料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這樣使美國的經濟得以全面提升。
一架美國空軍F-16C空襲塞爾維亞後返回義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降落
二是庫存大量減少。海灣戰爭以機械化武器裝備為主,所以消耗了美國二戰後軍火及物資存儲量的一大部分。科索沃戰爭雖然轉向信息化作戰,但在中後期的空襲作戰中,美國也傾瀉了大量庫存積壓彈藥,庫存作戰物資也得以快速消耗,從而讓死物變成了活錢,滋潤了美國經濟。
三是在戰後重建中牟取暴利。戰爭是美國主導的,目標選擇是美國人說了算,要炸哪裡不要炸哪裡只有美國知道。如果美國的高層決策人員、高級指揮員與大企業串通一氣,把戰爭作為一筆大生意來做,利潤顯然是十分豐厚的。
比如,只要總統、國防部長天天叫嚷轟炸石油設施,石油公司就會很高興,因為許多小石油公司就會囤積居奇,油價就會飆升,而實際上可能並不打算轟炸石油設施。還有,如果在目標選擇前與土木工程公司達成默契,戰爭中就會儘量轟炸那些橋梁、鐵路、公路、標誌性建築物,戰後重建過程中這些公司在投標的時候就會拔得頭彩。
爭取到建築項目是一方面,傳遞美國文化、振興美國經濟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轟轟烈烈的戰後重建終於啟動,美國放出話來,凡是沒有參加伊拉克戰爭的國家,都不能在戰後重建中獲得承包權,這些國家只能在美、英承包商的項目裡撿點殘羹剩飯。
在資訊時代的戰爭文化中,戰爭經濟是一定不能忽略的。美國總有一些人想打仗,主要原因是政府受大型軍工財團和跨國公司的控制,那些參議院、眾議院的議員,國會山的官僚甚至總統,背後基本上都有一個或多個財團支持和控制。如果沒有這些財團的資助,這些政客們不會走上政壇。當他們從政之後,自然要進行回報,而戰爭卻是最好的選擇,死傷的不是國人,受損的不是國家,投入很少卻產出很多。
——本文摘自《怎樣才能打贏信息化戰爭》
第二篇 信息化戰爭的演變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