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基建」是當之無愧的熱詞。博物館運用5G技術進行直播展覽,電商平臺運用機器人進行貨物配送,各地運用「健康碼」大數據防控疫情……在新基建的影響下,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一起來解碼新基建,為你的作文加點奪人眼球的科技範兒吧!
【解碼新基建】
以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等建設項目,也被稱為「鐵公基」。而「新基建」主要指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基建。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江蘇、上海、天津等多地連出新政,謀劃千億、萬億級新基建項目;到2025年,預計我國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將達10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或超17萬億元。
【速覽·新基建應用實例】
「新基建」,讓辦事「零跑腿」四川省成都市的張女士很愛讀書。以前,為了找一本書,她常常要跑好幾家圖書館。現在,只要點開「天府市民雲」APP,進入「圖書館」頁面,就能查詢到成都圖書館、青羊圖書館等10家圖書館的書目檢索、借閱情況等信息。當前,全國各地紛紛打造線上便民應用。北京市推出「北京通」APP,集合了結婚證、駕駛證等55類證照的辦理事項;廣東省上線「粵省事」微信小程序,實現在線查社保、查公積金、查機動車違章罰款等,目前實名註冊用戶已超過2500萬。「新基建」,催生智能工廠40臺智能小車接管了6000平方米的工廠。這樣的場景出現在重慶市長安民生物流公司的「智能倉」中。在這個擁有1469個存儲庫位的汽車物流廠房中,工作的主力軍是40臺靈活的自動引導搬運車——AGV小車。當零部件有出庫需求時,系統發布指令給AGV小車,小車就會將零部件搬運至發貨通道。工人只需要進行貼標籤、發貨等操作,倉內搬運工作均由AGV小車完成。「智能倉」只需幾名工人值守,每小時可以實現800箱汽車零部件出入庫,每年為企業節省約200萬元成本。
新基建,讓農業同樣智能如今,「雲養牛」成為一種趨勢。將奶牛全部連接上物聯網,只需一部手機和一套軟體就可以管理牧場了。這是蒙牛集團和阿里雲聯合打造的「數字奶源智慧牧場管理平臺」。在部分農場,奶牛還配有計步器,根據奶牛每天的步數,系統可以判斷出它們的健康狀況。蒙牛集團首席信息官張決表示:「有了智慧平臺,800多個牧場的100萬頭奶牛就有了『雲管家』『雲醫生』。」
【什麼是新基建?】
【銳議時評】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恢復和振興中國經濟的根本出路就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主要有兩個辦法,一是通過鼓勵刺激企業和民眾加大市場消費行為,二是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當前,最直接、見效最快、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啟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經濟參考報》
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從短期看可以為穩經濟、穩增長助力,從長遠看可以激發更多新需求、創造更多新業態,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人民日報》
新型基礎設施將推動社會進入一個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精準決策的萬物智聯時代,為城市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搶佔區域競爭高點注入新動力。
——新華網
【高能素材·疫情下的新基建能量】
【醫療雲】
在醫療方面,5G遠程診療、人工智慧CT核查、運用超級計算進行病毒毒株分析等,在戰「疫」一線迅速發揮作用,線上醫療和心理援助也緩解了線下醫療資源被佔用的緊張局面。【防疫雲】
在防疫手段上,5G無人化設備落地應用。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和四川天空之眼、成都騰雲兩家企業,在成都實現了5G與無人機技術融合的防控巡視,在三天內累計完成52個居民區、6個場鎮、2個農產品交易中心作業,效率遠高於人力巡視。進入復工復產復學階段,人工智慧體溫監測設備、無人消殺、基於數字政務產生的「健康碼」大規模投入使用。【雲生活】
無人物流配送:無人物流配送在疫情期間得以運用,中國聯通和蘇州暢行智能在疫情防控期間運用的「5G無人物流車配送車」,可完成方圓3公裡的訂單任務;蘇寧物流也推出了無人車末端「無接觸」配送服務。
【雲辦公】
企業云:2020年新春復工期間,共計超過3億用戶使用遠程辦公應用。騰訊雲推出企業微信、騰訊樂享等在內的企業雲辦公「全家桶」,助力高效辦公;金山文檔累計為2.39億月活用戶提供多人在線協作辦公服務;百萬家企業使用釘釘「無接觸考勤」功能,保障安全生產。素材關鍵詞
技術;疫情「雲」生活;改變;潮流
【高能素材·精彩人物:院士王堅】
王堅,被稱為「阿里雲之父」,是中國唯一自研雲計算作業系統「飛天」的提出者、設計者和建設者。他讓阿里擁有了自己的雲計算技術,如今,阿里雲年營收247億元,估值超5000億元。2017年,王堅一手推動的「飛天」獲得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
2019年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入選。目前,中國1000多位兩院院士大多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國企等。王堅是其中少數來自民營企業的技術人。作為阿里雲的創始人,王堅以技術推動了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素材關鍵詞
自主創新;科技強國;開拓
【入文範例】
【智慧城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裡,很多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對日常生活是多麼重要:在火車站、飛機場等交通樞紐,利用紅外熱像儀只需一秒鐘就能完成旅客的體溫測量;穩定高速的網絡支持著遠程辦公,幾百人的會議也可以同時在線完成……將這些技術集合起來為城市生活服務,就是智慧城市的力量所在。發展智慧城市,在理念上,要明確智慧城市的建設應「以人為本」;在技術上,可以吸引更多企業參與,不斷吸納最新技術;還可因地制宜,加強新基建,藉助新技術改造「老基建」,為智慧城市建設添翼。
【暢想5G生活的一天】
2025年的某天清晨。睏倦還沒有完全消散,廚房那邊早已從具備睡眠追蹤功能的床墊處獲取到你的睡眠數據。你需要一杯咖啡。轉過頭,伴隨著麵包機清脆的「叮」聲,熱騰騰的咖啡其實早已備好。在你刷牙的時候,浴室鏡子已經有了臥室衣櫃中當前可用的所有衣物數據,它再次檢查了一下今天的天氣,藉助AR顯示圖層為你挑選好了你最愛的著裝搭配;同時,盯著鏡子查看新聞的時候,它也看到了你依然有些木訥的神情。於是在客廳那邊,智能音箱開始放起歡快的音樂。對了,出門可別忘了帶手機:在你繫鞋帶的間隙,手機已經下載好了足足50G的內容。(摘自《電腦報》)
【機遇與挑戰】【雙贏】
新基建蘊含新機遇。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基建釋放出巨大的潛能,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技術在各個領域發揮積極作用;「雲經濟」「宅經濟」的興起,激發了數字經濟的活力。但是搶抓機遇並不是盲目跟風,還需妥善處理好傳統基建與新基建的關係。不能一味地追求創新,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應立足實際,以「新」助「老」,以「老」護「新」,雙管齊下,實現雙贏。
(聲明:來源:意林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