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不執著財金融界網站經
作者:張平
近期,美國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數據,其中GDP下跌了32.9%。於是就有中國網友提出,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基礎設施趨於老化,為什麼不通過基建拉動經濟,增加就業?
對此,專家們認為,雖然美國很多的基建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但美國的基建質量還是不錯的,至今還能使用,現在只需要正常維護就可以了。
而美國只有3.4億人口,不到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國並不需要像中國那樣大規模搞基建投資項目。
對此,我們認為,中美兩國的國情不同,制度不同。美國沒辦法像中國那樣用投資基建來拉動內需、增加就業:
第一,中國之所以大力投資基建工程,主要是原來一窮二白,沒什麼基礎設施,是在原來零的基礎上進行基投資。美國原來就有基礎設施,如果在老的基礎上拆除重建,這是一種浪費。
更何況,美國經濟主要是消費拉動,消費拉動經濟要比基建投資的質量更高、更有可持續性。
第二,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這幾年不要說在基建投資上財政批錢,就連美國政府每年要上調財政赤字上限,往往都在國會通不過,因為民主、共和黨在提高政府財政赤字上限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有基建項目要讓國會去批是相當費勁的,而且時間會拖得冗長。在涉及民生問題上,美國國會議員們會相互扯皮,最終也久拖不決。這不像我們國家各級政府,要想基建投資,就可以同時上馬,非常簡單,效率還要高。
第三,聯邦制的管理弊端。美國是聯邦制國家,總統是民選的,州長也是民選的,市長多數也是民選的,從理論上說,州長可以不理睬總統的命令(前提是不能違憲)。
如果國家對各州進行基建投資,必然要與相關的州的進行協商。但這裡比較麻煩的是,各州不聽中央政府,各行其是怎麼辦,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即使最後能夠統一管理,還要涉及一個行政成本的問題。
第四,土地私有化。美國是土地私有化國家,中國能夠順利搞基建,主要是土地是國有化的。
如果美國搞基建涉及到公有土地這還好辦,如果涉及到私人土地,那就麻煩了,就要和這塊土地的主人協商解決。如果買下來,成本就很大,但是人家若不買,這些工程施工進程就會延後,同樣會提高成本。這也是美國為什麼一直沒有搞高鐵的原因,當然美國的航空和公路體系非常發達,也不需要搞大量的高鐵項目。
第五,美國的人工成本高昂,建造的基礎設施成本也非常高,投資下去收益很難收得上來。美國的人工費較高,建築工人一般時薪在20至30美元,而搞基礎設施投資本來就是花費越少越好。
顯然,由於中國搞基建投資人工成本低比美國低得多,所以,我們中國主要靠基建投資拉動經濟,而美國卻因為基建投資費用支出太高,而不能依靠基建來拉動經濟。
中國靠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內地本來基建投資就少,基建投資從零基礎上開始,另一個是中國人口高達14億人,也需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再加上我國的體制優勢,舉全國之力辦大事。
而美國不能靠基建除了本來就有基礎設施之外,也與美國政府批錢費勁、聯邦制管理混亂、土地私有化、人工成本高等因素有關。
當然,更關鍵的是,中美兩國拉動經濟方式不同,美國是依賴消費拉動經濟,中國是依靠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
每個國家不同的體制,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學中國搞基建投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