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文學回憶錄》:心如璞玉,以真性情寫好文章

2020-12-16 而夏的碎碎念

宗璞,原名馮鍾璞,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從小在北大燕園裡長大的她,深受最高學府的文化薰陶,從《霞落燕園》、《人老燕園》,我們看到,北大的幽靜深邃的環境,孕育了她此生的滿腹才情。

儘管多年前就讀過宗璞的作品,但是真正令我難忘的還是初中課本上學過的《紫藤蘿瀑布》。「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作者通過描寫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表達了花和人一樣,在生命的旅程中註定要遭遇各種無可奈何的悲哀和不幸,但不管時代怎樣變遷,我們的生活終將向前邁進。

無論是案頭前開放的水仙花,還是書房內至今留存的友人畫作;無論是動蕩年代裡的顛沛流離,還是安穩歲月中的尋山訪水;無論是不堪回首的往事,還是滿心歡喜的人生記憶,都在宗璞的筆下,以她細密從容的敘述方式,一一為我們展現。近些日子,當我手捧《宗璞文學回憶錄》時,才發覺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值得我們去發現,去珍惜。

01人雖已逝,記憶永在

讀宗璞的作品,令我最受感動的是她筆下寫的對親人、友人回憶的文章,回憶著與他們過往的點滴,記錄著他們的音容笑貌……這些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也沒有使用什麼過人的寫作技巧,有的只是作者對他們的至深感情。

作者寫下《三松堂斷憶》寄託了自己對父親的不盡哀思。文中作者記敘了父親馮友蘭生前諸多往事:馮友蘭先生於80歲才開始寫他的重要哲學著作《中國哲學史新編》,許多人擔心他寫不完,但他拼著性命支撐著完成了這部巨著。馮先生每住醫院,總要反覆吟哦《古詩十九首》,有記不清的字,便要旁人去查對,他在詩詞的意境中似乎覺得十分安寧。一次醫生來檢查後,他忽然對我說:「莊子說過,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張橫渠又說,存,吾順事;歿,吾寧也。我現在是事情沒有做完,所以還要治病。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冶了。」我只能說:「那不行,哪有生病不治的呢!」父親微笑不語。

《三松堂斷憶》一文中,雖然作者回憶的是與父親之間發生的幾件小事,但言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父親的濃濃哀思,以及作者對父親高貴品質的無限崇敬。同時,在《三松堂斷憶》的首尾作者都提到了玉簪花。開頭寫道「轉眼間父親離開我們已快一年了。去年這時,也是玉簪花開得滿院雪白,我還計劃在向陽的草地上鋪出一小塊磚地,以便把輪椅推上去,讓父親在濃重的樹蔭中得一小片陽光。」結尾寫道「文章將盡,玉簪花也謝盡了。」作者在借玉簪花睹物思人時,我們也不難讓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悲愴。宗璞說:「沒有真性情,寫不出好文章。如果有真情,則普通人的一點感慨常常很動人。」所以,宗璞筆下的作品常常是以真情投入,又借草木抒情,以此打動人心。

作者筆下其他文章如《蠟炬成灰淚始幹》、《花朝節的紀念》、《怎得長相依聚》等篇,也都極為打動人心。

02要學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從宗璞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她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她總是善於發現色彩、構成要素、姿態的美。她寫《紫藤蘿瀑布》、《奔落的雪原》、《在黃水仙的故鄉》……由此可見,她的足跡遍布世界很多地方,每個地方都曾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過。宗璞的文字很精煉,常常是幾個短句,就足以把一個美麗的景致勾畫出來。例如,《怎得長相依聚》裡有這樣一段,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她的語言特點:三棵松中有兩棵高大,一棵枝條平展,宛如舞者伸出的手臂。仲德在時,這一棵松樹已經枯萎,剩下一段枯木,我想留著,不料很不好看,挖去了。又栽上一棵油松,樹頂圓圓的,宛如垂髫少女。仲德和我曾在這棵樹前合影,他坐我立,這是他最後的一張室外照片,也是我們最後的合影。又-棵松樹在一次暴風雨中折斷了, 剩下很高的枯乾,有些兇相。現在這棵樹也挖去了,仍舊補上一-棵油松,姿態和垂髫少女完全不同,像是個小娃娃,人們說它是仙童。

由此,三棵松的形象便可以在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來。所以啊,平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這樣才能將世界的精彩捕捉到我們的記憶中。

宗璞寫散文的風格向來都是:主題積極,感情含蓄,景色雅致,文字簡潔精練。雖然曾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裡吃過很多苦,但透過她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樂觀豁達、從容恬淡的心態。

高山流水詩千首,明月清風酒一船。讓我們捧起《宗璞文學回憶錄》一書,走進宗璞筆下的美好天地,感受這世間的諸般美好。

相關焦點

  • 《三字經》中的「綱常」 宗璞到底該不該刪?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三字經節簡注本》刪掉了「三綱」、「君臣」等內容,如將原文中的「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改為「三求者,真善美,多思考,常在心」。全書快結束時,有兩句「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改為「為祖國,為人民,尋求真,多行善,創造美,度一生」等。《三字經》中涉及「三綱」、「君臣」的,還有其他內容。
  • 讀《文學回憶錄》看十九世紀歐洲文學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文學回憶錄》,本書基本上,把人類文學的歷程全部介紹到了,從最早期的希臘文學到二十世紀的文學,以及現代流行於世的主流文學流派,都有一一提到,我主要感興趣的方面是有唐詩,宋詞,文藝復興與莎士比亞,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十九世紀俄國文學。
  • 小學生真性情作文,需要鼓勵還是壓制?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改卷老師,看到一篇篇這種語調高昂、精神滿滿,卻其中的事例被寫過千百遍的老生常談的文章,願意給高分嗎?我是不願意的,但是這樣的文章也絕對不會給太低的分數?為什麼呢?我們也比較一下:小學生作文靈魂發問:你們有男朋友嗎?果真真性情!
  • 「套路」太多,文學批評成「流水線作業」?
    文字流於粗暴懶惰,業內疾呼:見性情、有溫度、引共鳴的評論去哪兒了日前,不少學者在多個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文學批評現狀的嚴重不滿,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包括但不限於——過於被規範化生產的批評文字,只在一個模糊的主題上打轉,卻無法指出作品存在的真問題;過早學會了論文腔或流於單一「學院派」,通篇充滿行業「套話」 甚至行業 「黑話」,大段大段學術八股腔的「掉書袋」,不忍卒讀;
  • 《七十二堂寫作課》大師教你寫出好文章
    《七十二堂寫作課》 是夏丏尊和葉聖陶合著的一部講述文章作法的書籍。書中的文章均選自二人合編的《國文百八課》。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扎心,為什麼呢?我們學過的、看過的很多文章就是隨筆,像觸景生情的《紫藤蘿瀑布》(宗璞);像旅行途中的《南極斷想》(周國平);也可以是書信,像徐志摩的《致陸小曼》,傅雷的《傅雷家書》;還可以追懷故人,像石評梅的《墓畔哀歌》,魯迅先生的《中山先生逝世後一周年》,巴金的《懷念曹禺》,等等,不一而足。
  • 本非璞玉,內斂於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離川的信,ID:Leo-Chau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深怕自己並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第一眼看到這段話,內心就像是被什麼東西擊中一樣,字字深入人心,這世間誰又不是一邊擔憂著自己是不是璞玉而不敢雕琢,一邊卻僥倖著自己萬一是那塊璞玉,又為何如現在這般。幾年前的我,一直堅信自己是一塊被隱藏了的璞玉,我不會是一生庸庸碌碌之人,我的世界遠不止眼前看到的這麼大,我從未懷疑過自己以後會有所作為,會被別人記住。
  • 沒有真性情的人,不可深交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明代張岱的筆記《陶庵夢憶》中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痴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其實,他的這番話就是告訴人們:沒有真性情的人,不可深交。
  • 八十年代,文學何為?
    本人是在一次偶然的淘寶經歷中,看見了李劼的那本帶有極強個人回憶性質的著作《80年代文學備忘錄》。裡邊寫到的人物,都是今天現當代文學文化圈子裡執牛耳者。我寫這篇文章就是作為一篇讀書札記,結合自己的求學讀書經驗,來一次我個人式的文學回憶之旅。李劼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師從錢穀融先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歷來人才輩出,許子東和格非,是當今文壇上兩個分別從評論和創作兩個方面名氣比較大的兩個人。
  • 用一筆一划寫文章,用一步一印寫人生,腳踏實地才是真
    難道寫作不過心比天高、浮在表面?難道寫作者不過眼光狹窄、感知膚淺?難道做人不過孤獨頹廢,沒有人文關懷?一位老作家這樣說:「要想成為一個好作家,一定要做到腳下有地,頭頂有天,眼中有人。」而在我看來,不論行文還是做人都應腳踏實地,而你的筆墨恰恰反映了自己的做人準則,也只有腳踏實地做人,才能腳踏實地行文。
  • 【怡聲】李其昌回憶錄
    李其昌回憶錄作者:李其昌  主播:泓言德國商會主席李其昌回憶起韓戰和38軍時激動地說:69年,10月16號晚上我在保定入伍38軍113師宣傳隊,當時我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表現了我們中國人民的偉大的愛國精神,彭德懷,高崗,李德生,洪學智,韓先楚,秦基偉,中國第八兵團朱時輪,38軍軍長梁興初,多麼偉大的人物,懷念他們,敬佩他們,這場戰爭,真讓我受感動,韓戰,我又受了教育,心裡真佩服毛主席和老首長老前輩
  • 品《文心雕龍》:千年以前,32歲小夥寫了一本書,教你寫出好文章
    簡單說,《文心雕龍》就是一部教人如何寫出好文章的書。但同時,它的內容又是很豐富的,還包括什麼是好文章?寫文章時最核心的因素是什麼?寫文章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如何看待歷代著名作家及作品?文學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等。
  • 【陳宏哲 原創】寫文章與補鞋子
    20多年過去了,當年文學座談會上講了什麼內容我已記不清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魚在洋老師講的:寫文章,其實和補鞋子差不多……當年,文學在我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如聖潔的女神般不容玷汙。我甚至一廂情願地認為:凡是搞文學的人全都是高雅之士,他們心中至少充滿了愛和美,至少他們身上沒有市儈的俗氣。
  • 老巷璞玉 | 左力光速寫作品
    庭院孕出詩書畫,弘業如瀾賴承傳。二零二零年八月八日,力光。老巷璞玉隆德意德沛,老巷存璞玉。源流穿日月,青山流清溪。二零二零年八月八日是「父親節」。想到「父愛如山」,是因為愛的沉如璞玉而德沛如縷。《停雲美術館》賞畫錦瑟客棧居三日,賞畫頑玩一快事。
  • 林徽因、梁思成、金嶽霖的瓜葛,與一本回憶錄有關
    (全文見於2005年07期的《山西文學》月刊)這番評價,在後來不斷得到證實。就連梁啓超的外孫女吳荔明在其回憶錄裡也說道: 「二舅媽林徽因是刀子嘴豆腐心,別看她嘴巴很厲害但心眼好…」。話裡變相承認的,是林徽因與人相處時,言語間並不討人喜歡,亦無顧及對方的感受。
  • 為何看不到梁興初的回憶錄和日記?前者沒寫,後者毀於意外事故
    如果能讀到他的個人回憶錄或者日記,那就太好了,不但能全面了解他這位名將,而且還能了解和他有關的那些人和事兒。可惜的是,我們既看不到梁興初的回憶錄,也看不到他的日記。這是為什麼呢?先說回憶錄,回憶錄的寫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寫,還要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因為牽扯到太多的人和事。
  • 《我心如鶴》——寫在放鶴樓上
    《我心如鶴》詩作者 武輝夏武輝夏簡介武輝夏、1944年出生於南京、美術師、畫家、九方齋齋主、神州放鶴人、美術評論家、社會活動家、美術策展人。現為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重慶市民盟畫院副院長、馮玉祥詩書畫院執行院長、重慶市美術家協會榮譽理事、重慶漫畫學會顧問、重慶文學作品表演藝術家學會名譽會長、新文網藝術顧問。
  • 安秋生:百戰沙場碎鐵衣,耄耋之年寫傳奇 ——賀鴻珠回憶錄序言
    ——賀鴻珠回憶錄序言二十多年前我在武安市委組織部工作的時候,家住市委後邊一條僻靜的小街——天根街,與一些老軍人結為鄰居。有一天,一本列印的回憶錄擺在了我的面前,讓我大吃一驚。我如饑似渴般讀了這本書,跟隨著作者的文字,在六七十年前的中國大地上穿行,我聽到了震耳欲聾的槍聲炮聲衝鋒號聲,看到了驚心動魄的旗幟火焰和鮮血。我深深地被打動,被震撼,一次次掩卷沉思。這本書就是賀鴻珠老人撰寫的回憶錄:《從太行山戰鬥到烏蒙山》。
  • 文章的本質在於「世道人心」,好久沒有看到真「文章」了
    所以當我們透穿的雙眼舉目四望,透視那些利益、財富、反利益、反財富的世見之網,而假如能看到一篇真文章,將是一件寶貴的事,尤其在目前這個時代。但既然所謂世道人心,有人就要開始往這標準上面靠了。仿佛隨便寫一堆東西出來呼籲個什麼世界和平、知識學習、經濟改革、民主自由、普度眾生就是為了世道人心了,就是文章了。
  • 羅遜︱葉淺予回憶錄《細敘滄桑記流年》出版始末
    此書為葉先生八十壽辰(1987年)發願「放下畫筆,拿起文筆」撰寫的回憶錄。葉淺予著《細敘滄桑記流年》葉淺予著《細敘滄桑記流年》國人回憶錄往往寫得冠冕堂皇,對自己著意表彰,談別人也努力忠厚,遇到敏感問題,肯在「真」字上下功夫的不多。
  • 古人書信真性情,這才叫好書法!
    好的書法作品,往往都不是刻意而為之,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想必當時並沒有刻意苛求這必須是一幅極佳的作品。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也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所以,書法不可強求,要融入真實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