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歐博宙
三國兩晉時期(公元265-420年)一百多年,正處於漢末三國戰後恢復期,瓷業生產發展處於一個相對停頓的狀態。但因東南一帶瓷場相對較為穩定,一些瓷場仍在持續生產,也燒制出一些精彩的產品。釉面仍以青黃色或黑色為主。制瓷工匠們較為注意產品的外觀裝飾,運用了多種手段來美化其產品,有的器物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公元220年——589年的三百六十餘年,是三國東西晉南北朝時代。中國的北方和南方長期處於分裂和敵對局面,北方戰爭頻繁,社會秩序和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南方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北方廣大人民,手工業者,士族地主和商人大批南下,南方人口激增。人們開荒造田,圍湖修堤,建窯燒瓷,販賣經商,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建康,京口,江陵,山陰,成都,番禺等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商業繁榮和重要城市的建設。為陶瓷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南方的制瓷業迅速發展起來。窯場呈現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唐代有名的越窯,婺州窯,洪州窯,德清窯,南山窯都在這個時期的先後建立起來,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並形成體系。
三國瓷器的藝術風格
浙江是中國瓷器的發祥地,東漢晚期已成功的燒制出青瓷和黑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陶瓷業迅速發展,分布於浙江全省的窯場分別屬于越窯體系,甌窯體系,婺州窯體系和德清窯體系。其中以越窯體系的窯場分布最廣,發展最快,質量最好,產品風格一致。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讚美「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青瓷自東漢創燒以來,經三國,兩晉,到南朝獲得了迅速發展,是當時中國瓷器生產的主要窯場,制瓷工藝比東漢晚期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工藝上,除圓器輪制技術有所提高以外,還採用了印,鏤,雕,拍,堆和模製等技術。因而能製成品種繁多,樣式新穎的穀倉,扁壺,方壺,餐具,茶具,酒具,燈具,文具等。瓷器製品逐漸取代了竹,木,漆,金屬製品。
三國西晉時,除了日常用品以外,還生產了大量適應喪葬習俗需要的冥器。如:豬圈,羊圈,雞籠,穀倉,礱,磨,米篩等。三國時期越窯瓷器由於胎土粉碎工具的改革進步,胎質堅硬而細膩呈淺灰色。少量窯尾位置燒成溫度不足的,胎質較松,呈淡黃色。三國時期越窯瓷器釉色以淡青色為主,胎釉結合牢固。紋飾仍然保留東漢晚期的許多特點,簡練古樸。常見的依然是水波紋,葉脈紋,弦紋和鋪首,三國晚期裝飾逐漸趨向繁複。例如在穀倉上堆塑人物,走獸,飛鳥,佛像等。
與東漢晚期相比,三國越窯瓷器的花色品種大為增多。越窯瓷器發展到西晉,與三國相比有了明顯的區別。胎骨比前代厚,胎色較深,呈深灰色。釉層厚而均勻,普遍呈青灰色。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等都有生產。殉葬的冥器品種也有增加。紋飾更加繁複,出現了聯珠紋,忍冬紋,飛禽走獸組成的紋飾。以及用龍虎等動物的頭部裝飾三足器,四足器的器足。胎質細密堅固,釉層光滑發亮具有便於洗滌,美觀實用的特點,自問世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只能滿足貴族士大夫的需要,尚不能成為一般平民的日常用品。一直到了東晉中期以後青瓷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造型趨向簡樸,紋飾減少。日用青瓷出現了大眾化和普及的趨勢。
南方的青瓷正在迅速普遍地發展,並在日常生活用品中普及。北方一帶卻兵連禍結,昔日繁榮的經濟卻遭到嚴重的破壞, 陶瓷業極端衰落。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公元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治的局面。由於暫時的穏定,南北方在人員,文化,藝術,工藝的交流成了可能。加上魏孝文帝實行漢化的政策。青瓷的製作工藝傳入北方是很自然的事情。北方的青瓷器有其青瓷的時代特點,也有北方的地方風格,一般都是胎土厚重,胎土較粗,掛釉多不到底,釉色青灰,製作粗糙。與同時期南方越窯瓷器相比,在工藝和造型裝飾上,存在著一種文化滯後現象。在地方風格方面北方青瓷具有渾厚耐用,質樸大方,實用性強的風格特點。
三國時期的鉛釉淘器
三國的鉛釉陶器,大都是製作粗糙的灰陶,質量差。器型受南方青瓷的影響,可見到類似南方青瓷的器型如:雙耳罐,四耳罐盤口壺等。鉛釉陶的生產很少,直至北魏建國,因宮殿,深宅大院建築的需要,出現了復興的新局面。這種低溫鉛釉陶在漢代的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花色品種增加,釉色明亮,出現了黃地加綠彩,白地加綠彩,還有黃,褐,綠三彩並用。從漢代的單色釉邁向了多色釉,它孕育了「唐三彩」,標誌著北朝制陶藝術的新水平。三國,兩晉北方的陶塑技術水平不高。對比秦漢的陶塑,藝術上存在著嚴重的倒退。三國,兩晉的武士俑,形式大同小異,千篇一侓。這些武士俑大都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人物俑缺乏寫實,身材比例失調,騎馬俑也缺乏寫實,人和馬的比例也失調。男侍俑和女侍俑呆態可掬,缺乏生氣,工藝粗糙,藝術品位較低。北朝早期的的陶塑,技藝未見長進,陶俑的形態依然古拙生硬,一直到了魏孝文帝以後,陶塑藝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風行鉛釉俑。這時各類人物俑身材,動物型狀,勻稱自然,神情生動。雕塑技巧熟練,造型優美,真正代表了這一時期的水平。三國東西晉南北朝久經戰亂,朝代更迭頻繁。特別是北方長期兵連禍結,中國處於長期割據分裂之中。但是勤勞勇敢,聰明能幹的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繼承和發展了前代人的陶瓷製作工藝。承前啟後,為隋唐帝國輝煌的陶瓷業作了必不可少的準備。
中山陶藝家歐遠朝
歐遠朝
1959年年出生
中山陶藝家 收藏家
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廣東省收藏家協員會員 中山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其作品使中國書法與石灣陶藝結合,在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大賽獲得鳳凰獎 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工藝美術匠獎獲得銀獎 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工藝美術金匠獎評比獲得銀獎等等,作品受到粵港澳收藏家的追捧,接受過多次電視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