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一石激起千層浪,新基建獲得各方熱烈響應,資本市場,在3月10日A股的觸底反彈中,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概念成為反彈核心。
近些年來,我們共同努力謀求經濟發展轉型,希望逐步擺脫對低端基礎設施建設、低端製造業、建築業的過度依賴。因為,顯而易見的共識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誰能在接下來的經濟發展大潮中掌握核心技術、掌握供應鏈的核心環節,誰就能得到更快更好的高質量發展,反之則必然被淘汰。
過往,我們在經濟動力放緩的時候,會加大財政支出,以實現對經濟總需求的拉動。然而,這是一把雙刃劍,在起到提振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產能過剩和房價高企等問題。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堅持這個政策近4年。
在這4年的時間裡,我們有效地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研發出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晶片,成功打破了外國壟斷,我們在5G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們的人工智慧產品已經開始逐步應用於各種場景,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及儲能電池產業蓬勃發展,我們的雲計算大數據中心紛紛落地。
現如今,我們需要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伴隨著網際網路滲透率逐漸到頂,過往的信息技術產業跑馬圈地式的粗放發展已經一去不復返。這導致了整個信息技術產業一方面進入存量博弈,另外一方面又亟待一場顛覆性創新。
這場顛覆性創新就是新基建的任務,包括了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
然而,我們仍需要正視現實的困難。相比於傳統的「鐵公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對新基建所涉及的領域進行投資並不是那麼立竿見影,投資項目的難度也更大,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也更高。這些因素都制約了各地對「新基建」投資的積極性。加之,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各地更是有快速恢復經濟的迫切需要。
但是,有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重新回到嚴重依賴「鐵公基」的老路上去。展望未來,如何利用財政資金、地方平臺資金去引導產業資本向新基建領域靠攏,實現傳統基建項目與新基建項目,促進經濟恢復與經濟結構轉型的平衡,是各級決策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長效機制的建立並非一天兩天就能做到,這需要我們付出耐心、努力以及智慧。我們相信,只要眾志成城,定能共克時艱。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