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教育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暨網絡學習空間專項培訓會在我市召開
運城教育昨天
全省教育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暨網絡學習空間專項培訓會在我市召開
12月11日,2020年全省教育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暨網絡學習空間專項培訓會在我市召開。此次會議旨在進一步推動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宣傳貫徹《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大力實施「網絡學校空間覆蓋行動」。
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任月忠出席會議並講話,市政府副市長梁清燕出席會議並致辭,省教育技術與評估檢測中心主任趙晉華出席並就網絡學習空間培訓進行安排,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明出席並作經驗交流,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立德出席會議。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張愛萍主持會議並作總結講話。
全省各市教育局分管局長、基教科科長、電教館館長;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校長及所在縣(市、區)教育局分管局長和電教館館長;各市部分信息技術應用較好的學校校長共計300餘人參加會議。
近年來,我市立足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穩步推進智慧教育二期工程,目前,全市教育信息化投資達8.5億元,中小學網際網路接通率達到100%;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級配備率達到100%;教師筆記本電腦配備率達到91.36%,已建成無線網絡教室1997個,建設了3個智慧教育示範縣和38所智慧校園示範校,為我市教育事業轉型升級鍛造了重要引擎、拓寬了發展路徑、注入了巨大活力,也有力推動了我省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擴散、加快教育均衡發展的步伐,是我省唯一入選「國家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區的地市。
任月忠充分肯定了運城市智慧教育的做法和經驗,他認為運城積極爭創國家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的精神、智慧教育雲平臺、科學的發展路徑、投身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骨幹等做法值得其他地市學習借鑑。
就教育信息化在疫情期間的應用,任月忠指出,此次大規模的「停課不停學」,不僅有效抵禦了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的衝擊,為「戰疫」大盤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還將給中國教育變革留下新的基因,搭建新的起點;信息技術在確保各地學校防疫、教學兩不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種基本的教學手段,師生的信息素養也得到普遍提升,為全國抗「疫」決戰決勝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網際網路+教育」日益深入人心。
就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提升工作,任月忠強調,在硬體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到千兆進校園,百兆進班級的目標;二是要確保人人有終端,軟體應用要合規;三是實現無線網絡覆蓋;四是建立信息交換裝置平臺。在軟體方面,任月忠指出,要把握內涵要求,固定四個轉變,從注重建設向注重應用轉變、從注重裝備配置向注重整合技術轉變、從注重手段使用向注重資源轉變、從注重形式向注重解決問題轉變。同時,各地市要把握時代要求,以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平臺下的管理教學新模式,探索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探索全面育人新模式,探索學生個性發展新模式,探索學校評價新模式。
市政府副市長梁清燕致歡迎辭
梁清燕指出,運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戰略,把加快教育發展、推進教育公平作為頭等民生大事,堅持教育事業優先規劃、教育工作優先考慮、教育問題優先解決、教育投入優先保障,取得了積極成效。全省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暨網絡學習空間專項培訓會在我市舉辦,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東道主」,提供好服務;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問題意識,學習先進,借鑑經驗,把好做法和好經驗,帶到工作崗位上。希望各兄弟市多為運城傳經送寶,提寶貴意見。運城願意與兄弟市建立長期的溝通聯繫,實現共贏。
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張愛萍主持會議
運城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明作經驗交流
深度融合 探索空間應用模式
創新驅動 助推教育跨越發展
運城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李 明
近年來,我們緊扣時代脈搏,立足運城實際,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事業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保障,堅持「育人為本、突出個性發展;試點先行、突出生態重構;多方協同、突出機制創新」的工作理念,圍繞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育人模式創新兩大主題,創新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模式,拓展資訊時代教學、管理與服務方式,推動網絡學習空間工作持續深化。
第一,整體布局,深度推進,以環境建設夯實空間應用基礎。
我們遵循「網際網路+」發展規律,統籌區域空間建設與應用需求,將空間建設與應用納入智慧教育整體規劃中系統推進。
一是統籌建設基礎設施。通過實施IPv6教育專網、「三個課堂」、學生應用平板和創客實驗四項工程,做到了全市教師人均一臺電腦,「人人通」教學實驗學校38所、實驗班112個,共創建了50個創客實驗室,實現了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網絡互聯互通和城鄉異地同步課堂教學。
二是打造新一代「空間人人通」教育雲平臺。採用先進的雲平臺系統架構,構建靈活可重組的群組設計模式,實現市、縣、校三級可自定義重組的教育雲空間,以豐富的數字資源和便捷的教育教學信息管理,實現全市所有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高效獲得所需的教育資源和應用服務。
三是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我們按照「市級抓骨幹,縣級保全員,學校重應用」的定位,市級財政每年劃撥100萬元,縣、校每年拿出教師培訓經費的40%用於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並將此項培訓與教師評模、晉級、晉職相掛鈎。近三年,全市共對1163名中小學校長和2.6萬名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領導力和應用能力提升培訓,反響良好。
第二,優化供給,創新服務,以優質資源保障空間應用效能。
我們通過運城市智慧教育雲平臺,開放匯聚適合區域及學校教育發展需求的優質資源,保障空間應用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一是創新資源服務模式。我們充分發揮空間作為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主渠道的作用,採用自建、共建、評選、購買、共享等辦法,動態建設市、縣、校三級物理分散、邏輯集中、優勢互補的教育資源有效供給體系,為師生免費獲取各級各類公益性資源。
二是優化資源供給質量。按照「市級優質引領、縣級系列全面、校級特色應用」的資源分級定責供給原則,第一階段突出系列化微課和名師網絡課堂資源建設,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基礎需求;第二階段突出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拓展性、研究性課程資源建設,滿足學生個性特長發展需求;第三階段突出主題式、項目式、探究式等跨學科學習、VR教學資源、機器人等創客教育資源開發,滿足學生創新能力發展需求。目前,全市開發了6000課時的優秀課堂教學實錄、100位名師專題資源、50個優秀校本資源和30個優秀教改項目資源,微課資源覆蓋了全市中小學所有學科,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深度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寶庫。
三是升級資源供給深度。組織開展信息化教與學創新活動,推動資源供給的體系化、課程化,服務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如人民路學校樹人課程、魏風小學七彩課程,運師附小系列剪紙項目式課程、市實驗中學心理諮詢課程、鹽湖區的德孝文化、關公文化、鹽文化等地方課程,均已自成體系。
第三,立足應用,變革模式,以空間融合重構教學與教研。
(一)以空間應用促進課堂教學深度變革。著力推進基於空間應用的教與學模式創新實驗。全市推廣了學案導學、問題探究、學練遞進、研討升華等一系列「先學後教」的課堂教學新範式,湧現出了「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三段九連環」、「課前4+1,課中兩核心,課後實踐和反思」等20多種教學新模式,促進課堂結構優化,加速現代課堂教學生態的區域發展。
(二)以空間融合促進教研模式創新。聚焦空間線上線下融合應用,探索基於空間應用的區域教研新路子。以學科為核心,建立市、縣、校三級教研社區,開展「教--研--訓」三級聯動網絡教研活動,提供學科教研質量;以名校為主導,建立校際教研聯盟,帶動薄弱學校教師專業發展;以名師為引領,建立網絡教研共同體,發揮名師示範引領作用。同時加強考核評價,實行教師研修學分制。截止目前,全市共建各類教研社區2847個,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8952次,參與教師達48642人次。
(三)以「三個課堂」探索區域教育優質均衡新途徑。以空間應用為載體,推進「三個課堂」的建設與應用,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專遞課堂」應用上,與名校網絡課堂同步,發揮集團校、聯盟校和教學共同體優勢,借力班級空間,開展「一校帶多校」的「雙四」學習模式探索,即「教材、課程、時間、教研」四個統一和教師「共備、共學、共研、共享」的四共策略。「名師課堂」應用上,優選全市名師資源,根據教學進度有計劃地推出各學段名師授課、說課視頻資源,縣、校組織本區域教師利用教研社區開展示範課觀摩和評課議課活動。「名師課堂」空間今年推送的234節優課,點擊量達兩萬多人次。「名校網絡課堂」應用上,市教育局統籌,組織名校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國家課程體系網絡課程資源開發建設任務。學生將通過個人空間,利用名校網絡課程資源開展在線自主學習活動。
第四,平臺匯聚,生態賦能,以空間應用加速學習方式變革。
學校、區域多層級聯動,通過開放空間的應用接入、數據融合等,提升智慧教育雲學習服務支持能力,賦能學習方式變革。
(一)加速開放式學習服務供給。開展異地同步課堂、網絡教研、優質課展演等,支持集團學校、城鄉捆綁學校、託管幫扶學校協同發展;開通名師在線直播課堂,支持學生節假日網絡學習。疫情防控期間,依託運城市智慧教育雲平臺,開展在線直播教學、網絡點播學習、集中輔導答疑等,發揮區域優秀教師網絡學習空間和名校網絡空間的優勢,開展了近100場次「雲端送教」和20多個項目式學習,為全市56萬中小學師生居家學習提供了強力支撐。今年,鹽湖區和魏風小學、垣曲初中分別榮獲全國網絡學習空間優秀區域和優秀學校。
(二)賦能多樣化學習方式變革。建立自助研學、同伴互學、問題導學、微課助學、以評促學、精準幫學的智慧教學模式;整合現行課程,實施跨學科教學;大力推行混合式學習方式,實現學生校內與校外、虛擬與現實等學習場景自由切換;充分發揮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臨猗縣貴戚坊小學基於大數據分析,為每個學生提供菜單化的學習支持,創設「學習任務可自選、學習資源可自主、動態學習可自如、結果評價可自動、課後拓展可自由」的自主學習場,成為全市學習方式變革樣板校。另外,作業盒子、「英語聽說100」、「速算總動員」、班級圈、「家校通」等軟體走進了學校,深度融入學生常態化學習進程,推進了面向網際網路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三)內生驅動育人模式創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梁,探索基於空間應用的家校共育新途徑。開通《家校共育》空間,給家長推送課程、資訊和諮詢服務;健全學校、家庭、社區長效協作機制,鼓勵家長積極建立家長雲空間,舉辦家長網絡學校,拓寬家庭教育渠道,形成家校育人合力,促進教育綜合治理。
第五,建立機制,創新體系,以智慧教育促進空間應用可持續發展。
我們以空間為載體和紐帶,將智慧治理、智慧教學、智慧服務、智慧校園等進行集中管理和應用,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教育體系,推動網絡學習空間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建立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新機制,成立各級協同發展中心,制定督導評估制度,推進網絡學習空間高效發展。二是創新服務,持續推進「政府購買服務,企業建設運維,學校持續使用」的運行機制,實行學校教學人員與企業技術人員「1+1」捆綁機制,建立並完善網絡學習空間激勵機制,為空間建設與應用營造良好的管理與服務氛圍。三是建立「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應用與管理體系,形成名校出名師,名師上專遞、專遞育名師的共享智力資源態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城鄉一體化辦學模式改革,促進城鄉教育教學優質均衡發展。
各位領導,我們在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與上級領導的要求和社會各方的期望還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以教育改革發展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抓手,堅持創新機制、夯實基礎、深化應用、多方參與、協同發展,構築運城教育發展新生態。
會上,運城市教育局局長李明、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學副校長顏巧蘭、貴州省黔西南州教育局教育裝備科負責人黃繼良、古交市教育局和太谷二中負責人在會上分別圍繞信息技術融合創新進行了經驗交流。
12月12日培訓會由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段瑞斌主持。會議邀請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士張虹為參會人員作「網絡學習空間與學校教育教學變革」專題報告。
就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提升工作,省教育技術與評估檢測中心主任趙晉華強調,各市縣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要以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質量發展教育發展體系,到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為目標,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為構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發揮教育信息化的專業支撐和引領作用;要聚焦重點,強化落實,要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作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旋律,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教育素質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共享教育資源;要鼓勵創新,勇趟新路,創新永遠在基層,要從模式創新上下功夫、政策制度上下功夫、保障機制上下功夫,夯出一條適合山西教育信息化發展歷史的路徑,為達成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貢獻教育信息化的應有之力。
省教育廳基教處處長張愛萍在會議總結中指出,此次會議現場觀摩有熱度,經驗分享有廣度,專家授課有高度,空間應用有深度,頂層設計有力度。
就教育信息化的提升工作,張愛萍要求,各市縣要堅定不移貫徹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理念,堅持基礎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有品質、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大力推進「教育+網際網路」建設,加強學校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構建優質均衡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要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線上線下相結合,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新型教育學的模式,推動信息技術和學生個性化教學、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深入的應用;要切實加強信息化建設應用的規範管理,要處理好信息化建設應用與教學改革的關係,要特別注重信息化手段對學生視力的不良影響;要構建信息化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統籌規劃,整體設計,圍繞深度融合創新應用,探索新模式、新機制。
12月12日培訓會由省教育廳基教處副處長段瑞斌主持
會前,與會人員分別到我市鹽湖區魏風小學、涑水聯合雙語學校和運城市智慧教育雲中心進行觀摩。
魏風小學
在教育信息化 2.0 時代的引領下,魏風小學構建了基於運城市智慧教育雲平臺的「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公共服務體系,並圍繞「如何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這一主題,實施"三段九聯環"課堂教學模式,目前已實現了「知識學習在課前,能力提升在課中,深化應用在課後」的教與學方式轉變。
該校藉助智慧教育雲平臺網絡教研、電子協備等功能,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化教師教研模式、教學方式變革,通過「一研二說三講四思」模式,形成了一月一節精品課,有效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涑水聯合雙語學校
2019年運城市入選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創建區域,涑水學校成為鹽湖區智慧教育引領校之一,打造基於網絡學習空間的育人新模式。該校著力打造智慧校園,引進信息化平板教學,創新「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採用學生自主化的管理模式,真正實現跨學科的設計和融合,引領鹽湖智慧教育新發展。
該校採用委託開發、購買服務等形式進行空間建設,構建了「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的公共服務體系。整體規劃、整校推進,使空間成為該校師生教育信息化應用的主要入口,形成了空間數據的有效匯聚和共享。
運城市智慧教育雲中心
運城市智慧教育雲中心是運城教育雲資源管理運營機構。由雲伺服器、作業系統、應用軟體、資源工具構成了運城智慧教育雲平臺的核心支撐,以華為信創國產伺服器和阿里飛天作業系統聯合打造的運城教育專有雲,與「阿里雲」、「華為雲」等公有雲組成了運城市智慧教育信創混合雲。目前雲中心累計投資1.85億元,共部署核心伺服器242臺(套)、機櫃58組,引進區塊鏈及智能雲管、網管系統5套(適應不斷擴展需求),中心總算力達372C,存儲空間規模2PB,城域網出口帶寬10Gb,中心資源可支持千萬級用戶同時在線教育服務的能力,是目前國家中西部地區教育行業算力規模、存儲規模雙第一的區域信創教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