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出舒適圈的人,過得都不會太差,那英語好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賺?

2021-01-19 騰訊網

如果說很多人都有的遺憾,英語沒學好應該算一個吧。

我們從小學一年級,甚至學前班就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大學畢業。

學了十多年,可看美劇英劇還是得靠字幕,出國遊很多時候只敢跟團走,就連老外問一句「How are you」,也才知道回一句「I'm fine,thank you」。

有一種說法:「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除了猶太人就是中國人了」。可為什麼最聰明的我們,卻連英語這個號稱世界上最簡單的語言,都學不好呢?

原因很簡單,教我們的老師是中國人,出卷考我們的還是中國人,教材也是我們自己出的,並且大部分都是應試教育,不是用來「交流溝通」的教學!!!

既然都是國人出品,那最後我們頂多也就是把「中國式」英語學好了。

想要學好英語,咱們可能沒條件請外教,但至少教材要是英國人自己編的。

《新概念英語》就是一套非常好,而且是由英國人路易·亞歷山大編寫的英語學習教材。全球很多非英語母語的國家設立的國際學校,都在用它學英語(ESL教材,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語為第二語言/外語)。

他靠背《新概念》考進北大

把美國大學教授都逼得快哭了

關於新概念英語,在新東方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

北京新東方學校曾經有個學員,從高一就開始背《新概念英語》,到高三把 1~3 冊都背完了。高考他憑藉英語高分考進了北大。

進了理想的大學後,他本來不想背了。但有一次,他背新概念給同學聽的時候,其他人都超級羨慕他。為了這種虛榮心,他開始背第四冊,幾乎滾瓜爛熟。

他熟到什麼地步呢,有人把其中任何一句說出來,他都能把上一句和下一句連接下去。

後來他考進了美國名校。在美國他用英語給新東方教師寫信,老師都不敢回,因為他的英文太好了。

最後老師只能用中文給他回信,讓他多多溫習中文,不要忘記祖國的語言。

他到美國寫的第一篇文章,教授懷疑他是剽竊的。因為教授教了 20 多年的書,從來沒有教出這麼漂亮的文章來。

他說「我沒有辦法證明我能寫出這麼優秀的文章,但我告訴你,我能把《新概念英語》背得非常熟練,你想不想聽?」

結果,沒等他背完兩篇,教授都快哭了。因為這個教授一想自己教了 20 多年的書,一篇文章也沒有背過,而中國學生卻能把新概念背完,很汗顏!

幾乎所有英語學得好的人,都在推薦《新概念英語》,包括海外很多英語非母語的國家所設立的國際學校。

業內甚至流傳一句話,想要學好英語,可以嘗試背新概念學習。

經典的英語教材

每學一冊,代表英語又提高一步

《新概念英語》以系統性和科學性著稱。一共有四冊,每一冊書都是根據我們學習進度設計的。

第一冊是學習英語的敲門磚(First Things First)。主要練基本語音、語調(包括所有的音標、連讀、同化)及英語中的基本語法、詞法、句法及句型結構知識。

第一冊是練好英語基本功的關鍵,適合於英語零基礎或基礎差的學生。涵蓋了學生零基礎所需的詞彙量2000+,可以參加小升初、中考等考試。

第二冊是構建英語的基石(Practice and Progress)。在掌握第一冊語法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熟練掌握高級語法和表達。

第二冊適合有簡單英語基礎的學生,進階拓展包含初/中級詞彙量達到3000+,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擺脫和外國人溝通不順暢的困擾,可以參加高考。

第三冊是英語拓展和提升(Developing Skills)。在掌握第一冊第二冊的基礎上,多維度強化訓練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四大能力,掌握之後不管是考試還是和外國人交流,都會更輕鬆自信。

第三冊適合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包含實用詞彙量可達4500+,重點培養英語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四六級、中級口譯小幫手,可參加雅思託福等考試,學習更有積極性。

如果你是為了應付小升初和中考,或非常希望正常和外國人溝通,生活中基本交流使用而已,那麼可以學習第一冊。

如果你想進一步深造自己的英語水平,或者期望看美劇不用字幕,就得把新概念第二冊學完、學透。

當然,如果你想參加託福雅思,準備英語專業八級、中級口譯考試,那就可以繼續學習新概念第三、第四冊加以深造。

新概念不僅科學系統,而且給了我們學習的目標,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這是其他英語教材不具備的。

有好的教材,還需要好老師

這次識庫聯合海學英語推出的新概念 1+2+3 冊課程,一共 300 節課,228 個視頻,其中第一冊一個視頻上 2 節課。

1~2冊涵蓋各類基礎的英語考試知識點,培養你和外國人的基本交流,第3冊注重培養你更高級別的英語水準和提供流暢溝通交流的技巧。

相關焦點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01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雷軍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連帶貨主播微婭也在一次的演講中,自嘲她自己就是雷軍口中的那隻豬。現在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隨著電商、自媒體和短視頻的出現,給普通人帶來不少創業的機會。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願意去尋找並堅持,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如果你想走出舒適圈,你先要找到自己的舒適圈。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裡,覺得自己非常努力地去奮鬥,可是卻沒有得到應該得到的回報。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走出舒適圈,未來更精彩
    如果我們活得隨意,就只能過得平庸一些;若想過得精彩一點,就時刻不能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有什麼樣的本事,就過什麼樣的生活。當我們的能力還配不上舒適的生活時,提前享受安逸就是透支了未來生活裡的福利,它只會讓我們接下來的路走得越來越艱難。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小張的走出舒適圈之路,和大多數人一樣,往往都是抱著新鮮、獵奇的心態,最後反而要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不僅僅是小張,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凡是那些走出舒適圈的人,儘管在後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前期所付出的艱辛,也往往是巨大的。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日語好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賺?
    這個問題要是放到5年前,答案無非是英語。在今天,你會發現大家仍然在學英語,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日語感興趣,說到理由,有因為追動漫、追星、日語發音好聽、喜歡和服、櫻花、壽司,各種日本文化......日企福利待遇好,一般來說有等級證書還會有額外的補貼,或者給你漲薪升職的機會。日語在國內的應用很廣泛日語在國內的應用很廣泛,除了我們熟知的培訓行業需要日語老師,翻譯需要日語人才之外,現在隨著二次元廣泛被大家認可和喜愛,二次元遊戲也在國內大熱起來,例如人們熟悉的《陰陽師》。
  • 你考慮過走出舒適圈嗎?
    曾經學到一半的國畫課程停了,因為業餘時間想多陪孩子,每天也都在看書,但很少輸出自己的感想,因為想多陪孩子,還有很多事情,想做但卻怯步不前,理由是我白天要上班、下班要陪孩子哪有時間、早起晚睡太累了,其實反思這種種只不過都是在給自己的懶惰找藉口而已。感覺自己像是泡在溫水裡的那隻悠然自得的青蛙,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打著轉。
  • 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所以才會出現大批的年輕人,畢業後為了前途去了北上廣,以為努力奮鬥幾年就會有奇蹟出現,但現實可能已經30+還是碌碌無為,為了所謂的面子又不能回家,陷入尷尬的境地。這樣的上進真的好嗎?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 那些勸你走出舒適圈的人,在用友善的謊言,欺騙著無知的你
    舒適不是懶惰的藉口在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得到的答案是,不想讓舒適圈,廢掉自己。也有一群人,他們天天看微博,刷抖音,逛商場,追綜藝,我勸他們努力,得到的答案卻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何必去「荒廢」自己的大好時光?於是,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人會變得頹廢,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 《向優雅下訂單》: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活當中總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感覺一個人下班之後待在家裡面很舒服,不想被別人打擾,只想懶散地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感覺這樣的日子也挺好,更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
  • 你真的明白什麼是舒適圈嗎?
    #01 舒適圈到底是個什麼圈#說起最近,你是不是也在花時間盯著手機、忽略了桌上那幾本厚厚的英語書;你寫上了滿滿的日程安排,下一秒卻已點完外賣,吃完就奔向舒適的床;能夠一鼓作氣完成的事情卻拖拖拉拉,deadline前一秒仍舊不慌不忙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最近常聽到一個網絡流行詞——舒適圈。是指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太安逸而變得不想動腦筋。經典電影《肖申克救贖》裡有這麼一句臺詞:「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
  • 《向優雅下訂單》女性成長: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是一種危險的...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生活當中總是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感覺一個人下班之後待在家裡面很舒服,不想被別人打擾,只想懶散的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感覺這樣的日子也挺好,更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也不願意主動去尋求別人的幫助,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
  • 每個人都讓你「離開舒適圈」,這是毒雞湯嗎?
    Melody曾經擔任過谷歌、惠普以及Facebook等大型公司領導人的職業顧問,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圖片來源:Pexels.com有人說,真正成功的人生,是從你開始邁出舒適圈開始的。如果你聽到這樣的說法,並且打心裡覺得非常反感的話,請點讚。至少,我是非常反感這種說法的人。社交媒體有許多影響人物。
  • 那些所謂逃離舒適圈的人,不是敗在了路上,就是輸在了起點
    我們看到了羅子君走出舒適圈之後的成長和收穫,但是我們看不到她身後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朋友唐晶,還有一位眼光長遠,有勇有謀的職場精英賀涵。能敢於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適圈是一種好事情,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的時候,你所謂的跳出舒適圈,最後帶來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改變可能遠遠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甚至可能原地踏步或者倒退,讓自己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糟糕。盲目去相信挑戰自己就能改變,走出舒適圈就能改變生活,改變自己,最後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可是否有人追問,既然皆知走出舒適圈或有改變命運之奇效,為什麼更多的人卻不去做呢?換言之,暫且認為走出舒適圈能有雞湯中那樣巨大的收效,就算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可但凡是理性的人,總會選擇去做的。可現實為什麼是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呢?
  • 有一種男人,不管跟誰結婚,日子都不會過得太差
    文:十裡插圖:來源於網絡你相信有一種男人不管娶了誰,他的日子都不會過的太差嗎?關於這個問題,可能有人會表示贊成,而有人卻覺得反對,畢竟大家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在大部分人的心目當中夫妻都為一體,既然兩個人結了婚,就一定會相互影響,娶什麼樣的女人,結果大不相同。
  • 前衛風格讓人望而卻步,38歲仍勇敢走出舒適圈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就會開始懼怕走出舒適圈。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和風評,漸漸風格就越來越刻板無趣。雖然不敢嘗試新挑戰是常態,但範冰冰卻總是勇敢逆行。38歲的她一人成團挑戰七種前衛風格,完全無懼走出舒適圈。輕鬆玩轉各種風格,大膽前衛讓人望而卻步,因此直至今日也仍然能夠成為時尚領軍者。
  • 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過得不會太差
    走著走著,許多人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自己的人生,本就該自由率性地活著,不受任何束縛,不被除自己以外的人所左右。漸漸地,便過成了一種過於自我的狀態。這種自我,其實很多時候帶著些燃燒過去,透支未來的無知,過不了一段時間,身在其中的人,便容易進入一種自欺欺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