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大食堂」的工作人員為村民打飯
67歲的何欽亮憑手中的公益活動積分卡,在「鄉村大食堂」吃到了香鮮味美臊子麵。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於揚實習生郭磊文圖
本報訊寒冷冬日,一碗熱氣騰騰的臊子麵端在手裡,周口市西華縣奉母鎮七裡倉二村村民何欽亮覺得心裡暖暖的。吸溜一口下肚,香鮮味美,67歲的老何露出燦爛的笑容。
這頓飯不要錢,但卻是老何「掙」來的。12月17日上午,他拎著一把鐵鍬主動參加村裡組織的公益活動,義務清理坑塘雜草。完事後,村裡給他發放一張積分卡,他憑藉這張積分卡,就能在村裡的「鄉村大食堂」裡免費吃飯。
這種「鄉村大食堂」在周口市尚屬首家。去年,七裡倉二村進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體村民入股當股東,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整治廢棄坑塘、收回集體土地等方式,硬是讓全村「多」出了上百畝耕地。今年麥收後,100多畝集體土地的莊稼喜獲豐收,給村裡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不僅每位村民領到了「分紅」,還按照合作社模式,結餘出幾萬元留給了集體。而正是靠著這筆資金,七裡倉二村在奉母鎮黨委的指導下,先行先試成立了「鄉村大食堂」。
七裡倉二村黨支部書記何世圈告訴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記者,「鄉村大食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堅決不搞經營,面向全體村民實行積分化管理。只要是本村村民,只需主動參加村裡組織的義務勞動,每次就可以領到1個積分,而1個積分對應的就是一頓免費的飯菜。
七裡倉二村的「鄉村大食堂」從今年「十一」開始試運營,目前已正式推行兩個月。兩個月來,已有1000多人次在這裡免費吃飯。而村裡的這一舉措也帶動了正能量的傳播,一些在外經商的鄉賢能人紛紛為「鄉村大食堂」捐款捐物,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其中,一位搞養殖並經營有飯店的村民直接「趕」來一頭生豬,供食堂做飯用。
「手腳勤快樣樣有,好吃懶做事事空」,這副對聯是奉母鎮黨委書記陳鵬撰寫的,懸掛在「鄉村大食堂」兩側。在陳鵬看來,推行「鄉村大食堂」只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其中一個步驟。以「鄉村大食堂」為抓手和載體,調動更多的村民積極行動起來參與鄉村建設,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才是根本目的。
七裡倉二村黨支部書記何世圈說,「鄉村大食堂」推行以來,村民們參與公益勞動的積極性提高多了,從過去的「看著幹部幹」,到現在的「跟著幹部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已經沒有了,大家都有了強烈的「主人翁」意識。
「這就是說,我們把基層群眾組織起來了。」奉母鎮黨委書記陳鵬說,只要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沒有辦不好的事情。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七裡倉二村的幹群關係和諧了,鄉風文明變好了,目前,鎮裡正在研究準備全面推行「鄉村大食堂」。
而一個事實是,在不久前的村「兩委」換屆中,七裡倉二村黨支部書記何世圈全票當選支部書記,成功連任。「他沒有挨家挨戶做工作,也沒有私下給哪位村民承諾過什麼,就是推行這個『鄉村大食堂』,村民可以實實在在免費吃飯,我們就佩服他,願意選他繼續當支部書記。」村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