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葉縣,是世界2300萬葉氏後裔的祖地,春秋時期還曾做過許國的國都,境內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更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到葉縣,最值得一看的景點,莫過於坐落在東大街上的葉縣縣衙,它也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築。
葉縣縣衙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6848平方米,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還是國內罕見的正五品縣衙。按照歷史常識,古代縣令一般都是「七品芝麻官」,而葉縣縣衙的品級卻為「五品」,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為其地處南北交通要道,經濟地位十分重要。
明朝時期全國共有1171個縣,絕大多數年納糧六萬石以下,其中納糧六萬石以上的屬於上縣,知縣為從六品。而葉縣由於地域寬廣,展布面積400平方公裡,境內巖鹽儲量高達3300億噸,品位居全國井礦鹽之首,每年所上繳的稅賦達10萬石以上,因此縣令多由五品官擔任。
據《河南通志》記載,葉縣縣衙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整座建築群由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三堂、獄房、廚院、知縣宅、大仙祠、虛受堂、思補齋等,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衙署。2006年,葉縣縣衙作為明至清時期的古建築,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我國古代官署衙門中,大堂是縣衙審理案件的主要場所。值得一提的是,葉縣縣衙擁有我國現存縣衙中唯一的卷棚建築,它與大堂前簷連接處以「天溝羅鍋椽勾連」法搭接而成,在我國古代建築中極為罕見。據考證,卷棚源於宮殿、廟宇中拜殿的建築形式,官員級別不夠是不能建的,它也體現了葉縣縣衙的政治地位。
葉縣縣衙的楹聯也堪稱一絕,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涵蓋了封建社會地方官員的處事法則,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三堂兩側廊柱上的楹聯:「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通聯僅「古今」兩字,讀起來卻有著很強的節奏感,開啟了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1997年,文物部門對葉縣縣衙進行整體修復時挖掘出大量文物古蹟。為提高縣衙的文化內涵,當地文物部門將文物庫房搬遷至縣衙新落成的文物展廳,如今在縣衙內展出的300多件文物中,有70多件為全國僅存的稀世珍寶,成為葉縣縣衙吸引遊客的一大亮點。
其中一套2002年在葉縣出土的編鐘,鑄造於春秋中期,距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它由8枚縛鍾、9枚鈕鍾和20枚甬鍾組成,是中國首次發現的春秋時期組合式編鐘,這套編鐘可以演奏世界上的任何樂曲,代表了春秋時期的音樂最高成就,現已成為縣衙的「鎮衙之寶」。
此外,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幽蘭賦》碑刻全碑十二通也格外引人注目。據記載,「幽蘭賦」的原文系唐人韓伯庸的應舉之作。黃庭堅在公元1067年進士及第後,來到葉縣擔任縣尉,這12通「幽蘭賦碑」,系其任職期間的「摩崖題字」,1963年,此套碑被公布為河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