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美國為什麼不加大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呢?

2020-12-17 金融界

來源:不執著財金融界網站經

作者:張平

近期,美國公布了第二季度的數據,其中GDP下跌了32.9%。於是就有中國網友提出,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基礎設施趨於老化,為什麼不通過基建拉動經濟,增加就業?

對此,專家們認為,雖然美國很多的基建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但美國的基建質量還是不錯的,至今還能使用,現在只需要正常維護就可以了

而美國只有3.4億人口,不到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國並不需要像中國那樣大規模搞基建投資項目。

對此,我們認為,中美兩國的國情不同,制度不同。美國沒辦法像中國那樣用投資基建來拉動內需、增加就業:

第一,中國之所以大力投資基建工程,主要是原來一窮二白,沒什麼基礎設施,是在原來零的基礎上進行基投資。美國原來就有基礎設施,如果在老的基礎上拆除重建,這是一種浪費。

更何況,美國經濟主要是消費拉動,消費拉動經濟要比基建投資的質量更高、更有可持續性。

第二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這幾年不要說在基建投資上財政批錢,就連美國政府每年要上調財政赤字上限,往往都在國會通不過,因為民主、共和黨在提高政府財政赤字上限方面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如果有基建項目要讓國會去批是相當費勁的,而且時間會拖得冗長。在涉及民生問題上,美國國會議員們會相互扯皮,最終也久拖不決。這不像我們國家各級政府,要想基建投資,就可以同時上馬,非常簡單,效率還要高。

第三聯邦制的管理弊端。美國是聯邦制國家,總統是民選的,州長也是民選的,市長多數也是民選的,從理論上說,州長可以不理睬總統的命令(前提是不能違憲)。

如果國家對各州進行基建投資,必然要與相關的州的進行協商。但這裡比較麻煩的是,各州不聽中央政府,各行其是怎麼辦,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即使最後能夠統一管理,還要涉及一個行政成本的問題。

第四土地私有化。美國是土地私有化國家,中國能夠順利搞基建,主要是土地是國有化的。

如果美國搞基建涉及到公有土地這還好辦,如果涉及到私人土地,那就麻煩了,就要和這塊土地的主人協商解決。如果買下來,成本就很大,但是人家若不買,這些工程施工進程就會延後,同樣會提高成本。這也是美國為什麼一直沒有搞高鐵的原因,當然美國的航空和公路體系非常發達,也不需要搞大量的高鐵項目。

第五,美國的人工成本高昂,建造的基礎設施成本也非常高,投資下去收益很難收得上來。美國的人工費較高,建築工人一般時薪在20至30美元,而搞基礎設施投資本來就是花費越少越好。

顯然,由於中國搞基建投資人工成本低比美國低得多,所以,我們中國主要靠基建投資拉動經濟,而美國卻因為基建投資費用支出太高,而不能依靠基建來拉動經濟。

中國靠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內地本來基建投資就少,基建投資從零基礎上開始,另一個是中國人口高達14億人,也需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再加上我國的體制優勢,舉全國之力辦大事。

而美國不能靠基建除了本來就有基礎設施之外,也與美國政府批錢費勁、聯邦制管理混亂、土地私有化、人工成本高等因素有關。

當然,更關鍵的是,中美兩國拉動經濟方式不同,美國是依賴消費拉動經濟,中國是依靠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

每個國家不同的體制,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學中國搞基建投資的。

相關焦點

  • 美國為什麼不加大基建?
    今年以來,中國的基建事業如火如荼,新基金的概念非常火熱,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也非常明顯。相比之下,美國在基建方面就沒有什麼動作,美國總統的時間好像都用來「打嘴炮」了。01 美國也曾經是「基建狂魔」其實,在中國之前,美國也曾是基建狂魔,美國經濟之所以強盛於世界,與其大範圍搞基建不無關係。
  • 中國基建如火如荼,美國為什麼不加大基建?
    今年以來,中國的基建事業如火如荼,新基金的概念非常火熱,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也非常明顯。相比之下,美國在基建方面就沒有什麼動作,美國總統的時間好像都用來「打嘴炮」了。01 美國也曾經是「基建狂魔」其實,在中國之前,美國也曾是基建狂魔,美國經濟之所以強盛於世界,與其大範圍搞基建不無關係。20世紀,美國發展速度驚人,基建項目不僅包括地標工程,還包括鐵路、公路和機場等等基礎設施。
  • 張平:經濟內循環是什麼意思?你該如何看待?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最近,國內經濟領域最熱門話題是,經濟內循環。所謂經濟內循環,就是 「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主要是指,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因為,在未來出口預期不好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內需的動力,而不靠外力,來拉動經濟增長。也就是說,過去生產在國內,銷售到國外。
  • 中國基建或迎來「紅利尾聲」,15年後,靠什麼拉動中國經濟?
    就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等到中國的基建工程完成差不多之後,還有什麼是極具潛力的呢? 西方的城鎮化率已經高達80%之上,而中國如今的城鎮化率只有60.6%,即便是達到70%的平衡點,也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中國的基建道路至少還有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就中國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狀來看,15年之後,想要通過房地產來拉動市場經濟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所以15年之後的中國應該靠什麼來拉動經濟的發展呢?
  • 院士說丨張平院士:中國應用5G技術進行數字基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張平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數字基建突破了「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模式,聚焦領域傾向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數位技術,更著眼於「新」,有著更豐富的科技內涵,具有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徵,體現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內在需求。5G是近一階段全球產業競爭的關鍵領域,已成為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引擎。
  • 胥正川:新基建重科技,不可盲目投資
    就新基建拉動投資的相關話題,在第一財經《財經夜行線》的採訪中,他表示,新基建和傳統的老基建一樣,投資回報周期長,而且新基建更注重科技含量,「高科技有高風險」,因而投資存在風險。儘管目前國內新基建的投資比較精準,但各企業、各地方政府仍應審慎對待。
  • 「新基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幹?
    國家高規格頻繁表態「新基建」,我們不禁要問:「新基建」是什麼?為什麼重要?如何推動?一、基礎設施是一種社會傳輸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就是信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徵,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在我國多是作為政府工作語言出現,人們往往根據工作需要通過列舉的方式來說明其範圍,尚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
  • 沒有實體來拉動經濟,房價再高也白瞎?
    最近,一位網友提出,沒有實體來拉動經濟,房價再高也白瞎的觀點。對此,我們表示贊同,不過,房地產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你想房子和內部結構都看得到、摸著著的東西,怎麼算是虛擬經濟呢?只是房地產業已經披上了金融的外衣被人為炒高了,從而使實體經濟長期低迷,而靠這樣拉動經濟的方式,才是不可持續的。實際上,發展房地產業沒有錯,而錯在了把商品房當作投資品來炒作的群體。 那麼,為什麼說沒有實體來拉動經濟,房價再高也沒用呢?
  • 34萬億:一大波新基建投資清單出爐 與「四萬億」有何異同
    一大波新基建投資清單出爐,與「四萬億」有何異同?眾所周知,「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在目前新冠疫情還在進一步防治的背景下,那麼消費和出口基本上已經沒什麼戲了。如果要恢復經濟的正常增長,那麼現在可以看得見的只有「投資」。
  • 經濟內循環,將改變所有人的財富
    如果外貿和投資熄火,是無法靠所謂的消費來拉動經濟的,因為此時的消費就是無源之水。 然後,我們得講到外部循環的破滅。 這兩個循環一個主要對應著城鎮化和房地產投資,一個主要對應著外貿出口,這也是我們當時消耗過剩產能的兩個主要途徑。但是,這兩個循環都是不穩定的。
  • 一文徹底讀懂「經濟內循環」:冷眼相待,認清時代
    外部循環,要求美國虛擬經濟不斷膨脹。只有美國虛擬經濟不斷膨脹,美國人才愛花錢,愛買中國產品。 內部循環,要求中國城鎮化不斷推進,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斷漲價,地方和開發商才能以此為抵押借到更多的錢,進而通過投資來帶動經濟。
  • 後疫情時代下的,經濟驅動單項式?
    經濟驅動單項式本號沉積了一段時間,但很多粉絲來電來郵件諮詢交流一些問題,特別是經濟領域的一些問題;因此本編決定撰寫一篇有關經濟驅動的文章,可以當作一個回復;原來關於宇宙和人類起源等科技方面的話題,後續我們會繼續探討。
  • ...大力發展基建嗎?未來基建投資機會在哪裡?—專訪中信保誠基金黃稚
    就目前投資體量而言,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相比還是比較小的:根據國盛研究所測算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預計在1.5-2萬億左右(其中有較大一部分來自於傳統基建補短板的「城際高速和軌道交通」),而傳統基建投資在2019年投資完成額達到18.2萬億。因此從基數上看,傳統基建對經濟拉動作用更加重要和明顯。
  • 每經熱評|應找好傳統基建與新基建項目平衡點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一石激起千層浪,新基建獲得各方熱烈響應,資本市場,在3月10日A股的觸底反彈中,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概念成為反彈核心。近些年來,我們共同努力謀求經濟發展轉型,希望逐步擺脫對低端基礎設施建設、低端製造業、建築業的過度依賴。
  • 【招商策略】「新基建」投資機會幾何?——宏觀策略聯合五大行業...
    【策略:「新基建」——新時期的逆周期】一方面,當前正處在新一輪的技術進步上行期,科技基建的加碼有望藉助於科技上行周期的力量,加速新科技消費品的供給,從而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2020年也是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最後一年,新興產業有望實現衝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隨著疫情的爆發而加大,加速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緊迫性。
  • 侯雲春:新基建是引領經濟逆勢增長的新引擎
    前三季度經濟增長0.7%是怎麼實現的?從需求的角度來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消費這塊,前三季度下降7.2%。雖然在第三季度增長了0.9%,在季度內轉負為正,但是前三季度是下降的,幅度還不小。出口增長了0.7%,這裡面有一些特殊因素,一大部分是抗疫物資的出口。從三大需求來看,還是投資對前三季度經濟增長拉動的作用比較大,在投資當中相當一部分是新基建的投資。
  • 張平:美國人口僅3.3億 為何卻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張平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高的國家,人口達到了3.3億人。2019年美國GDP實現了21.48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了6.5萬美元。中國GDP大概實現了14.17萬億美元,距離美國還有7.31萬億美元的差距。
  • 特高壓板塊大漲,搭乘新基建快車,年內投資有望達650億丨牛熊眼
    特高壓位列新基建七大領域。據央視新聞報導,新基建七大領域及產業鏈的定位是:5G基建、特高壓、大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年初以來,國家電網陸續出臺多個文件,大力支持特高壓項目建設。
  • 「黑色系」期價觸底反彈,新基建能否拉動用鋼需求?
    需求拉動有限復工復產令鋼材需求逐漸回暖,近期被重提的新基建對鋼材需求也有一定的提振。華泰期貨研究報告顯示,海外疫情的持續惡化致使全球鋼材消費下滑,成為了當前黑色產業交易的主要矛盾。但從全年角度來看,在政策支持下基建端用鋼需求保持正增長是相對確定的,且作為調控經濟的手段和建材需求鏈條中復工進度較快的環節,二季度開始回暖仍可期待,但基建需求將獨木難支。除了需求下滑的風險,今年還將面臨廢鋼端的雙重壓力。2020年鐵元素供需趨於寬鬆,廢鋼價格存在下行壓力。
  • 美國經濟背21萬億美元債務後,基建告急費用堪憂,紐約雨漫地鐵站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一場暴雨就引發了地鐵「癱瘓」,對此,許多人感到不解,也折射出美國基礎設施告急的狀態,這或許是老牌經濟發達國家的一個通病。這就不難理解,美國總統川普試圖通過基礎設施興建帶動美國整體經濟的計劃了。但是,問題的關鍵是美國經濟此刻囊中羞澀,背負的21萬億美元債務,陷阱越陷越深,深不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