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陸續有好多家長問我:「孩子心思太敏感,太玻璃心怎麼辦?」這個話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不同情景下,就會不一樣。
比如,如果你或者家裡其他人總是習慣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那麼孩子就容易覺得,大人的愛是有條件的,就容易形成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但如果你自認自己給予孩子的愛的環境很好,但孩子仍然是這樣,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孩子是「玻璃心」。
「玻璃心」從字面理解就是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經不起困難,日常表現大概就是愛哭、敏感、內向,或者家長稍微嚴肅一點說話,孩子的眼淚立馬就下來了。
那孩子為什麼會「玻璃心」呢?
缺乏自信心
孩子沒有自信心,不能承受心理的打擊,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懂得如何接受和克服。長此以往,孩子的心靈就變得脆弱,甚至不堪一擊。
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和本體感失調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消極退縮,手腳笨拙,容易緊張孤僻不合群。
這樣的一類人做事沒方法,玻璃心,沒遇到挫折之前信心滿滿,遇到挫折之後迅速悲觀,放棄。
觸覺敏感
觸覺是神經傳導通路,如果孩子的觸覺傳導通路過多,那麼環境中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各種感覺信息都能進入大腦皮層裡去,衝破了前庭和腦幹的過濾功能,也就容易造成觸覺敏感。
這樣一來,孩子就更容易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人們情緒的轉變等等,會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首先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變成一個「高情商」,「大暖男」等等。
但殊不知,這種行為如果不加引導,會影響孩子的內心安全感,時刻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嚴重者將影響正常生活。
家長過度保護
孩子成長到1歲左右,就開始有自己動手的能力,家長不應該從小就什麼都搶著幫孩子做,這樣不利於孩子培養獨立能力。
過分照顧孩子,孩子對家長的照顧產生依賴心理,以後離開了父母就會不習慣,心理反差也會變得比較大。
此外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影響將來的人際交往。
我們該如何拯救「玻璃心」的孩子?
●引導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緒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超敏感的孩子就是情感過多很脆弱,於是就簡單粗暴地多打擊,多提供挫折。這是非常錯誤的。
超敏感的孩子需要情緒引導,尤其關鍵的是,幫助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生氣了,張口就是「我討厭你」,但他真的是討厭你嗎?並不是,而是孩子把某個行為變成了對某個人全部的否定。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多這樣回應,「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個行為」;「你討厭他搶你的玩具」。
要不斷地幫助孩子認識到,大部分情緒針對的都是這個當下的事件,而不是整個人。
當孩子開始逐漸清晰自己情緒後,我們就要有意識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情緒的主人」的概念。
比如當孩子大哭生氣時,不要生硬的制止,而是嘗試說,「你好傷心啊,我在這裡陪著你」。讓孩子知道自己掌控著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隨意發洩。
●進行觸覺脫敏訓練
家長可以在家自己簡單評估一下孩子是否存在觸覺敏感的問題,可以參考下面我之前的視頻進行測評。
如果孩子確實存在觸覺敏感問題,那就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比如觸覺刷、大龍球、冷熱水刺激、沙土遊戲等等,可以翻看之前我的文章進行參考。
●改善本體和前庭,增強孩子自信心
通過一些針對性的運動,既能改善孩子的本體覺和前庭功能,又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搖小船:
家長和孩子面對面伸直腿坐下,腳掌對腳掌,拉住雙手,然後輪流向後躺下,速度適中,根據孩子的反應進行調整。
趴地推球:
孩子趴在地上,距離牆面30公分左右,雙腳併攏,雙手抬起,向牆面推球,並接住彈回的球,循環動作。
此外,家長也可以陪孩子拍球、玩滑梯、跳繩、踢毽子、遊泳、打羽毛球等運動,都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運動企劃能力。
●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有顆易碎的「玻璃心「和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孩子成長中遇到的每一個難題,作為父母都要用心地去處理去解決。
多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不壓抑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這樣才能有助於孩子更好地成長。
用愛和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長,才能讓孩子勇敢克服自己的內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