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5日),日本陸上自衛隊與美軍在日本西南部開展的日美「山櫻」指揮所聯合演習劃上了句號。這是日美兩國近兩月展開的第五場聯合軍事演習。
今年的「山櫻」聯合軍事演習,共有4000名日本陸上自衛隊人員和約1000名美軍士兵參加。演習並未實際部署作戰部隊,而是通過桌面兵棋推演的模式進行。在與「山櫻」演習同時進行的另一項軍演「森林之光」中,陸上自衛隊和美國海軍陸戰隊則部署了CH-47直升機和V-22傾轉旋翼飛機。
二戰結束後不久,出於共同的地緣政治利益驅動,日美兩國從昔日的敵人變成了朋友。隨著冷戰大幕開啟,日美迅速結成軍事同盟,兩國步入「蜜月期」。
「在軍事層面合作的基礎上,日美同盟政治層面的合作也在加強,兩國在國際社會頻頻發出一致的聲音。」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認為,未來兩國同盟關係可能會進一步加強,但在區域合作層面,兩國仍存較大分歧。
來源:網絡
強化同盟成兩國共識
「山櫻」演習是日美每年聯合軍事演習的例牌。演習始於1982年,是美國駐太平洋地區陸軍與日本陸上自衛隊舉行的規模最大的雙邊聯合司令部演習。
此次聯合演習的主題為「離島防衛」,目標是檢驗「藉助作戰、模擬訓練裝置和理論準備構想」對分散部署的部隊進行指揮的能力。
近幾個月,日美兩國展開的雙邊與多邊軍事演習接連不斷:10月26日,日美在衝繩海域展開「利劍-21」演習;11月3日,日美印澳四國啟動「馬拉巴爾2020」軍事演習;11月27日,日美印澳開啟了「馬拉巴爾2020」第二階段軍事演習。
放眼明年,日美軍事同盟還將上演更多「戲碼」。據日本有關媒體報導,日本陸上自衛隊將於明年5月與美軍、法軍首次在日本實施有關奪島的水陸兩棲聯合訓練。
聯合演習頻頻,是日美軍事同盟不斷強化的生動寫照。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張家棟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維持、強化同盟關係成為日美當前的共識。
於日本而言,日美同盟是其發展對外關係的基軸,對軍事同盟的強化成為其中重要的環節,原因有二。
首先,日本在安全防務上高度依賴美國。根據《日美安保條約》第六條,目前約有5萬名駐日美軍駐紮於日本軍事基地。日本每年向駐日美軍繳納高額保護費,以滿足自身安全需求,緩解周邊戰略壓力。
其次,日本一直試圖在更加廣闊的地緣範圍內拓展影響力。由於自身軍事裝備、實力難以滿足陸海空立體戰爭需求,加之戰爭的複雜性及高昂代價,日本不得不依託於美國的巨大資源,爭取在作戰武器和經驗層面上有所收穫。
於美國而言,日美軍事同盟也是其維護自身在亞太軍事霸權的重要抓手。
在「亞太再平衡」戰略成效有限的背景之下,美國提出了「印太戰略」。此戰略軍事色彩濃厚且覆蓋面廣,若想順利施展,依託在上述地區的傳統盟國積極「幫襯」顯得尤為重要。
對美國來說,日本對「印太戰略」響應積極,且是東亞地區最重要的盟友,拉攏其入夥成為必然。日本方面也心領神會。日本陸上自衛隊西部陸軍司令竹本龍司在今年的「山櫻」演習媒體觀看儀式上明確表示,提高聯合作戰能力,對於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而言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來源:網絡
軍事合作向多國擴展
日美軍演頻頻,背後的動向和趨勢更值得關注。
此次「山櫻」演習主要是由西部方面的日本陸上自衛隊來負責,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及西部海岸線,都是他們所謂的共同演習範圍。呂耀東判斷,「這體現了日本戰略重心的西移。」
日美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也在不斷升級。
首先,日美軍事合作的頂層設計在不斷完善。5年前,新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已為日美打造全球性軍事同盟的目的繪製了「藍圖」。彼時,安倍晉三訪美,兩國外長和防長舉行了「2+2」磋商並達成共識。「新指針」將自衛隊和美軍的合作從「日本周邊」擴大到全球,強調不管是平常還是戰時狀態都要進行聯合防禦,為實現日美軍事合作的「無縫連結」打下基礎。
其次,日美軍事合作的層次也有所提高。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已從日美兩國擴展到美國帶領日本在內的其他多個國家。如今,「馬拉巴爾」演習日趨常態化,且演習範圍逐步擴大,開始由印度洋向西太平洋延伸。參與其中的美日印澳曾多次聯合表示要「共同支持打造自由、開放且包容的印度—太平洋地區,並將繼續致力於建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此外,美國對日售賣武器的數量及質量都在提升。日本防衛省公布的2020年日本防衛預算約為5.3萬億日元,其中重點採購的武器包括飛彈防禦系統、F35戰鬥機、軍用運輸機、驅逐艦等,據預計軍備採購的數額將會新增5750億日元。
來自美國的軍售,仍是日本防衛省採購的重點。今年7月,美國國務院批准向日本出售105架F-35最新隱形戰機,包括63架F-35A和42架F-35B及相關裝備,共計2.48萬億日元。其中F-35B單個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了19噸,能夠垂直起降,同時集合運用了隱身塗料技術、超音速巡航技術等。
呂耀東認為,未來兩國同盟關係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印太構想是日美之間最為重要的共識,雙方一系列雙邊、多邊聯合軍事演習都在此框架之下進行。」呂耀東介紹,日本始終是美國落實亞洲戰略利益的主要盟友。
來源:網絡
安全戰略存較大分歧
當前,日美同盟看似「琴瑟之和」,實則「暗湧重重」。
據共同社報導,圍繞為航空自衛隊F-15戰鬥機搭載遠程巡航飛彈進行機體改裝的項目,日本政府要求美國政府減少相關經費。但美方以初期費用增加的原因是零部件缺乏、屬於預料之外為由,拒絕了日本的「討價」,導致原本計劃於2027年度改裝完畢的20架戰鬥機,「換裝時間」將大幅延遲。
除了在軍售上不想當「冤大頭」,所處地緣政治環境亦導致美日安全戰略存在分歧。
對美國來說,其出發點更多是希望保持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存在。日本則更多希望借美國的力量維持其在東亞地區的話語權。
「美國作為美洲國家,在亞洲、在太平洋可進可退,擁有一定的戰略自由。但日本作為亞洲國家,必須要跟『鄰居』搞好關係。」張家棟說,美國在國際體系上的地位決定了其維護自身地位的需求相較於日本更加強烈。
例如,12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2021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法案以單項條款的形式首次設立了「太平洋威懾倡議」,規定從2021到2026財年,每年要增加在太平洋方向的軍事建設經費,總追加額度超過了200億美元。
經濟合作立場的不同也是日美同盟的分歧所在。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經濟復甦乏力。不同於美國頻頻「退群」的做法,在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國際大變局」層面,日本開展全方位經濟外交,積極拓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布局。
在籤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框架協議的基礎上,日本主辦日非國際會議,開展日美雙邊經貿談判、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籤訂,推動中東能源外交。
「菅義偉要延續安倍過往在中日關係的一些理念,比如『從競爭到合作』。相比較而言,日美貿易協定談判中雙方展示出了更強勢的姿態。」呂耀東說,日本在區域合作層面上,尤其在雙邊層面上,跟美國之間存在較大的分歧,這一點毋庸置疑。
【見習記者】錢明雅
【策劃】李勁 祁雷 邵一弘
【作者】 錢明雅;李勁;祁雷;邵一弘
軍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