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楚燕 通訊員 陳鷺)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廈門市仙嶽醫院、廈門市精神衛生中心在火車站附近人流密集地開展系列公益活動,醫護人員為市民提供免費精神心理諮詢、睡眠諮詢、測量血壓等服務,現場還有精神康復者手工作品義賣和問卷調查,吸引不少市民參與。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廈門市仙嶽醫院院長、知名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王文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通過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初步判斷孩子的精神心理狀況;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可以通過「三失」來做初步的判斷,爭取早發現早幹預。
家庭和諧能降低孩子患病風險
作為資深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王文強一直在強調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社會群體心理健康角度來分析,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不樂觀。孩子成長道路上,家長的正確引導十分重要。」
王文強說,很多心理問題與兒時的心理創傷有關,和諧的家庭關係能有效減少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些事情大人只是說說而已,對孩子而言卻是晴天霹靂。比如,父母經常吵架,一方嚷嚷要離婚,另一方說「離就離」,孩子聽了會陷入強烈的不安全感中,擔心自己變成沒人要的孤兒,或是懷疑自己不討大人喜歡導致父母離婚。有些父母本身兒時就經歷過比較「殘酷」的家庭環境,將冷漠、嚴苛、打罵等性格和行為模式帶入現在的家庭環境,導致孩子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安全感無法建立,更容易患上以抑鬱症為代表的精神障礙疾病。
王文強提醒家長,孩子情緒識別、管理和情緒疏導能力都不足,成長道路上的一些關鍵節點,需要家人正確引導。和諧的家庭關係,能有效降低兒童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的風險。
自傷行為要早幹預
王文強診治過大量兒童青少年患者,最常見的包括抑鬱、多動、學習障礙等。
兒童抑鬱症與成人抑鬱症表現不大一樣。成人患病後常表現為垂頭喪氣、沒有動力、沒有活力;兒童患者常見的表現是不肯讀書、不願交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易激動,容易憤怒,因為內心的想法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他們可能會變得有攻擊性,尤其是攻擊親近的人。所以,如果孩子突然變得愛打罵人,要考慮孩子抑鬱症的可能。
還有一種常見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即非自殺性自傷。前不久,一位17歲的女高中生來仙嶽醫院診治,挽起袖子,胳膊上密密麻麻都是刀傷。她告訴王文強,覺得活著很無聊,在胳膊上割幾刀,見到血,能讓自己腦子更清醒,更有存在感。王文強解釋說,這種自傷自殘行為,不以結束生命為目的。但是,如果不及早幹預,相當一部分人會發展成為抑鬱症,進而出現自殺行為。
「三部曲」快速識別精神心理疾病
如何儘早發現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問題並及時幹預呢?王文強為廣大家長支招,「橫向比較,看同齡的孩子在做什麼,自己的孩子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樣,能否找到合理的解釋,否則就要考慮是否出狀況了;縱向比較,也就是和孩子以前的情況比,原來學習成績好的乖孩子現在變得說話不著邊際、罵人、有攻擊性等異樣行為,如果找不到原因和解決方法,就要考慮是否心理出了問題。」
此外,王文強還總結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三部曲」,不僅適用於兒童,也適用於成人:
一是失神。做事、聊天時常常發呆、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常被他人誤會為「沒禮貌」,容易損害人際關係。
二是失眠。明明困得不行,卻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持續時間長。
三是失欲。無欲無求,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不想吃飯,不想做事,甚至不想活了。
王文強指出,「三部曲」可能是漸進的過程,也可能同時出現。一旦發現苗頭,需要儘快到專業精神專科醫院幹預治療。
【同步新聞】
首創「門診+熱線」模式
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與心理諮詢室獲評「人文愛心科室」
日前,中國醫師協會舉辦第四屆中國醫學人文大會,廈門市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與心理諮詢室榮獲「人文愛心科室」稱號。
仙嶽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與心理諮詢室在國內首創「門診+熱線」創新管理模式,提供線下服務(門診面對面心理諮詢服務)和免費線上服務(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服務),切實做到全方位立體式「防治結合」。
陳冰冰是仙嶽醫院的一名諮詢師。一天,她接到一位求助者電話,訴說受疫情影響,投資教育培訓機構債臺高築,感到絕望。陳冰冰一邊傾聽,一邊耐心引導他正確對待創業失敗。經過溝通,求助者終於暫別消極情緒,願意積極面對和解決困難。
疫情防控期間,醫院心理危機幹預熱線接到的高危來電同比增加78.5%。為做好這項公益活動,仙嶽醫院及時增派人手,確保全天24小時在線,通過專業幹預為大量來電者紓解心結。
奔赴援鄂一線 幫患者重建信心
仙嶽醫院鄭一雄醫生獲「白求恩式好醫生」稱號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廈門派出援鄂醫療隊奔赴武漢戰疫一線,與疫區群眾並肩作戰。仙嶽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鄭一雄便是「最美逆行者」中的一位。2月20日至3月31日,他作為廈門援鄂醫療隊隨隊心理醫生,白衣執甲,深入病區,為廈門援鄂醫護人員及武漢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危機幹預。近日,鄭一雄醫生獲「白求恩式好醫生」稱號。
在武漢,不少醫務人員和患者受心理問題困擾。一名患者,新冠肺炎症狀並不嚴重,卻總覺得呼吸困難、喘不過氣,連續幾天睡不著覺,吃飯也沒胃口,甚至一度出現割腕行為。鄭一雄分析,這是極度的恐懼和壓抑導致的,是心理問題在軀體上的表現。他充分運用專業所學,心理疏導結合藥物治療,幫患者改善症狀,重建信心。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