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打人,是以暴制暴,還會不予理會?應對不當,不利寶寶成長

2020-12-26 張女子育兒

文|張女子育兒: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2歲寶寶喜歡打人怎麼辦?是以暴制暴,還會不予理會?應對不當,影響寶寶性格成長

在一群小朋友中,總有那麼幾個小朋友喜歡打人,怎麼辦?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喜歡打人,你又會如何應對呢?是以暴制暴,好好地將寶寶教訓一頓,還是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一些就好了,而不予理會呢?父母採取不同的方式應對,可能促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別不在意。

一般來說,當寶寶成長到2歲後,可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打人的習慣。但是父母要知道的是,2歲內寶寶的打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人,更多的還是一些無意識的動作,甚至是寶寶嬉鬧的方式。

2歲左右的寶寶,語言發育還不完善,話還說不利索,因此,溝通交流能力,不是很好,因此就有了打人等的交流方式。

這個時候,父母最好不要使用暴力解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01了解寶寶打人的原因,對症下藥

這個時期的寶寶打人,一般來說,可能是由於寶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拒絕別人動自己的東西,或者是想引起被打之人的注意等等。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想辦法讓寶寶說出打人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並且在與寶寶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教會寶寶,這些需求,是可以用嘴說出來的,而不要通過打人的方式來傳達。

02讓寶寶知道被打的滋味

打人是不好的,但是寶寶還小,不一定知道,被打之人的感受。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寶寶知道,被打的滋味,可以讓寶寶感受一下,打一下寶寶的手辦或者屁股。或者,給寶寶說,被打之後,是很痛的,可能就像打預防針一樣的痛等等。讓寶寶知道被打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寶寶可能就不會隨意打人了。

03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寶寶更好地理解情緒

孩子還小,情感的表達方式,並不多,方式也少,很多時候,可能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可以用臉譜化的方式,給寶寶演示喜怒哀樂等情緒。讓寶寶多一些情感的宣洩方式。

此外,父母還可以通過繪本,讓寶寶理解情緒。孩子還小,跟寶寶講道理,寶寶不一定能夠理解,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可以給寶寶講故事,與寶寶一起進行親子閱讀,一些情感情緒方面的繪本,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我給大家推薦《皮特貓》系列、男孩子喜歡的《託馬斯和朋友》系列、《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敵人派》、《小龍不做受氣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04懲罰的時候,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小朋友之間打人的事情,是比較常見的,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要太過緊張,畢竟給孩子還小,一般來說,是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的。此外,我們也不能面對寶寶打人,就直接上去就先把寶寶揍一頓再說,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讓寶寶變本加厲地模仿父母打人行為。

對於寶寶打人的情況,我們先要了解情況。如果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合理的需求,儘量滿足。如果寶寶是故意打人,以及一些不合理的需求。那麼必要的懲罰還是應該要有的。

這裡所說的懲罰,並不是將寶寶揍一頓,而是沒收寶寶的玩具,喜歡的零食等。一般來說,寶寶都是很看重父母的態度的,如果寶寶做錯了,又不知悔改,那麼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態度,讓寶寶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是要受到懲罰的。比如父母可以漠視寶寶,嫌棄寶寶。

05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往往也會反映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一遇到什麼時間,就用暴力解決的話,那麼寶寶也會有樣學樣,遇到問題,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也應對。

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就需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給孩子一個積極正面的教育。從而更好地引導寶寶的成長。

寶寶打人,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基本上都會經歷的 一個階段。父母不用太過擔心,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積極正確地引導,這樣的話,寶寶就能夠慢慢糾正改變打人的習慣。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 作者簡介:張女子育兒,從事育兒工作10餘年,家裡有2個調皮鬼。多平臺帳號同名,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與寶寶一起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可以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留言、轉發、評論哦。你對我的一次微小鼓勵都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3歲前的寶寶都愛發脾氣愛打人?了解心理活動是關鍵
    對於寶寶的說「不」,爸爸媽媽既要懂得如何去滿足寶寶獨立的需要,又要給予足夠的愛與引導。當寶寶在拒絕爸爸媽媽幫助的時候,想要自己獨立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不妨可以放手讓寶寶去盡力一試。如果你想讓寶寶做某件事情,在說話上一定要講究一點技術,儘量用選擇式問句,比如,你想讓寶寶吃水果,你可以這麼說:「寶寶,你想吃蘋果,還是香蕉呀?」
  • 孩子的打人敏感期,家長不要以暴制暴,教孩子放下拳頭:有章可循
    而3歲前的孩子,自我意識的突出表現之一,就是愛動手,愛打人,甚至可以說,孩子是進入了「打人敏感期」。《捕捉兒童敏感期》提到: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人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是為了吸引人的注意,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誤解了孩子的行為。
  • 以暴制暴本就不該,老師指使更不該
    城固縣教育體育局調查後說:「事發時張某正在處理其他班務,而對此採取了不當的處理方式。」這語焉不詳的通報,不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忙著處理其他班務與指使學生輪番扇耳光之間有必然聯繫嗎?調查結果理應有更清晰的說法。學生蘇某雖然身體沒有出現重大傷害,但受到的心理傷害是巨大的。
  • 包貝爾女兒打保姆,他的處理方式更惹熱議:以暴制暴就是尊重人?
    1、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以暴制暴不可取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的都會犯錯,關於孩子犯錯誤後家長該如何正確處理,這對於家長來說是一種考驗。家長以暴制暴後產生的兩極分化的情況就是,有的孩子會變得很聽話,下次不敢在犯了,達到了家長想要的目的,然而有的孩子就是變得更加叛逆,敢和家長抗衡,完全和家長的理想背道而馳。二、家長一味的以暴制暴,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 總喜拳打腳踢的孩子,家長是「以暴制暴」,還是情人眼裡出西施?
    如果問「總喜拳打腳踢的孩子,家長是「以暴制暴」,還是情人眼裡出西施?」我個人認為二者都不可以時而實踐:首先來說說以暴制暴下的為之惱怒家長一遇到孩子對自己拳打腳踢,就用以暴制暴制止孩子行為的父母,一方面是忍受不了孩子從小打父母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比較憂心孩子這種性格會適應不了大局實事,也就是一個人成長裡最重要的社交能力發展。
  • 2歲寶寶總愛發脾氣,父母不知如何應對?這篇文章或許會幫助你
    動不動撒潑打滾、沒發生什麼大事兒就把自己氣得滿臉通紅,讓很多家長不知如何應對!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首先父母要了解2歲的寶寶為什麼憤怒。為什麼2歲寶寶總愛發脾氣?有研究表明,寶寶雖然不能聽懂語言,但是很會感受情緒。在父母發怒的時候。當寶寶識別到父母的憤怒表情時,因為害怕被拋棄,情緒變得更加激烈!所以說對待2歲寶寶,家長想要「以暴制暴」不太科學,只會讓家裡的氛圍更加緊張。那該如何正確應對這可怕的2歲寶寶呢?
  • 山西兩名家長進校毆打小學生,到底是以暴制暴,還是以暴還暴?
    根據當地教體局初步回應,視頻中的兩名打人家長與被打孩子之間存在矛盾。當天,兩名家長藉口需要找校長為孩子辦學籍為理由進入校園,隨即對於這名小學生展開了毆打。目前,兩位打人家長已經被刑事拘留,案件還在進一步審理中。「以暴制暴」被讚揚?
  • 孩子抬手就打人?寶媽千萬別「以暴制暴」,找到原因才能改掉惡習
    不知道家長發現沒有,有一部分寶寶愛打人。其實也不算是方便,因為孩子的力氣是很小的。但是他做那個動作的時候確實是在打人,為什麼孩子愛打人呢?真的是因為孩子生氣或者覺得好玩,惡作劇嗎?其實呢,寶寶打人是有原因的,原因可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孩子打人的幾種原因。1. 這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平時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是什麼呢?我們會不會摸摸孩子的頭,或者拍拍孩子的小手,拍拍孩子的小屁股呢?
  • 總喜拳打小孩,父母是「以暴制暴」,還是情人眼中出西施?
    假如問「總喜歡拳打腳踢的孩子,父母是「以暴制暴」,還是情人眼中出西施?我個人認為這兩個問題都不能時而實踐:第一種說法是以暴制暴使父母很生氣。就兒童的成長而言,當兒童對我們拳打腳踢時,無論是以暴虐的方式為其發怒,還是戀人眼中的出西施接納,這些方式都不適應,也不符合兒童的成長需要,真正解決兒童拳打腳踢的態度,就是要讓兒童認識自我,從根本上從自我開始改變。例如,下面這些方法: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打架打架。
  • 「20年後當街打老師」的常某出獄了,並表示「以暴制暴」是不對的
    常某回答說,「以暴制暴」是不對的,回去以後要好好做自己的生意。現在先要回酒店去換洗一下衣服,馬上準備回家」。2018年7月,常先生在街頭遇到了20年前初中班主任張某,想起當年被毆打的經歷,頓時怒上心頭,連續扇了張某多個耳光,並拍了視頻上傳到網站上。後來被法院認為,毆打老師並錄製視頻上傳網站,構成了連續犯罪,判處一年半刑期。
  • 「以暴制暴」山西兩名家長闖進學校毆打小學生,眾人為何百口莫辯
    可在眾多的輿論中,很多都是持有家長做的沒有錯的態度,從而給了使得家長打人的事件成為了合理的,言論成為了校園的「小霸王」被正義制裁,這也是眾口難調的認知問題造成的,對此類事件支持使用暴力解決的現象,使得社會中充斥著某種無力感。
  • 語言障礙寶寶發脾氣很常見,聰明家長應該學會這些辦法
    家長表示,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並沒有什麼不同,隨著成長發育,發現自己和同齡小朋友不一樣,無法融合、溝通之後,才變得憤怒、沮喪。 因為無法表達,被誤解情緒很容易爆發,有的寶寶踢腿、尖叫或扔東西,搞破壞,一刻不得安寧,常常搞得父母心力交瘁。
  • 給孩子衝奶粉時,這4種「水」家長儘量別用,對寶寶的成長不利
    當然,不管如何選擇,肯定都是想要寶寶健康地成長,那麼在給孩子衝奶粉時,這4種「水」家長們儘量別用了,可能會對寶寶的成長不利,寶媽們可別不當回事! 粗心寶爸的錯誤衝奶粉方式被吐槽 李亮剛剛晉升為新手寶爸,得了一個寶貝女兒,這也讓李亮一下子成為了「女兒奴」,只要關係到女兒的東西,就總想要用最好的,生怕影響了女兒的成長
  • 山西兩名家長進校毆打小學生,面對校園欺凌,以暴制暴是否可取?
    兩名學生家長進學校毆打小學生,竟然有人讚賞以暴制暴,這方法可行嗎?看看家長的結局就知道。這個案件涉及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校園欺凌,二、以暴制暴。現在是法制社會,無論發生什麼樣的矛盾,都應該按照法律辦事。那麼這兩名家長跟小學生有什麼矛盾?他是如何進入校園打人的?他們最終的結果會怎樣?
  • 孩子打人、發脾氣、摔東西?如何對孩子情緒管理,有哪些好方法?
    寶寶情緒管理不當帶來哪些壞處?如果情緒不會管理好,經常發怒,生氣,嚴重還會打同學,會什麼樣?同學會怕他,遠離他,間接孤立了他,不合群。還有的有什麼事總是粘著大人,總是自我為中心,所有的人都順著他,性格越來越喜怒無常,很小的事情就大發脾氣,長大後有暴力傾向。
  • 愛提問的寶寶更聰明!面對寶寶千奇百怪的提問,聰明家長這麼做
    而父母的態度和回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寶寶的自信與想像力,相反如果回應不當或者乾脆不回應,那就怪不得為啥你家寶寶沒有別人家寶寶聰明、懂事了。其實這樣阻攔寶寶的提問對他們非常不利,既阻止了寶寶與他人的交流,還會在他們的內心裡留下「我不應該問,爸爸媽媽不喜歡我問」的想法,從而變得更加沉默。當寶寶開始上學的時候,面對不會或者有疑問的時候,也不敢提出,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
  • 家長進校毆打小學生,有人讚賞以暴制暴,你怎麼看?
    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任何一種愛可以衝破理智的閘門泛濫成災。小學生之間鬧矛盾,家長出手教訓,竟引來一片叫好,可以想見,校園欺凌是多麼讓人痛恨,不過,對於家長「以暴制暴」的行為,我並不贊同。今天我們支持家長「以暴制暴」,只是不知這種暴力會不會升級?最終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誰也無法預料。
  • 別跟我扯「歲月靜好」,我就喜歡「以暴制暴」
    沒有人喜歡以暴制暴,這是大多數人的道德標準,因為在這個標準之下,所有人都會遵從一定的社會框架,而選擇用框架來約束一些行為。這個框架內的暴力機構是集體的而不是個人所獨有的。因此,我們日常需要警察法院監獄等一些暴力機構來替代個人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
  • 鬼影特攻:以暴制暴
    麥可貝導演《鬼影特攻:以暴制暴》麥可貝自從17年的《變形金剛5》讓派拉蒙賠了不少錢後,派拉蒙直接宣布把麥可貝系列的《變形金剛6》砍了重啟。《鬼影特工:以暴制暴》的劇情就是一個億萬富翁假死召集其他六個擁有特殊本領的「死人」,在全世界充當蝙蝠俠,拯救於人民水深火熱之間。賤賤飾演的1號是一個億萬富翁,團隊所有的開銷和計劃由他負責。其餘隊員有開車、醫生、間諜、狙擊手、跑酷 還有一個是來搞笑的。幫助一個國家發動政變來推翻暴政,沒毛病,美國現實中也喜歡幹涉別人內政。
  • 嬰兒半夜總是「醒來」好幾次,寶寶睡眠規律、應對策略,一文講清
    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寶寶的睡眠規律,以及夜醒的針對性應對策略,通過一文講清楚。寶寶睡眠時間有什麼規律?剛滿月的嬰兒,幾乎每天90%都在睡覺中度過,一般一天會睡眠20小時左右;隨著月齡的增加,嬰兒的睡眠也會相應減少。當寶寶滿三個月後,會縮短白天的睡眠時間,一天醒來四次,每天要睡16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