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致了解古箏,但你知道它是怎樣起源的嗎?

2021-02-25 古箏課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甕、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於、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採,而所對舉的乃是「樂」於「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甕」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後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於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於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甕高雅一些。至於「搏髀」,於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關於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這些說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製作箏、瑟要難吧?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繫起來了。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製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這兒的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從後文來看,起初的箏與瑟並不密切,這就失去了箏瑟音色對比的意義,從而使此說顯得難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說箏的命名,也涉及到箏的起源。既然「分瑟為箏」之說不可信,那麼出事的箏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麼箏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

    以上兩條資料頗值得我們注意,應邵乃東漢末年(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人,他所記的「五弦、築身」,乃是按照《禮樂記》的記載,並非親眼目睹,而他所見的「並、涼二州,箏形如瑟」,卻未提及其他地區箏形是否有異。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紀人,他在《通典》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箏完全如瑟的形制,這形制也符合正統禮器的標準。當然,杜佑同時也提出了對「蒙恬造箏」這一傳說的疑問。

    箏究竟是否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認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箏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據年代來看,蒙恬造箏並不具備這種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驁,死與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時蒙恬不過是20多歲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箏的才華,製成後卻要它在短短數年內就流行秦國,並成為當時秦的宮廷樂器,看來不具有這種可能。更有人說,箏乃蒙恬築長城時所造。這一說法就更不具備可能性。因為蒙恬修長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國以後之事,這比李斯呈《諫逐客書》至少要晚十六年!亦有說蒙恬所造為「筆」,古繁體「筆」與「箏」近似,因為記載失誤,於是以訛傳訛有此說。

    應邵《風俗通》說,箏乃「五弦、築身」。但「築」是什麼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於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釐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築長四尺三寸,漢築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於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築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築、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築、箏的樣式雷同,那麼我們只能認定箏與瑟的差別除了音色有別而外,外在的差別主要在於弦數,即:瑟有二十五與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箏僅為十二弦與十三弦,當時的築也發展成為十二弦與十三弦,那麼築與箏之間的區別又在何處呢?《通雅》在箏下註明「踏步箏用骨爪,是、長寸餘,以代指」;而在注築時引《釋名》的說法:「築,以竹鼓之也」。如此看來,其實、差別主要在於箏是彈撥樂器而已。當然,《通雅》還在築下註明:「似箏,細項」,這「細項」便成了築與箏形態上的主要差別。原來初試的築,是要以左手握住頸部而用右手擊奏的,故而「細項」,唐代已長四尺餘,顯然無法握持,這細項看來乃是保存了舊有體制而已。《通雅》在箏這一條目下還註上了「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的說明。這一注釋在於說明CHOU(手部 謅去言)與軋箏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稱的差異僅僅是一為彈奏、一為拉奏而已。

    當然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箏乃傳自外國。日本的田邊尚雄在他的《東洋音樂史》中就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日本的另一學者林謙三則認為田邊尚雄的論據不足。

    從以上討論可知,無論是箏似築還是築似箏,箏的初試形態至今並未弄清楚。因此,箏的起源至今依然還是個謎,還需要我們繼續探求。關於箏的起源的探求,顯然是無法從文獻中尋求根據的,看來必須求助於考古的新發現。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箏、築、瑟的關係,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1975年,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地基礎,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90年代以來,古琴曲創作迎來了百花爭豔的春天。《黔中賦》的演奏首次運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為亮點。在參與古箏曲創作的過程中,增強了創新力度,他們突破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調式、都節調式的色彩,借鑑了梅西安人工調式的經驗,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甚至創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每個八度分為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是一個大三度音程,在每個環節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調的調式。新的調式色彩和多調性連環疊置的定弦方法,促進了演奏技法的變異。如《山魅》(徐曉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莊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這些箏曲的定弦中,就為轉調準備了條件。不同音區還採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區演奏不同的調式色彩成為可能,既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偏離,又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回歸。音程的變化又為新的音樂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而進入21世紀,湧現出一批青年古箏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榮、邱霽、袁莎、等.。多年來,這些演奏家多次出訪德國。給古箏文化傳播到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俄羅斯、比利時、瑞士、瑞典、匈牙利、波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創造了條件,使箏這件樂器逐步走向了世界。微信聊天對話框回覆:下列名稱;即可自動 獲得曲譜哦,如沒有收到自動回復,則暫無,您可二次發送,編輯:」歌名」加」沒有譜」 如:雲水禪心沒有譜  後臺查看到會儘快補上。注釋:回復歌名,不需要外加別的字。 

如下:

高山流水 | 漁舟唱晚 | 戰颱風 | 出水蓮 |  貝加爾湖畔 | 將軍令 | 橄欖樹 | 天空之城 | 廣陵散 | 牧羊曲 | 月滿西樓 | 青花瓷 |  菊花臺 | 涼涼 | 女兒情 |  風吹麥浪 | 漢宮秋月 | 琵琶語 | 倩女幽魂 | 卷珠簾 | 在水一方 | 小草 | 將進酒 | 虞美人 |  芙蓉雨 | 雨蝶 | 滄海一聲笑 |  瀏陽河 | 春江花月夜 | 愛江山更愛美人 | 妝檯秋思 | 等.  歌曲        

說明:本平臺意在分享古箏知識,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會儘快刪除。

相關焦點

  • 關於古箏的義甲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古箏彈撥方式有兩種:肉甲(真指甲)觸弦和義甲(仿製指甲)觸弦。肉甲觸弦是以真指甲的指蓋兼指肉撥弦,使演奏者手指與樂器直接接觸,出音渾厚和氣,音量較小;義甲觸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蓋的假指甲撥弦,出音華麗清脆,音量較大。在古箏演奏史上,這兩種彈弦法一直交替並行,直到今天。一、歷史淵源關於肉甲彈撥和義甲彈撥的淵源,並無定說;在此,試從古箏起源的角度進行推論。
  • 箏友們都會問怎樣才能學好古箏
    弘揚箏樂文化特舉行的收徒儀式好多古箏初學者都會問怎樣才能學好古箏?下面我主要簡單的說以下幾點!想學好古箏首先要找一位很專業的老師,專業老師決定你少走彎路,能正確地引導你學習古箏。還會根據你的身體條件來規劃教學方案!
  • 古箏≠Guzheng,你知道這些傳統樂器用英語怎麼說嗎?
    Hey快看這裡有幅畫會動來源:@自得琴社古箏、古琴和哨笛,這3個樂器你都認出來了嗎?想知道它們的英文應該如何表達嗎?koto、zither也有古箏的意思,但用它們來表示中國傳統古箏是不準確的。其中,koto一般特指日本十三弦古箏,而zither原指中東傳入歐洲的齊特琴。
  • 玩了多年的LOL,但你知道它的起源嗎?
    而它的玩家數量完全可以組成世界第五大國,要知道世界第四大國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大約是2.62億,而隨其後巴西人口數量約為的2.086億,並且活躍玩家近1億,約為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一。在總決賽的時候擁有3600萬的在線觀眾,而這個3600萬比斯坦利杯,美職棒以及NBA總決賽加起來的觀眾還要多。簡單的三組數據呈現的是不簡單的火爆程度,只是玩了這麼久的LOL,你知道它的起源嗎?
  • 少兒古箏教學中的點面結合
    古箏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滄桑更易,日臻善美,經歷了兩千多個春秋,流行至今而日益普及,成為一種端莊文雅、清新秀美的弦彈撥樂器,業餘教育是普及傳播古箏藝術的重要途徑,它具有靈活多變、適應性強等諸多特點,從而教學不拘定法,但是,就少兒基礎教育而言,我們必須在注重規範化教學的同時
  • 中老年零基礎學古箏,蓮子老師教你快速找到古箏弦位,一點不難
    大家好,我是蓮子老師,業餘愛好古箏。許多學習古箏的中老年朋友說,古箏上那麼多根琴弦,怎麼能分得清呢?下面蓮子老師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辦法,三分鐘就能快速找到並記住琴弦位置。首先我們要了解古箏,它是一種民族樂器,它是按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由五個音構成一個五聲音階,分別叫做宮、商、角、微、羽,那麼對應簡譜的唱名,分別就是1(do)、2(re)3(mi)5(soI)6(la)這五個音符,它們是要好的五兄弟或五姊妹。
  • 雨箏堂|學彈古箏,一定要了解的古箏歷史「冷知識」!
    古箏的悠久歷史古箏,原名叫箏,也叫秦箏。因它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故後人冠以「古」字,稱為古箏。我國歷來對古箏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聲之祖,萬樂之師。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中國的古箏也非常推崇,稱古箏為神秘的樂器,稱它彈奏出的樂曲為神奇的音樂。最早出現的箏是五弦竹箏。
  • 古箏上滑音該怎樣彈奏?(文字說明)
    古箏是我們中華民族十分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其演奏的技法也有很多,其技法的不斷變換,或表現高山大川,或表現小橋流水,或萬軍對戰,或低訴人語,可謂是變幻莫測。而其中滑音又極具古箏的特色,或快或慢,或高或低,都能表現出不同的演奏情緒,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或叫迴旋音)這麼幾種,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滑音裡上滑音的彈奏方法以及演奏時需要注意的小細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上滑音的指法符號,它的符號是一個彎的向上的箭頭,它會標在某個音的後邊表示上滑,那怎樣彈呢?
  • 女孩學古箏有前途嗎?女孩學古箏的好處都有哪些?
    女孩學古箏有前途嗎? 女孩學古箏的好處都有哪些? 現在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習鋼琴、古箏,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在音樂上有一技之長。
  • 上學要15年才入門,學古箏兩年速成保過十級,你信嗎?
    從幼兒園開始到中學畢業才算入大學的門,學古箏兩年保過十級,這樣的你能相信?實際上任何樂器都不能速成,古箏也是完全不可能速成的。 如果你指的是「會彈」的水平,那可以,5分鐘可以彈《滄海一聲笑》這不是神話,所有樂器都可以在短時間彈會,但是那和真正的功「成」要差很遠的。想要功成,就要用「功」。
  • 古箏曲譜符號大盤點,幾乎沒有人能全部認識!
    你以為,古箏只要把指法學好就ok了嗎?其實,有一個環節和需要掌握的知識很容易被眾多箏友們忽略,那就是識譜背譜。你認識、了解以及學習彈奏一首新曲子的開始肯定是從這首曲子的譜子開始。所以,識譜認譜的功課不能省略,它有時甚至比練古箏指法基本功更加重要。
  • 專業箏人眼裡的業餘古箏10級水平是怎樣的?
    好不容易讓琴童家長 知道了指導監督練習 知道了要慢練 知道了彈琴的手型對不對 知道了各種音符代表什麼意思
  • 業餘愛好者自學古箏的幾點建議
    業餘愛好者自學時,雖然有入門教材的輔導,但是自學難免會遇到許多不懂的地方,或者自己練習過程中犯了寫錯誤而自己不得而知,想要問人卻不知道到哪裡去問。這時就要利用我們強大的網上資源,如今網上有許多古箏專業者和古箏愛好者的平臺,在那裡你可以看視頻資源、與許多古箏專業者或愛好者交流,不懂時還可以提出問題,這樣總比自己一個人探索有用得多。
  • 古箏指甲的正確佩戴方式,你學會了嗎!
    要說彈奏古箏是最好的伴侶,那一定就是古箏義甲和古箏膠布了吧,有了這兩位得力助手的存在,我們彈奏出來的曲子才能夠更加優美動聽,使用的指法種類才能更加的眼花繚亂。那麼問題來了,你的古箏指甲佩戴方式真的正確嗎?
  • 零基礎想學彈古箏曲,你可以從這5個方面開始!
    大家好,我是杏林,一個喜歡古箏,痴迷古箏的人!非常高興有緣與你相識在這裡!我從小生活在被古箏環繞的環境中,浙派古箏門人指導下成長,是浙派音樂協會理事,古箏給我帶來了一個了解和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浩如煙海的琴學文化,是我了解了一個有聲有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窗口。浙大畢業後,除了繁忙工作之外還是喜歡彈彈古箏,看看書!
  • 那些水平不高的「假古箏老師」也教學生對古箏培訓市場的破壞究竟有多大?!
    什麼人和這些假古箏老師學古箏不懂古箏、不願花錢、不在乎教學質量的家長和學員們。我問過很多古箏老師——這些學生你願意教嗎?和他們收取一樣的學費你願意嗎?他們的回答都是:不願意。那我就奇怪了,他們影響你什麼了?
  • 初學者怎麼買一臺音質好的古箏?深圳買古箏
    判斷古箏的音質與音色好壞其實通過試彈,對比出不同音色的古箏分辨出好壞,但其實這種判斷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因為不同牌子之間的古箏音色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是因為品牌古箏之間的選材以及製作工藝不同。一臺古箏的音色需要滿足下面三點1. 音質以清脆均勻為好,聽起來悅耳,並且每一根琴弦的音質都很均勻。音質切忌堅硬無彈性、鬆軟、破裂等。2. 音色以溫潤甜美為好,聽起來餘音繚繞,切忌悶澀、尖銳、浮躁等。3. 音量以寬厚洪亮為好。
  • 彈古箏後,手指紅腫過敏,千萬別用這些膠帶了
    既然古箏不能不戴義甲彈,那麼膠帶就變得至關重要了。你會因為膠帶的鬆緊、粘性不適而在彈奏中反覆卡殼、停頓調整嗎?那行雲流水般的箏曲可能會被膠帶翹起的一角角或鬆弛垂下的線頭而打斷,真是太煩了!翹起的膠帶頭極度影響彈奏的流暢對膠帶材質過敏的手也許你該在彈古箏前看看你用的是什麼材質的膠帶了。或許一個好材質的膠帶,可還你一個更棒的彈箏體驗。市面上古箏膠帶的材質,大致有棉質、無紡布、絲綢、PE等材料。那,到底哪種材質的膠帶更值得入手呢?
  • 我國競技體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你知道嗎?快來了解了解
    靜止便是死亡,只有運動才能敲開永生的大門,在這裡,運動的極限帶你了解體育知識。文/運動的極限【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我國競技體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你知道嗎?快來了解了解第一次全國田徑、體操、自行車運動會於1953年舉辦,舉辦地為北京。
  • 彈古箏手指僵硬、無力怎麼辦?
    彈古箏手指僵硬、無力、手腕無法放鬆... 上述這些問題幾乎是每個初學者都會遇到的,你中過招嗎?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看專業古箏老師怎麼說! 手指僵硬?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