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做到讓每一個人都喜歡。
小劉參加了一個有幾千人規模的網際網路團體,他每天儘可能的和每一個上線說話的成員問好,就算是普通的聊天,也要用很多很有禮貌的詞彙,逢人就叫老師。如果有了私聊,若對方是男性就必稱帥哥,是女性必叫美女,每句話後面都要加上一個笑臉表情。
別人自然是對其投桃報李,其中也不乏一些溢美之辭。小劉自然是身心愉悅,覺得自己是個很討人喜歡的人。時間一長,他覺得自己可以嘗試一下做做管理工作了。
毛遂自薦之後,團體的管理團隊給他任命了一個組織日常直播活動的職務。任職沒幾天,小劉發現高估了自己的號召力,他每次號召大家做事,都應者寥寥。尤其是在布置一些具體工作的時候,根本就沒人買他的帳。
有一次,小劉被一個人在群裡當眾批評,言辭非常的不客氣。委屈的小劉當然也進行了適度的回擊,本以為會有一些人站出來為他說句公道話,可他卻悲哀的發現,不但沒人幫他,反倒有人站到了對立面一方。
小劉心裡很不舒服,他不理解,這個人平時說話冷冰冰的,甚至還有點傲慢,可是為什麼號召力就比自己強大的多?難道那些對他表示友好的人都是在逢場作戲?
小劉失眠了,開始回憶他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同類遭遇,越想越覺得自己可悲。久而久之,類似的失眠就成為了常態,他在持續性的自我否定中越來越難過。
其實類似的事情並不鮮見,有的人總是用笑臉和客氣話面對每一個他能接觸到的人,在某一個時段,這可能會讓他覺得自己的人緣挺好,有一種誰都喜歡自己的感覺,其實這種所謂的人緣是有水分的。因為我們此時感受到的善意,大多是一種客套式的回禮而已。真碰到了什麼事,你就會發現,這類有水分的人緣立馬「原形畢露」。兌了水的人緣並不足以改變什麼,他不會讓你獲得解決問題的「助力」,甚至會適得其反。
心理醫生的解釋是:
「微笑型抑鬱是少部分有抑鬱傾向的人的症狀,這就如同在抑鬱的心境表面,蒙上了一層微笑的面紗,問題的根源是他們無法正當的處理外界的壓力,他們
的共同點是不願意傾訴,不願意放棄尊嚴,從而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這部分人儘管內心深處感到極度的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外在表面卻若無其事,
而常帶微笑,這種微笑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是出於應對社會交往,應付工作,應付家人,礙於面子而違心的強做歡顏。」
我們生活在人口高度密集的時代,誰都不可能脫離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所以類似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幾個同事聚餐,很多人都不敢表達自己真實想法。而當有人提出一些建議的時候,儘管他們心裡並不願意接受,但卻習慣性地默認,甚至會面帶微笑,違心的表示認同。
其實讓他們想不到的是,也許你的建議正好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想法。你擔心自己的意見會遭到別人的反對,可因為你沒有表態,不僅等於你放棄了選擇的權力,也可能讓大家陷入一個不明智的選擇。所以,一個成熟的社交方式就是要勇於提出自己的意見,鮮明的表達出自己的態度。
一個缺乏態度、人云亦云的人,對於其所在群體而言,其個人價值是有限的。對於群體中的其他人來講,你的存在就是可有可無的了。這樣的人,是很難成為「成功者」的。
有人給「成功人士「下了一個定義,說只要你在財富、權力、名氣等方面有了超出常人的成就,你就是成功者。但想獲得成功,是需要付出外在的勤奮和常人無法企及的深思熟慮,正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但有了這些也是不夠的!在很多緊要關頭,你鮮明的個人態度就決定了你的決策的含金量。
那麼,「成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我們認真的思考一下,他是否能給我們帶來個人和親友的健康、朋友的友誼、和諧穩定的家庭?
這個答案,其實是不確定的。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名利的追逐,反倒會讓我們失去這些寶貴的東西。我們會發現,通過「這類成功」,距離我們最近的東西仿佛就是衣食具足的生活,僅此而已。
可是,不同層面的成功又的的確確能為我們帶來解決人生問題的能力,伴隨而來的,還有一些讓人身心愉悅的精神體驗。
但總有一天,成功給你帶來的喜悅慢慢消退,沮喪之情必然降臨。比如官場中常見的「人走茶涼」,這類事情也存在於普通人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身上的那層"物質外衣"總是在左右著我們的社交狀態。只有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的追求才會變得清晰,心態也就豁然了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這是很多人面對虛無縹緲的命運時所產生的感慨。我們不去剖析這個玄學問題,只要清楚一個概念即可:「渴望成功」其實是人類的一個很普遍的心理需求。直白點講,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的做著點什麼,想藉此完成人生的階層升級。想成功,單槍匹馬的打拼自然是不夠,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多結識幾個朋友,這樣就能獲得更多的「助力」。
在很多媒體訪談類節目中,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名滿天下「成功人士」發出這樣的感嘆:「"忙活了大半輩子,總以為自己朋友遍天下,可到頭來卻發現真正的朋友只有那麼幾個」。
他們況且如此,我們這些普通人就不可能例外了。古人說,人生在世,能獲三五知己,足矣!
我們要想獲得別人對我們真心實意的認同和欣賞,不用處處陪著笑臉、別人一表態你就舉手。
我們無須藉助這些外物。
佛家有「不向外求」的經義,儒家也有「吾性自足,不假外物,反求諸己「的思維(王陽明)。《孟子·離婁上》中記載有「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道理。如果你的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不修持自身,提升自己,你認識再多的人也不會改變你的生活面貌。不要在那些毫無意義的「點頭之交」上花費太多的時間。所以有人說"真正聰明的人,從不因無意義的社交而消耗自己的人生「」。只有不斷地去學習和實踐,你的力量才會越來越大。
在社交層面上看,「謙虛低調」和「態度鮮明」二者之間並不矛盾,完全可以共存。既然四處送笑臉並不一定讓你獲得好人緣,那凡事較真、態度鮮明也必然不會讓你眾叛親離。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身邊就存在著很多這樣的「"有態度的人」。
人家雖然不是富人官宦,卻是原則鮮明,底線清楚。碰到大事小情,當然是肉眼可見的「得道多助」。說到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難,無非就是將心比心、以誠相待、投桃報李。反之,如果我們只是表面客套、言而無信、光說不練,那任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也是全無用處。
所以,在生活中與人交往,不要讓自己總是處處退讓。你做出的犧牲和讓步,別人並不一定會領情。這樣的反面社交案例還少嗎?
適度的表達自己鮮明的態度,你就不會被別人習慣性的輕視,你的個人價值就凸顯出來了。久而久之,你會因此在圈子裡樹立一個相對立體的形象,到這時候,你的號召力還會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