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天「高強度」談判,美俄14日宣布,雙方就處理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達成框架協議。儘管協議內容不包括對敘動武,但美俄已同意,如敘利亞再度使用化學武器,聯合國安理會將根據憲章第七章,對敘採取包括軍事打擊、經濟制裁等在內的手段。
分析認為,這無疑給敘局勢帶來不確定性。此外,就算敘反對派和政府軍都遵守協議,如何處理規模達1000噸的化武也是重大挑戰。
要求敘政府一周內公開化武詳情
14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美俄就處置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達成基本一致。
協議要求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必須無條件開放化武儲藏地點,並讓國際調查人員進入敘銷毀化武。根據日程表,敘政府必須在一周內公開化武詳情。而不晚於11月,國際對敘化武情況調查人員將進入敘境內展開工作。預定在2014年中期,達成消除敘化武的目標。
「國際社會等待著阿薩德政權履行承諾,」克裡敦促阿薩德為敘利亞民眾考慮,「必須完全履行承諾,任何東西都不能少。」
美國總統歐巴馬14日就此發表聲明說,如果此類外交解決問題失敗,美國和國際社會將訴諸必要行動。他說:「我們必須看到表明阿薩德嚴肅對待放棄化武一事的具體行動。而且如果這個計劃的出現只是出於美國方面確實的軍事行動威脅,我們將保持在地區的軍事存在,以繼續對阿薩德政權施壓。」
若敘違規可遭聯合國軍事制裁
拉夫羅夫將框架協議形容為「建立在調和、妥協,以及專業化基礎上的決定」,他說俄方堅持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不過拉夫羅夫坦言,雖然協議不包括對敘動用武力,但如果敘再出現使用化武的情況,安理會將「採取行動」。
拉夫羅夫的話得到克裡的證實。克裡隨後公布,美俄雙方已就敘局勢可能用到《聯合國憲章》第七章,達成一致。
《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條款規定,安理會可以在其決議未能得到當事方執行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軍事打擊、經濟制裁等在內的手段。美聯社說,如果美俄援引《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無疑將為今後對敘進行制裁乃至軍事打擊埋下伏筆。
此前,這項提議遭到俄羅斯明確反對。俄方多次強調,不能接受將涉及對敘利亞動武的任何內容寫入安理會決議。
分析認為,這次俄方同意,可能「另有隱情」,因為提議未指明「當事方」是敘政府還是敘反對派。俄羅斯總統普京曾指出,化學武器使用者並非敘政府軍,而是反對派。如此一來,敘局勢將再陷不確定狀態。
敘反對派拒絕接受協議
俄美這份框架協議得到聯合國及英法德等國的支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4日稱它將成為「基石」,並承諾聯合國將貫徹協議並提供支持。
潘基文此前預測,聯合國關於敘化武的調查報告可能證實,8月21日發生在敘首都大馬士革郊區敘政府軍和反對派的衝突中使用了化武。只是,報告不能判斷使用者是誰。這份報告預計將於16日公布。
目前,敘官方已同意交出化學武器,並願意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9月12日,敘政府向聯合國提交相關文件,正式啟動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程序,並且致信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承諾在正式加入前也將遵守《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規定。
不過,敘利亞反對派敘利亞「自由軍」首領伊德瑞斯稱,他們拒絕接受俄美這一框架協議,將繼續動用武力戰鬥,直到阿薩德政權「覆滅」。
銷毀化武道阻且長
路透社評述,想要敘利亞交出化武並銷毀,第一步是確定敘利亞化武庫的規模,然後才能派核查人員核查、運出敘利亞並最終銷毀。克裡本周早些時候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根據美方估計,敘利亞有大約1000噸化武。然而,敘境內化武如何銷毀、如何接受監督,仍是國際社會斡旋的焦點之一。
銷毀化武的途徑主要包括化學中和與焚化,兩者都對設施有特別要求。以焚化為例,化學物質必須加熱至數千攝氏度高溫狀態。此外,使用數十年的化武儲存裝置存在洩漏可能,難以處理;銷毀化武過程本身也會產生劇毒廢料,必須嚴格封存;如果是已經組裝好的化武,比如裝載化學物質的火箭彈或炸藥,銷毀過程因可能發生爆炸而更具危險性。
聯合國前化學武器核查員迪特爾·羅斯巴徹認為,銷毀化武是一個「緩慢過程」,錯過最後期限而沒有完成銷毀工作的事情普遍發生。
以美國為例,美國1997年開始為期10年的化武銷毀工作,至「最後期限」2007年,銷毀工作仍未完成,為此國會決議延後五年。然而至2012年,原來總規模為3.15萬噸的化學武器仍有10%沒有銷毀。按照美國陸軍的說法,「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美國可能在2023年完全銷毀化武。
羅斯巴徹說,延緩是出於安全、環境、技術等考慮。此外,銷毀數萬噸化武的成本高達數百億美元,資金籌措環節也常出現斷裂。有報導稱,銷毀敘1000噸化武至少需要20億美元,這對備受戰亂之苦的敘利亞如同天文數字。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化武專家格雷格·科布倫茨說:「在完美情況下,敘利亞同意全面合作,而且有一個國家已經準備好、願意且有能力接收這些化武,(敘利亞化武問題)理論上可能得到解決。而在非常嚴酷的內戰期間,這種前景非常難以置信。」(綜合新華社報導)
銷毀化學武器的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