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34萬億!一大波新基建投資清單出爐,與「四萬億」有何異同?
眾所周知,「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但在目前新冠疫情還在進一步防治的背景下,那麼消費和出口基本上已經沒什麼戲了。如果要恢復經濟的正常增長,那麼現在可以看得見的只有「投資」。
所以,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新聞聯播裡面,會看到各種會議都在布置新工程的上馬,或者在建工程的復工,關鍵的時候還是要用好有效投資,起一個拉動作用。
那麼,在資本市場上,我們最近也看到不管是「中字頭」的基建公司,還是水泥板塊、基建工程板塊,都是躍躍欲試。因為它們預期各地都會投放新一輪的投資項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基建潮又來了!
從數據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到3月1日為止,全國已經有13個省市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這份投資清單共包括10326個項目,總投資金額大概在34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13個省市的投資清單,還有一部分地區的投資清單正在統計報送。也就是說,最後全國重大項目的投資金額可能遠遠不止34萬億。而且,從已披露的項目來看,基建投資是各地投資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地區基建計劃投資額甚至佔到了總投資額的一半以上。
以重慶為例,2020年將推進924個重大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7萬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有367個項目,涉及金額在1.45萬億左右,佔到總投資額比重的85%。
難怪有人說「基建潮又來了」!為什麼說「又」呢?主要還是因為現在的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8年的「四萬億」。當時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推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來擴大內需,初步估算這部分計劃,中央投放部分大概就有4萬億,還沒算上地方配套的。所以,一些經濟界人士和媒體人士很容易就聯想起當初的「四萬億計劃」。
那麼,我們現在也要做個區別,當初的「四萬億計劃」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信貸放水,大水漫灌。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2009年的M2增速曾創下了29%的記錄,而僅2008年下半年貸款基準利率就從7.74%下降到5.94%,極大地刺激了當年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樓市。
我們也知道,從2009年到2010年,別的不見起色,反而房價翻了一倍。
是不是「四萬億計劃」的翻版?
那麼問題就來了,現在的基建投資,是不是當年「四萬億計劃」的翻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把兩個時間段的金融政策做個對比。剛才我們說了,2008年是信貸放水,極度寬鬆。那麼,現在是相對謹慎的,基本上是定向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就是通過LPR把貸款利率降下來,而且通過定向降準這種方式擴大相關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
那麼,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當年「四萬億」主要投資於高鐵、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網等。那麼,現在我們的基建,有一個新的概念,就是所謂的新七大板塊,主要是5G的基站建設、特高壓,還有就是城際的鐵路、新能源車的充電樁、大數據、AI智能,包括工業網際網路。所以,這個新基建跟舊基建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那麼,最後,我們要知道,現在就整個中國的經濟體量而言,也不會再出臺類似2008年那樣的刺激計劃。大家要知道2008年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不過30萬億,現在已經逼近100萬億了。如果靠強投資拉動經濟的話,需要的彈藥就太多了,不知道要匹配多大的信貸規模?那麼,這一切在目前我們還看不到這種可能。
所以,在水皮看來,新的基建投資雖然是熟悉的配方,但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