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大學一個學長聊天,聽說他在學Office基礎操作,我很吃驚。我這個學長一直是個很喜歡學習各種技能的人,他網盤裡存著一大堆Office、PS、Python等等的視頻課,以前就經常聽他說在看。
於是我問他怎麼又在學Office基礎,他發了個笑哭的表情,告訴我,以前學過的又忘了,現在又重新開始系統學習基礎操作了。
很多喜歡拓展自己技能樹的人,會從頭到尾系統地看很多門視頻課,也跟著做了些小練習,看完感覺自己會了,過一段時間就會懷疑:自己真的學過這門課嗎?為什麼還是不會操作?是記憶力太差了嗎?
其實,不是你的記憶力差,而是你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一門技能的方法。方軍老師的《穿透式學習》這本書中就點出了「假裝學習」的真相,揭示了學習的模型,教你如何真正學會一門技能。
對於喜歡系統學習、效果卻差強人意的學習者,戳破「假裝學習」的表象,學會在學習之旅的圓環中「畫小圈」,才不會事倍功半。
一、用「學習之旅」判斷假裝學習
學了很多技能,系統地看完視頻課或書籍,就以為點亮了技能樹上的又一片葉子,結果真到用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下手。這是「假裝學習」。如何判斷你是不是假裝學習呢?
《穿透式學習》的作者參照戲劇文學作品常用到的「英雄之旅」,提出了一個「學習之旅」圓環。
1. 學習之旅「英雄之旅」是神話學家坎貝爾根據對東西方神話的研究,提取出的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影響了諸多世界經典作品,如《教父》、《哈利·波特》等等。後來被好萊塢編劇改編成為「作家之旅」,像世中一樣分為12個階段,組成一個圓環。
而本書作者提出的「學習之旅」圓環則將一次循環分為9個階段,分別為:①正常的實幹世界,②學習的召喚,③跨越障礙,開始學習,④新領域快速入門,⑤學習與練習,⑥形成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知識體系,⑦把知識變成能力,⑧學以致用。
從整體上可以看出,「學習之旅」最重要的一點是從實幹的世界出發,最終必然要回到實幹的世界,正如英雄經歷磨難後一定要帶著榮譽歸來。
時鐘的上半部分代表著實幹世界,下半部分代表知識的世界。我們從時鐘的12點出發,在3點時進入知識的世界,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在9點時將知識應用到實踐,回到實幹的世界。
不同於故事中的英雄只完成一次旅程,我們的學習往往經過無數次圓環。每次遇到學習的召喚時,都要進行一次旅程。
2. 假裝學習對照「學習之旅」圓環,很容易發現「假裝學習」的問題。
學過很多種技能,每次都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看著視頻課學完,完成任務式地做了一些小練習,卻從沒有去好好落地實現一個項目,這種學習只進行到時鐘的3到6點鐘,不會形成一個能對應於實踐的知識體系,更沒有學以致用,回到實幹的世界。
而且,愛「學習」型的人,往往貪多,會「系統」地按照這樣的方式學完很多門課程,甚至沉浸在3到6點鐘紛繁複雜的知識裡不繼續往下走,因為本來就沒有形成體系,本來就沒有學牢,所以更加記不住,於是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並為浪費時間而愧疚。
二、畫小圈
1. 對於愛「系統學習」型人,提出「畫小圈」方法
我們的學習是多次進行「學習之旅」的,喜歡系統學習一門知識且沉迷知識不加實踐的人,往往將一整門課程作為半次「學習之旅」,這樣的方式使得時鐘的後半部分根本走不下去。
作者認為,我們作為成年學習者而不是學校的學生,處在知識世界和實幹世界之間,應該帶動知識世界和實幹世界的互動。以實幹世界為立足點,快速進入知識世界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立刻返回實幹世界,在實幹世界與知識世界之間快速穿進穿出。
因此,將一次「學習之旅」的圓環縮小,將知識分解,多次「畫小圈」。
比如一門課分解為多個章節,每一章節包含一部分實用技能,那麼就將每個章節都作為一次「學習之旅」,也可以不斷細分,將更小的知識點作為一次旅程。
2. 「畫小圈」的好處
對於一個英雄故事,其高潮往往出現在英雄的歸路,他會被人追殺,復仇者會阻止他帶著榮譽回去。同樣,我們的愛「學習」者,也會最抗拒回到實幹的世界,這是「學習之旅」最艱難的部分,假裝學習的人在這裡流連忘返。
在我看來,就學習而言,我們最大的困難很少是如何開始旅程,而多是如何返回。
喜歡系統學習的人,一方面喜歡3到6點鐘的知識沉浸感,另一方面,知識越是系統,操作就越多越複雜,最後投入實踐的難度就越大。
而以「畫小圈」的視角看,每次回到實幹世界所攜帶的知識變少,學以致用的難度變低,看到實踐成果的時間變短,這些都有利於我們完成系統的技能培養。
畫小圈,其實就是將知識世界與實幹世界的對撞面積變小,對撞次數變多。
三、知識與實幹的對撞
對於系統學習的人,將知識變成碎片,一點一點地掌握,一定是不夠激發學習熱情的,學起來不夠爽。所以「畫小圈」並不是一味地把「學習之旅」的圈縮小,而是可小可大,由小及大。
在小圈中,用知識與實幹對撞,可以幫學習者度過回到實幹世界的阻礙。
如果說假裝學習之問是幫我們識別自己的學習狀態,那知識與實幹對撞就是用來幫我們更好地度過「學習之旅」圓環底部最難的學習階段。
1. 以「點」對撞在實幹世界遇到一個明確的問題,帶著問題到知識的世界定點尋找答案,找到後立馬返回,解決問題。這就是以「點」對撞。
這種方式需要有明確問題並提問的能力。這樣的提問帖網上有很多,比如在網站StackOverflow上,程式設計師對自己遇到的bug通常會先貼出錯誤代碼和描述,然後講述自己的猜測和依據猜測進行的嘗試,最後提出問題以求解決方案。
大多數的提問遵循這樣的模板:①準確描述自己的問題,②給出自己對問題的分析,③列出自己已經嘗試過的方法,④提問。
一個明確清晰的提問,能夠助你得到準確的答案。
2. 以「線」對撞喜歡系統學習的人當然不會滿足於只以「點」對撞,對他們來說,更加如魚得水的方式是以「線」對撞。
比如,寫了一段程序,看起來非常雜亂冗餘,想尋找更好的替代方式,但是這個程序是你獨有的,對它的邏輯和功能最熟悉的人是你自己。
這個時候,以「線」碰撞就是去查找與自己寫的功能相關的程序樣例和文檔資料。從相關文檔中尋找更簡潔的方式,或者從別人的程序中提取簡潔的寫法,用到自己的程序中。
3. 以「面」對撞以「面」對撞是「 系統學習」型人最喜歡的方式。
那些工作多年然後返回校園進行學習的人,通常會比應屆學生更加融會貫通地領會課程知識。這正是以「面」對撞的表現。
以「面」對撞要求學習者擁有多次以「點」對撞和以「面」對撞,並且在這些對撞中已經獲得了很多知識和經驗,只是如果作為一個體系,這些經驗還顯得欠缺。在以「面」對撞的過程中,學習者用自身的經驗和課程的體系結構進行對撞,補充自己不了解的知識,將過往經驗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和提高。
總結:
喜歡系統學習多門技能的學習者們,不用再愧疚於浪費時間也學不會了,將畫「學習之旅」小圈的思路應用起來,以多種接觸面積進行知識和實幹的對撞,再加上你們一貫的學習熱情,獲得一棵真正枝繁葉茂的技能樹指日可待。
《怪你過分美麗》:能回報的,就別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