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2020-12-23 看透馬賽克

在《飛向太空》面前,一切科幻灰飛煙滅

提到科幻,腦子立馬出現了兩部電影,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大師之作,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這兩部,一美一蘇,相似而又不同。

《飛向太空》&《2001太空漫遊》

我折服於某部影片無外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影片能符合我的思想,另一種是影片能推動我的思想。《2001太空漫遊》屬於前者,《飛向太空》屬於後者。這不代表哪個更優於哪個,都是我的心愛的影片。

前者太過著名,雖然也會被冠以晦澀的影片,但終歸還是基於有邏輯的電影語言,能較為理性的分析,也能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而後者一上來就打破了對電影語言地固有的認知,以電影本身去表達精神思想,這也逼迫觀眾必須主動地去靠近體會,因此喪失了大批觀眾。

《飛向太空》影片直譯為《索拉裡斯》或《索拉裡斯星》,它被影迷譽為科幻電影中的科幻,也被稱作是一部講述關於科幻電影的科幻作品。

《飛向太空》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萊姆的小說《索拉裡斯星》。小說原作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而這種哲學思想是現代哲學所不能允許、脫離於現實世界的邏輯去思考「世界之外」。小說構建的索拉利斯星可以認為是人類認知不可到達之處。

小說或電影都在毫不掩飾地嘲笑人類,嘲笑人類的無知。人類只把自己所認為的真理當作真理,崇尚啟蒙主義所承諾的人類的無所不知,以人類當作衡量宇宙一切的標尺。當然,過分的討論人類將陷入虛無主義。如果不能肯定人的唯一,那人類所證明的一切都將被推翻,陷入矛盾的深淵。同時這種妥協也是人類被迫選擇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也是對於人類能力有限的證明。

其實看電影比看小說更能令我產生反思。閱讀小說更多要靠我們的聯想,如同仰望星空,依仗著聯想去看閃爍不定的星鬥,朦朧中更顯得撲朔迷離。電影像靜物臺上的石膏像,你看不看它,它都在那,一直是那個模樣,走近能看細節,遠觀能看輪廓,要想更深入的體會,唯有在心裡給它打上一盞燈,讓它更立體,而這盞燈能否使石膏像呈現出最真實的狀態,這就是打燈人的主觀判斷。也許你打的燈能讓你看清石膏像的面目,可其他人沒有站在你所處的位置,就很難體會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回到電影,我所看到的電影是在反思人類的邊界,而不像是在展示科幻片常去討論的宇宙邊界。電影也沒給我們展現一出太空歌劇。反而更多是我們所熟悉、所確信已被認知的世界所展示出的迷惑,我們逐漸無法區分地球和索拉裡斯星,更無法區分真實與想像。我們開始質疑什麼是真實。與此同時,電影的偉大浮出水面,這正是電影的迷人之處,這是用文字無法表達的。

在我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作業中提交關於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思辨性論文,有沒有分數我都不在乎啊。好像就是為了證明我能夠有獨立的思考,但我卻沒注意到與此同時暴露的無知。在一遍遍的被這部作品的精神思想衝刷後,我似乎感受到了,人類不過如此這個事實。我自以為是的思想只不過是漂浮在夢幻海洋裡的一艘紙船,隨時可能伴隨著夢境的破裂而沉沒。

看當今世界,人們感嘆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似乎從蒸汽時代開始,短短百年人類的科學技術就有了質的飛躍,人們還在幻想著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而這部1972年的作品在我看來正是用科幻來反思科幻,印證了人類的渺小與無知。當今人類通過當今科學不斷推翻對於過往的認知,以至於人們已經能預見未來,對科技發展的自信使得人們相信能夠徵服宇宙,不斷拓寬地球的邊界。而會不會有更高智慧的生物正在研究著人類這種實驗品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2001太空漫遊》其實就是講的這個故事。《飛向太空》更是肯定了人類的渺小。

電影有著獨有的電影語言語法,其本身也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區別於文學,區別於其他的藝術形式。《飛向太空》的偉大並不是局限於故事、局限於故事背後的思想。作為一部電影而言,是否以電影語言作為表現手法顯得尤為重要。《飛向太空》改編於小說,並從某種程度上收緊了原著思想的邊界,但卻將觀眾內心的疑問無限放大。導演用影像去戲弄觀眾,絕對有大批觀眾只是看開頭就憤然離去,即使展示的是如此美麗的畫面。因為確實讓觀眾不知所云。剛構建起的邏輯就可能被下一個鏡頭瞬間打破,不禁疑惑,是誰在看?又在看誰?看到的是否是真實。

維姆·文德斯導演的《柏林蒼穹下》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導演的《飛向太空》都是令我痴迷的作品,兩部作品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就是黑白與彩色的混用,用有無色彩來區別不同的世界。前者是區別天使與人類,後者是區別思想與現實。我認為後者對黑白與彩色的混用更具深意,視覺化地傳達出了影片的哲學主題。通過儘可能拋棄主觀思考的黑白的「幻境」與充滿情感的彩色現實世界相互穿插,使得觀眾在與主人公一同掙扎後無奈的認同了「幻境」的存在。

有太多想說的,無奈電影藝術的奧妙就在於不可言說,如果再說下去,難免劇透。還是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認真去欣賞這部電影,去感受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藝術之美。

相關焦點

  • 影薦 十部偉大的太空科幻電影
    這一期,我們推薦十部太空科幻電影,在人類邁出更大步伐之前,可以先在熒幕上與這些才華橫溢的導演一起,放飛想像。這部電影的太空元素較少,之所以選入,是因為霍克的角色代表著人之為人的尊嚴,以及對太空世界的美好嚮往,這就是最勵志的所在。
  • 關於太空宇宙星際的科幻電影!
    關於太空宇宙星際的科幻電影!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外太空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了,那麼在此的知識基礎上衍生的外太空的電影也比較多,接下來,小編與你一起分享!《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拯救夥伴的故事《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是科幻電影《星球大戰》六部曲電影的最後一部,也是正傳的第三部。本片由理察·馬昆德執導,哈裡森·福特、馬克·哈米爾、凱麗·費雪主演,電影於1983年5月25日上映。丹尼斯·穆倫和理察·艾德蘭德憑藉此片獲得了1984年奧斯卡特別成就獎。
  • 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巨作,科幻電影的聖經!
    《2001太空漫遊》是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於1968年導演的一部科幻巨作,是科幻電影中的一座豐碑,堪稱史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電影改編自亞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由亞瑟克拉克和庫布裡克共同編劇。然而這部電影相當的晦澀難懂,亞瑟克拉克在一次採訪中就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飛向太空》英國權威媒體《完全電影》(Total Film)評選的最偉大的10部科幻片中,《2001太空漫遊》排名第2,《飛向太空》排名第7。兩部電影是科幻電影的兩座豐碑,但也以內容深奧和晦澀而聞名。《飛向太空》中水是貫穿全片的重要元素,多次出現河水、雨水、水草、海洋等,這些水是人類和地球構成的最基本元素,也帶著象徵意味。電影中的人物多次凝視水,水把人的視線和心靈引向最原始的深處,重新去發現人類的本源和內心空間。電影還提出一個非常前衛和大膽的猜想:如果外星生命體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實體」呢?假如外星人是海洋,人類要怎麼與其溝通交流?鏡像困境——太空是地球的鏡子。
  • 《2001太空漫遊》:科幻電影的先驅,探討了我們從何而來
    《2001太空漫遊》是科幻電影的代表作,在探索複雜主題、先見之明和視覺語言方面具有開創性。它不僅在視覺上比較震撼,還將科幻電影分為兩大類,甚至近年來最好的科幻電影也沒有達到《2001太空漫遊》所能達到的水平。
  • 《星際穿越》一部講述太空的科幻電影卻最像科學理論的紀錄片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電影是一部2014年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許多人看到這部電影的開頭就有種看不下去的感覺,但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會高到9.2分呢?先說說這部電影的導演吧,克里斯多福·諾蘭。諾蘭是個什麼人物?《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致命魔術》、《記憶碎片》等許多科幻電影都是出自他手。就《盜夢空間》而言,就囊括了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第6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等眾多含金量高的獎項和提名。
  • 15個奧斯卡級別的科幻電影角色
    科幻電影不是奧斯卡的菜,這是公開的秘密,演員在科幻片中的精彩表演也常常被奧斯卡忽視。美國電影學院派和矽谷,還處在兩個世界裡。本屆奧斯卡提名的科幻影片有《銀翼殺手2049》、《猩球崛起3》、《星球大戰8》和《銀河護衛隊2》;沾點邊兒的有懸疑驚悚片《逃出絕命鎮》和奇幻片《水形物語》。
  • 澳門特區與內地合拍科幻電影《太空2049》
    新華社澳門12月12日電(記者王晨曦)澳門與內地合拍的電影《太空2049》於12日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行啟動儀式,這是澳門回歸後與內地合拍的首部科幻電影。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特區代理行政長官陳海帆、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薛曉峰、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王冬和電影參與各方的代表共同出席了啟動儀式。  啟動儀式上,出品方代表史俊國表示,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致敬航天夢,致敬過去、現在和即將要在太空中探索的勇者。
  • 影史50部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外太空、內部空間、新的世界、科技前沿、人工智慧。最好的科幻電影將我們帶到了我們自己無法想像的地方,夢想著不可能的未來,這些未來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自己的技術進步。出色的科幻小說提供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融合了令人震撼的創意,探索了從人類體驗到人類未來的一切事物。
  • 科幻片中十大常見的太空誤解
    科幻片是當下最熱門的電影之一,也是觀眾和票房最高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每個人都渴望著對外太空的了解。ufo的事件頻頻出現,也讓大家對地外文明更加渴望略知一二。但是科幻片中的科幻效果在真實的環境中會如何呢?比如在太空中飛船可以無限加速嗎?
  •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電影中是什麼水平和地位?
    現如今,電影業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科幻電影,特效華麗逼真,讓人審美疲勞。殊不知在上世紀6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聯手拍出了一部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也就是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開端,像猩猩一樣的史前人類集群生活。各勢力之間爭奪資源,不亦樂乎。
  • 硬科幻電影《太空2049》啟動 獻禮澳門回歸20周年
    由中國長城藝術文化中心、澳門泛娛樂控股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國家航天局、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及澳門科技大學澳門電影藝術研究院、新濠博亞娛樂有限公司等單位支持的電影《太空2049》, 是澳門回歸後特區與內地首部合拍新主流硬科幻電影。電影《太空2049》啟動儀式於2018年12月12日12時在澳門科技大學隆重舉行。
  • 浪潮/2017科幻電影年度盤點
    持續的原力不但將這一超級IP從歷史的光榮中進一步激活,也再次使得星戰電影的上映成為本星球上最大的科幻事件:《俠盜一號》打開了《星戰》外傳的時空,而《最後的絕地武士》也已被廣泛讚譽開拓了全新的空間,它甚至被稱為最複雜、最深刻感人的《星戰》電影。或許星戰文化正朝著一種未來宗教般的太空史詩嬗變,它的電影自成一個類型,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全部宇宙。
  • 美國十大科幻大片推薦,值得觀看的美國科幻電影
    美國的科幻大片真的很多,舉不勝舉,因為科幻大片一直是好萊塢大片的主題之一。科幻大片從投入資金到拍攝、後期特效製作都是大手筆。美國電影相比國內電影在投資上毫不手軟,隨便一個大片都是好幾億美金以上。大片裡面的種種超越現代科技往往讓人非常的嚮往,同時也覺得非常炫酷。因此科幻大片一直都是電影行業裡面非常受歡迎的類別。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10部好看的美國科幻大片。
  • 韓國電影工業發達,為何直到今年才有太空科幻大片丨娛論
    作為一種成熟的類型,觀眾對於太空科幻片並不陌生。這類影片起興於歐美,近幾年更是為國內所熱捧——位列中國大陸票房排行榜第三名的《流浪地球》,就是國產太空科幻片的扛鼎之作。太空科幻片向來是「大廠的遊戲」,因其在劇本創作、演員表演、布景道具、後期視效製作等方面要求較高。因此,這類電影不僅燒錢,也極度倚賴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
  • 一批美國科幻電影國內重映,一遍又一遍,中國人的科幻情節有多深
    從電影名可以看出,好萊塢選擇重映的電影都是經典的科幻片,選擇這些電影重新上映,一來可以讓沒去電影大屏幕領略過的觀眾感受一下,二來實在是中國影迷有著很深的科幻情節。畢竟科幻電影能夠給觀眾帶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這些商業電影觀影感也是一流,還能讓人有著無限的暢想,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去年年初,《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一上映就深受觀眾的喜愛,引發了觀影熱潮。
  • 本片上映後,電影世界開啟了科幻元年——《2001太空漫遊》
    2019年開年的一部國產片大作《流浪地球》讓科幻片這個類型電影重新出現在了我們國人的視線。在很多國人看來,科幻題材電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領域。而唯一能達到的就僅僅是兒童劇作了。以至於《流浪地球》上映後的一段時間內,基本上站在了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喜歡的人執著的喜歡,討厭的人無腦討厭。
  • 《索拉裡斯星》——純玩理念的非主流硬科幻
    1.硬核科幻和朋友聊起科幻電影,朋友說中國科幻由《流浪地球》建立,被《上海堡壘》弄垮。我覺得不能這麼說,中國科幻根本還沒建立,《上海堡壘》和《流浪地球》本質上其實並無不同,都是垃圾。如果非要比較不同,可能只是幹垃圾和溼垃圾的區別。
  • 「科幻十條」扶持政策推出,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2001太空漫遊》劇照內容關:豐富內容創新源頭,建立多層次劇本供給體系在創作層面,《若干意見》要求,要加大對科幻電影劇本的培育力度,鼓勵扶持原創,促進科幻文學、動漫、遊戲等資源轉化,豐富科幻電影內容創新源頭,推動建立多層次多樣化可持續的科幻電影劇本供給體系。
  • 影評《寄生異形》最近幾年最令人提心弔膽的科幻電影
    最近幾年最令人提心弔膽的科幻電影來了!「巧妙融合《異形》《怪形》《侏羅紀公園》《毒液:致命守護者》等科幻電影元素,引人入勝的原創故事令人耳目一新。」「緊湊劇情令人坐立難安。」「令許多好萊塢電影相形失色的科幻驚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