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愛爾眼科:3000億市值如何煉成?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新財富雜誌

承包醫院科室,這一點上愛爾眼科的起步和莆田系並沒什麼不同。不一樣的地方是,愛爾眼科以高價值的設備投入為切入點,而莆田系則習慣了「老軍醫」、「一針靈」的套路。

來源:稜鏡(ID:lengjing_qqfinance)

作者:陳方 李超仁 | 編輯:楊布丁

出品:稜鏡·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2020年12月31日,也是202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愛爾眼科(300015.SZ)收盤價74.89元/股,再創歷史新高,總市值達3086.60億元。其中,盤中最高達75.50元。

就在此前一天下午,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微博上發布《再見2020》的文章,講述了自己在愛爾眼科手術後右眼視網膜脫落的經歷。

據艾芬稱,2020年5月艾芬發現自己視力下降,有白內障的現象。當時她所在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眼科還沒有恢復正常工作。經「一個公立三甲醫院退休的眼科主任」推薦,艾芬選擇去愛爾眼科換「晶體」。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王勇為艾芬換上高檔晶體後不到2個月,艾芬視力急劇下降,繼而在2020年10月發現右眼視網膜脫落。

愛爾眼科方面隨即在1月2日發布官方通告,稱成立「調查工作組」赴武漢調查。1月4日,愛爾眼科公布關於艾芬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報告稱,經核實,艾芬女士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市值超過3000億的愛爾眼科,到底是家什麼醫院?為何艾芬會選擇去愛爾眼科接受治療?我們試圖從這一家「巨無霸」型的專科醫院壯大過程中尋找答案。

01

湖南人的「莆田系」打法:承包科室起家

「愛爾眼科是不是莆田系」,這個問題曾引發一場口水官司。

2019年「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前一天,一份名單出現在了網絡上。這份名單是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春雨醫生」整理的,名字叫做《「莆田系」民營醫院名單大揭秘》,初衷是讓廣大患者「避坑」。

但因為春雨醫生方面的資料庫問題,一些非莆田系醫院被列入了這份名單之中。名單一出來,很快就炸了鍋。反響最激烈的醫院之一,便是愛爾眼科。

「將愛爾眼科醫院列入莆田系醫院名單是嚴重失實行為,愛爾眼科核心管理人並非莆田人!」當時愛爾眼科聲明是這麼說的。

資料顯示,愛爾眼科不是莆田人創辦的,但其發展歷程卻與「莆田系醫院」如出一轍。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公立醫院流行過一段時間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大約在1994年前後,靠在電線桿子上貼「老軍醫」小廣告完成原始積累的莆田系逐步轉型,搭上「醫院承包經營」的東風,大舉向公立醫院挺進,承包科室。

由於醫院內部也在搞承包,能留給莆田系的都是不賺錢的男科、皮膚科等「邊緣科室」,這也奠定了此後莆田系醫院的底色。

愛爾眼科的創始人陳邦和李力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做醫療生意的,與莆田系不同的是,他們選擇的是眼科。

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在2020年2月的個人公眾號上描述過陳邦和李力的過往:上世紀80年代初陳邦、李力參軍入伍,兩個湖南人在成都軍區服役,被分配到一個班,一位是班長,一位是副班長。愛爾眼科2009年10月底上市後,陳邦曾在當年11月份接受湖南當地媒體《三湘都市報》的採訪,解釋了外界關於他的「財富故事」。在採訪中,陳邦講到他曾和李力一起做過文化傳播和房地產等行業,在海南趕上了1994年房地產泡沫破滅。

在陳邦2017年接受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採訪中,他曾說過1995年為了挽救海南項目,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但又損失了千萬投資。30歲時一無所有來到上海,租住在弄堂裡。

這時候,他遇上了在上海六院「承包科室」的先例。

和皮膚科一樣,當時眼科在醫院的地位也較邊緣。雖然頂著「金眼科」的名頭,但由於眼科手術少、用藥少,遠不如心內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能「創收」。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2012時中國醫療市場規模為19986億元,而當時眼科只佔406.5億元。

但這裡總有例外。據2004年《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1996年,陳邦和李力注意到,有人承包上海第六醫院的眼科賺了大錢:自費買一臺白內障治療儀,放在六院眼科做白內障手術。

二人當下認為這一成功模式可以複製。回到湖南後,陳邦花3萬元人民幣,付了10%的首付款,從德國買回白內障超聲乳化治療儀,談妥了放在長沙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始「科室承包」的生涯。

光做白內障手術顯然是不夠的。陳邦和李力還看上了當時正流行的準分子雷射近視治療儀。用雷射切薄角膜、改變其屈光度治療近視,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就曾開展過。1992年,原國家衛生部專門召開論證會,討論準分子雷射治療儀的引進問題,最終決定1993年先在北京引進兩臺,驗證其臨床效果。

陳邦和李力迅速跟上,同步以「院中院」模式開展準分子雷射手術。2004年,李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說過,在2000年以前,「我們與國內多家醫院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和準分子雷射治療近視這二大項目的合作」。

承包醫院科室,這一點上愛爾眼科的起步和莆田系並沒什麼不同。不一樣的地方是,愛爾眼科以高價值的設備投入為切入點,而莆田系則習慣了「老軍醫」、「一針靈」的套路。

02

「院中院」業務曾被衛生部點名通報

2002年末,原國家衛生部開啟動清理「院中院」,和莆田系一樣,愛爾眼科的生意開始受到影響。

在愛爾眼科官方對外宣傳中,陳邦於2000年開始謀劃轉型,2001年籌建首家自己的眼科醫院,並陸續在長沙、武漢、瀋陽、成都等地開設分院,從此生意風生水起。

不過,愛爾眼科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也都在偷偷開展違規的「院中院」業務。

2007年3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上發文,通報了衛生部查處12家醫療機構涉嫌違法行為的情況。

通報稱,2005年11月衛生部接到群眾舉報,「長沙愛爾醫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內蒙古等11省、自治區的13家醫療機構承租科室,開設『院中院』非法行醫」。衛生部隨即組織力量,於2005年12月28日開展統一調查工作,查實10省份12家醫療機構存在將科室出租給愛爾公司的行為。

就在衛生部展開統一調查的半個月前,2005年12月11日,安徽宿州出了一起重大醫療損害事件。據衛生部當時通報,宿州市市立醫院違規與上海舜揚春科技貿易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還請了上海九院的眼科醫師徐慶去宿州「飛刀」做手術。當天一共做了10例手術,但因滅菌未達標,其中9名患者因感染,單側眼球不得不被摘除。

此事引起衛生部高度重視眼科手術「院中院」的問題,加上有「群眾舉報」在先,長沙愛爾醫療公司的違規行為也被徹查。

企查查數據顯示,被衛生部點名的「長沙愛爾醫療」成立於1997年2月25日,法定代表人李力,目前已被註銷。

值得玩味的是,2005年查處的違法事實,直到2007年才公布,而且衛生部在通報中明確提到:「在本案的處理中,有個別地方存在觀望、等待現象,甚至不敢辦案、不願辦案。個別地方延誤調查取證機會。」

當時有媒體到蘭州市第一醫院探訪,發現門診樓2樓租給愛爾醫療的科室早就被封,但玻璃門上「國內知名眼科專家主刀,準分子雷射、超聲乳化治療近視、散光、白內障」等字跡清晰可見。

03

「防盲辦」與「總院長」兩大獨創模式

愛爾眼科能夠迅速起步,除了其選中的「賽道」優勢之外,還有大量的營銷投入。

白內障和準分子雷射治療手術大部分依賴儀器設備,並不需要醫生有高年資的經驗,因此愛爾眼科有快速擴張的基礎。在打法上,愛爾眼科採取二三線城市連鎖擴張的模式,把在大城市司空見慣的眼科治療儀器帶到中小城市,加上營銷猛推,收穫了大批市場。

相比而言,和愛爾眼科幾乎同時起步的北京英智眼科、深圳陽光眼科等多年來深耕一地,規模始終難以擴大。

作者綜合愛爾眼科官方資料和多方歷史資料發現,2007年左右,各地愛爾眼科醫院的市場部改成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防盲辦」。防盲辦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不斷下到基層社區進行「篩查義診」,包括給老年人測視力、驗光、測眼壓等,說服需要進行治療的患者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或手術。

從2006年以來,愛爾眼科白內障的手術量、手術收入都遠遠不如準分子雷射手術。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屈光項目」收入佔比達到35.34%,白內障項目只佔17.62%。但不可否認,愛爾眼科長期打著「防盲治盲」的公益口號,的確為其積累大量市場美譽度,並將老年眼病群體牢牢地抓在手中。

更為重要的是,白內障、青光眼等治療是納入各地醫保的,愛爾眼科藉此很容易就打通了醫保支付。部分白內障患者還符合「國家復明工程」的免費治療條件,國家補貼一部分治療費用。

近兩年來,愛爾眼科陸續招募了多位業內專家,出任公司省級「總院長」,在眼科行業裡引發震動,也是其贏得患者和投資市場好感的原因之一。這其中包括中國醫科大學眼科醫院院長張勁松、北醫三院眼科副主任郝燕生、湖北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主委邢怡橋、浙大眼科研究所副所長李毓敏、哈醫大一院眼科醫院副院長滕巖等等。

另外從2013年開始,愛爾眼科還四處和高等學府合辦二級學院,先後與中南大學、安徽醫科大學、武漢大學等共建、合辦醫學院、眼科醫院等,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學術背景。

此次為艾芬動手術的「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正是2019年末武漢愛爾眼科醫院與武大合作共建的,這裡同時是武大的眼科臨床基地。

不斷與高等學府、知名專家強化聯繫,愛爾眼科以此一步步塑造起自己行業龍頭的地位,陳邦曾對《證券時報》透露,他最終的夢想是成立一個「眼科帝國」。

04

3000億市值如何煉成?

如今,陳邦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至少在資本市場層面,愛爾眼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牛股」——2010年上市初期至今,十年時間股價上漲近80倍,背後,是其快速擴張下業績的持續增長。

財報顯示,2010年至2019年,愛爾眼科年收入由8.7億元上升到99.9億元,淨利潤由1.2億元上升到13.8億元,每年均以30%的速度保持穩定增長。

根據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研報數據,截至 2020 年 10 月,包括收購基金持有的醫院,愛爾眼科在中國各地擁有 552 家醫院和診所。其中 71 家為區域城市中心醫院,平均每家註冊資本超過 1000 萬元,其餘為小型醫院或診所,平均每家註冊資本為 50-900 萬元。

研報顯示,以每家醫院的人口覆蓋率衡量,湖南、湖北、廣西、浙江、遼寧和吉林是愛爾眼科醫院覆蓋率最高的省份,其次是四川、重慶、江西、廣東、山東、陝西、山西和寧夏。在 2010-2019 年期間,愛爾眼科新增了393家醫院和診所。到2020 年,在愛爾工作的眼科醫生超過 6000 人,約佔全國眼科醫生的 25%。

2015年開始,愛爾眼科通過併購基金實現高速擴張,截至2020年10月底,其已參與7支收購基金的運作,管理總資產規模74億元。

併購基金的運作模式為,愛爾眼科先作為有限合伙人(LP)之一,在收購基金中佔15%左右份額,基金涉及醫院起先並不正式歸愛爾眼科所有,但使用愛爾的品牌,並在日常運營中接受愛爾的指導。基金新收購或建立的醫院,會根據盈虧平衡點,先在買斷基金中孵化3-5 年,然後,愛爾眼科再根據情況將其從基金中完全收購進上市公司。

自 2015 年以來,愛爾眼科已通過併購基金平臺建立了 300 多家醫院,這段時間是其擴張的高峰,也是其股價增長最為迅速的時期,由2015年初的5元/股上漲到了至今的75元/股。

財報顯示,愛爾收入增長主要來源於高端手術。例如ICL,指有晶體眼後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無需切除角膜組織,將 ICL 放置於眼後房、虹膜與晶狀體之間,可用於矯正大範圍的近視、遠視和散光,目前較常應用於高度近視患者。

屈光項目是愛爾眼科營收的主要來源,2016年營收和營業利潤分別為11.4億元和6.2億元,佔當年比重分別為28.6%和33.7%;而到2018年則分別為28.1億元和14.7億元,佔比35.2%和39.2%;到2019年,進一步增長為35.3億元和20.3億元,佔比進一步增長到35.4%和41.2%。

愛爾眼科2019年財報提到,報告期內屈光項目收入同比增長 25.56%,主要是一方面由於各醫院手術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全飛秒、ICL 等高端手術佔比進一步提高,形成量價齊升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加大對各地縣級醫院加快屈光科室的建設力度。

相關焦點

  • 3000億愛爾眼科的「軟肋」
    2012年,民營醫院眼科醫療服務市場份額為13.88%,2018年已提升至18.56%。眾所周知,國內醫療資源緊張,具體到眼科這一細分領域更是如此。民眾不斷增加的眼科醫療需求與公立醫院醫療資源緊張的矛盾存在,使得民營醫院眼科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據衛計委統計,2016年中國眼科門急診人次首度破億。而當時,我國公立醫院不過1.3萬家。
  • 起底「愛爾眼科」 幕後老闆3萬起家發家史 盤點「愛爾眼科」醫療事故
    新年伊始,3000億眼科白馬愛爾眼科突然刷屏。事情是這樣的:2020年12月31日,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通過社交平臺質疑愛爾眼科,稱在武漢愛爾眼科治療白內障,致右眼視網膜脫落。事情曝光之後,面對艾芬的質疑,12月31日晚間,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艾芬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
  • 愛爾眼科:單日市值蒸發超200億元 「手術刀」下堆積著問題與隱患
    來源:每日財報新年伊始,3000億「眼科白馬」愛爾眼科(300015.SZ)突然刷屏!據悉,事件起因是2020年12月31日,知名抗疫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在她的微博發布了一段視頻。在視頻裡,艾芬醫生講到自己右眼幾近失明是由武漢愛爾醫院的不恰當診療引起的。
  • 一天蒸發275億市值的愛爾眼科,還值得買嗎?
    而愛爾眼科作為上市公司,業績市值都不錯。如果把愛爾眼科視作莆田醫院,那開口腔醫院的通策醫療老臉該往哪兒擱呢?在探尋愛爾眼科的財富密碼之前,咱們先來看看愛爾眼科的發家史。愛爾眼科成長為如今的龐然大物,離不開其靈魂人物——陳邦。
  • 被砍傷眼科醫生陶勇聲援艾芬!3000億市值愛爾眼科回應:加強白內障...
    愛爾眼科:全力支持陶勇醫生的倡議   愛爾眼科也在陶勇醫生上述微博留言稱,全力支持陶勇醫生的倡議,願意與艾芬老師、陶勇醫生站到一起,更多的履行我們的社會責任,為高度近視眼底患者的眼健康做出貢獻。
  • 愛爾眼科市值創新高:實控人成醫療服務領域首富 41億商譽壓頂
    愛爾眼科的總市值,又創下新高。這家眼科醫院巨頭,在2019年8月總市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僅13個月後的2020年10月,愛爾眼科總市值翻倍至2000億元。10月28日,愛爾眼科盤中股價再度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63.51元/股。
  • 愛爾眼科千億市值背後的百億併購
    Choice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總併購涉及標的超60個,總交易金額超過110億元。  在行業東風驅動的內生增長,以及大規模外延併購的「雙輪驅動」下,愛爾眼科高速發展。上市十年,營業收入增長12.22倍,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9.97倍,市值增長超33倍。  不過,愛爾眼科高速成長的背後也不無隱憂。
  • 輿論漩渦中的愛爾眼科:市值增長超40倍 快速擴張隱憂漸現
    元/股的價格收盤,市值蒸發近300億。新年開市第一天,市值蒸發近300億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愛爾眼科開盤即下跌,跌幅一度超過8%,這在老股民周慶(化名)眼中一點都不意外,「攤上這樣的事情,股價跌是肯定的。」周慶口中的「事情」,起因是一條微博。
  • 愛爾眼科市值突破2000億,公司判斷今年有望實現正增長
    財聯社(長沙,記者李擁軍)訊,昨日晚間,愛爾眼科公布中報,中報顯示,公司二季度業績V型反轉,業務回升拐點顯著。受利好消息提振,今日開盤後公司股價一路走高,市值突破2000億元。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對財聯社記者說,市值上2000億是又一個裡程碑,標誌著更多的責任和擔當。公司也判斷今年有望實現整體正增長。翻閱公司中報發現,公司二季度淨利潤增速高於營收增速主要是視光業務毛利較高,二季度快速恢復實現盈利。另外,公司屈光手術的認可度逐年提升,今年二季度,公司屈光手術毛利率達到最高。
  • 抗疫醫生艾芬「右眼近乎失明」,愛爾眼科市值縮水274億
    「真的非常後悔,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絕對不會踏進愛爾(眼科)。」武漢抗疫醫生、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醫生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她希望愛爾眼科自查整個診療過程中所有不規範的行為,並原原本本地承認錯誤、公之於眾。在此之前,艾芬醫生發文稱自己在愛爾眼科進行了白內障手術後,視網膜脫落,右眼近乎失明。
  • 達則兼濟天下——愛爾眼科在行動
    從財務數據來看,其營收從2009年的6.06億增長到17年的59.63億,翻了9.83倍,年複合增長率33.07%;歸母淨利潤從0.92億增長到7.43億,翻了8倍,年複合增長率29.74%;扣非後淨利潤從0.92億增長到7.76億,翻了8.45倍,年複合增長率30.57%;其淨資產收益率也從2010年的9.74%增長到2017年的21.74%。
  • 10年暴漲30倍,近2000億市值,誰能再造下一個「愛爾眼科」?
    眼科,作為專科中排名第一的「黃金賽道」,吸引著諸如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淡馬錫等一長串一線投資基金,也造就了近2000億市值的巨無霸——愛爾眼科,以及其創始人陳邦湖南首富的地位。眼科賽道,是民營資本和市場化作用於醫療領域的代表。也因其火熱,資本和創業者裹挾其中,形成一個充滿腥風血雨、人性交織的江湖。誰能再造下一個「愛爾眼科」?
  • 艾芬:我不是為了自己,愛爾眼科必須道歉!愛爾眼科又跌了
    艾芬隨即指出:「我看了愛爾眼科集團的核查報告後,直覺就是避重就輕、混淆視聽、管理混亂、推卸責任。」對於艾芬疑惑的「愛爾眼科醫院為什麼能夠在非工作日通過私人電話聯繫上武昌區醫調委?」武昌區醫調委解釋稱:「因為愛爾眼科醫院之前在我們這裡做過調解,所以有我們主任的電話。」至於武漢市衛健委是否真的通知了愛爾醫院進行調解,暫時無法確定。「我認為矛盾的雙方至少應該在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我在愛爾的就診過程)上形成共識才有可能坐下來商談,否則就是當著第三方吵架。
  • 市值3000億的眼科醫院,靠忽悠行走江湖?
    卻突然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以患者身份,開懟上市公司愛爾眼科,講到自己右眼幾近失明,是由武漢愛爾醫院的不恰當診療引起的。對此,艾芬醫生懷疑是愛爾眼科診斷錯誤,治療方案不當,並且未做徹底的眼底檢查。「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還遭到這樣的忽悠,不曉得有多少普通老百姓上當。愛爾眼科的行為不止是失誤,而是沒有醫德,我要揭露這種現象。」艾芬說。這就很諷刺了,愛爾作為一個專業的眼科治療機構,其已經是一家上市公司,市值超過3000億元。現在居然忽悠了一名醫療工作者!聽起來覺得蠻匪夷所思的。
  • 交出年中答卷後,愛爾眼科股價上漲市值突破2000億元
    半年度報告截圖紅網時刻8月26日訊(記者 甘紅)8月25日晚間,愛爾眼科披露2020年半年度報告,以「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1.64億元,淨利潤6.76億元」的成績給股東們送上了一份「七夕禮物」。在發布中報的次日,公司股價上漲7.83%,市值突破2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 一夜暴跌230億,是什麼遮住了愛爾眼科的眼?
    1月4日開盤,大A股一片欣欣向榮,但愛爾眼科大幅低開超9個點,而後跌幅雖收窄至5個點以內,但午後再度下挫,盤中最低掉至67.41元/股。截至當日收盤,愛爾眼科報收68.22元/股,跌幅8.91%,總市值相比上一個交易日蒸發約230億元。
  • 10年暴漲30倍,近2000億市值,誰能再造下一個「愛爾眼科」?|醫線
    眼科,作為專科中排名第一的「黃金賽道」,吸引著諸如高瓴資本、紅杉中國、淡馬錫等一長串一線投資基金,也造就了近2000億市值的巨無霸——愛爾眼科,以及其創始人陳邦湖南首富的地位。眼科賽道,是民營資本和市場化作用於醫療領域的代表。也因其火熱,資本和創業者裹挾其中,形成一個充滿腥風血雨、人性交織的江湖。誰能再造下一個「愛爾眼科」?在這個江湖裡,有人修成了坐標,有人修成了浮標。
  • 愛爾眼科市值1天飆升244億 視網膜脫落投訴風波漸息?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7日訊 愛爾眼科(300015.SZ)今日股價大漲,盤中最高漲9.78%報78.48元。截至今日收盤,愛爾眼科報77.40元,上漲8.27%,成交額45.29億元,換手率1.77%,總市值3190.05億元。
  • 市值突破2000億!愛爾眼科中報電話會議到底說了些什麼?
    8月26日早上開盤僅5分鐘,愛爾眼科股價一路高歌衝破2000億市值,而愛爾眼科市值破千億到兩千億僅僅只用了一年時間。 【業績數據】 H1實現營收41.64億(-12.32%) 歸母淨利潤6.76億(-2.72%) 扣非淨利潤5.79億(-16.69%) 公司於危機中抓新機、變局中創新局,緊跟患者需求開設特色服務,如開放夜間視光門診、節假日正常門診
  • 商譽已達24億元 愛爾眼科千億市值背後的百億併購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愛爾眼科千億市值背後的百億併購1月9日,愛爾眼科又一次披露了收購草案。Choice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愛爾眼科總併購涉及標的超60個,總交易金額超過110億元。在行業東風驅動的內生增長,以及大規模外延併購的「雙輪驅動」下,愛爾眼科高速發展。上市十年,營業收入增長12.22倍,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9.97倍,市值增長超33倍。不過,愛爾眼科高速成長的背後也不無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