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NBA 2K21》一經上市就迎來了鋪天蓋地的差評。
對於籃球遊戲粉絲來說,這場面已經是見怪不怪了,筆者和很多玩家一樣,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掏錢買了票。大家紛紛調侃,這作最大的變化就是所有的球員都漲了一歲。
當然調侃只是調侃,顯然《NBA 2K21》並非只改動了年齡和名單,稍微深入體驗過的玩家都能夠看到遊戲在投籃機制、以及球員對抗方面做出的調整。但這對挽回遊戲口碑,卻並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在大多數玩家眼裡,這仍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換皮作品。
從畫面上看,《NBA 2K21》的進步幅度的確不明顯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是《NBA 2K21》所呈現的新內容的體量確實無法達到玩家們的預期;二是比較明顯的改動都偏於核心化,如果你只是偶爾上線摸兩把,不追求高端操作,那麼這些改動對體驗的影響也就並不明顯。因此,單看外表《NBA 2K21》的確和前作沒有太大區別。
然而如果我們去深入了解2K的開發團隊Visual Concepts(以下稱VC)所處的境況,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幾代《NBA 2K》總是無法令粉絲們心滿意足。
首先,我們都清楚《NBA 2K》的「主戰場」在主機平臺,然而隨著遊戲漸漸觸及主機機能的瓶頸,我們在畫面方面已經很難看到什麼新的突破。
如果我們著眼於遊戲性,不難發現更多的爭論都來源於此。毋庸置疑,《NBA 2K》系列為我們打造了最擬真、同時也最豐富的虛擬籃球賽事。可即便它是當前世界最佳,依然存在許多被玩家們詬病的問題,例如AI不盡人意、舊BUG得不到解決、遊戲體驗欠缺變化等等。
球員的AI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很多玩家把這些問題歸咎於舊「引擎」。這並不無道理,就像前不久有玩家發現,前作修改器仍能在本作正常使用,足以驗證遊戲的底層的確沒有太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考慮到,《NBA 2K21》作為一款「年貨」遊戲,有限的開發周期讓它沒辦法像其他遊戲一樣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更新引擎,徹底為遊戲改頭換面。
也許有人會問,那不以「年貨」的形式推出不就行了?這就要考慮商業方面的因素,拋開研發、宣傳等成本,2K用11億美元的高價拍下了NBA的7年授權,也就意味著每年2K僅僅在授權上就要付出超過1.5億美元,而這還沒有算上Air Jordan、耐克、安德瑪等各種球鞋及配件廠商的授權。如果不維繫這樣的銷售模式,巨額的授權費用將會給2K帶來難以承受的負擔。
為了拿下NBA的授權,2K付出了11億美元的天價
同樣的我們可以看到,《FIFA》、《F1》等需要用高價獲取授權的遊戲,也都在以「年貨」的形式賣票。隔壁的足球迷們也常常對《FIFA》的隔代「換皮」頗有微詞,這似乎已經成了此類體育遊戲難以逃避的話題。
廠商們做出的對策,就是保留原本成熟的框架,在其基礎上進行微創新,逐步改善玩家的體驗。例如《NBA2K》系列MT模式的成長卡片、MC模式的鄰裡之間、終極聯盟的聯盟擴張等等,都旨在為玩家提供更多樣的樂趣。
鄰裡之間首次推出時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今年的《NBA 2K21》本世代版也不例外,不過這一次相對於模式上的微創新,VC團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對操控的調整——右搖杆投籃機制的完全重做,為玩家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終結方式。
經過近一個月的沉澱,我們看到這個新機制可謂毀譽參半。一方面其拓寬了玩家的操作空間,為右搖杆解放了更多動作,並且可以很好的避免網絡對戰中延遲對投籃的影響。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遊戲為了鼓勵玩家們嘗試新投籃機制,拔高了傳統時機投籃機制的難度,導致一大批還未適應新機制的玩家叫苦不迭。
並不是很多玩家都可以迅速適應新投籃機制
好在VC團隊很快聽取了玩家們的反饋,迅速對部分難度的傳統時機投籃進行了改動,並且在主菜單增加了一個貼心的投籃機制選擇,讓不喜歡新機制的玩家能夠輕鬆還原到最原始的投籃體驗。這一點當然值得稱讚,VC團隊在傾聽玩家社群反饋方面一直都做的相當不錯,幾年來他們不遺餘力的針對平衡性進行著反覆的調整,這對於逐步競技化的《NBA 2K》影響至關重要。
拋開投籃機制,《NBA 2K21》針對防守端的調整也十分明顯。在高難度遊戲下,AI的協防積極,換防速度非常快,並且包夾防守也變得十分靈活、不會再像前作一樣瘋狂給對手送助攻。同時,幾十種新對抗動作也讓球員的身體接觸顯得更加真實,穿模也減少了很多。
球員間的對抗變得更加真實
可正如我前文所述,這些改動都較為核心化,對核心玩家的體驗能夠帶來相當明顯的變化,但對於不少輕度玩家而言,這些改動都無關緊要甚至難以適應。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大家都稱《NBA 2K21》為「換皮」遊戲。
筆者作為十餘年的《NBA 2K》系列粉絲,也曾和不少玩家一樣抱怨過遊戲的種種問題。但考慮到VC團隊所處的開發環境、每年的巨額授權費用支出、本世代主機平臺越來越不夠用的機能,似乎也就不難理解《NBA 2K21》作為本世代封筆作所引發的討論和爭議。
我們很難忽視機能對遊戲的限制
距離次世代主機平臺的發售還有一段時間,指望所有玩家都能第一時間購入並不現實,因此2K有必要用一部作品來填補中間的空白。這既是給粉絲的一個答案,也是2K繼續維繫銷量去填補巨額授權費的穩妥方法。
當次世代版《NBA 2K21》發售後,如果能夠像《NBA 2K14》那樣取得劃世代的顯著進步,想必玩家們很快就會遺忘本世代版《NBA 2K21》所遭受的爭議和批評。但忽視次世代版所擁有的良好開發環境以及充沛的資源,似乎對本世代版也有點那麼不公。
每一個2K粉絲都在期待著次世代版
回想起十幾年前,《NBA 2K》在被EA奪走ESPN的版權後,並未就此沉淪,而是用最頂尖的製作水準和態度,始終讓自家的籃球遊戲處於業界的頂峰,一步步擊垮資源更為豐富的《NBA Live》系列,成為籃球遊戲中當仁不讓的領頭羊。這個過程正是VC團隊靠著一部部紮實的作品去實現的,儘管《NBA 2K21》本世代版不能讓所有粉絲滿意,但可以預見的是,這部作品中的機制調整和部分內容的革新,將會成為未來《NBA 2K》系列重要的一部分。
2K的輝煌靠著一部部紮實的作品實現
結語:
如今,世界最佳籃球遊戲正經受著玩家們的批評。這當然不是壞事,當下缺乏競爭對手的《NBA 2K》需要來自於其他方面的鞭策才能讓自身的品質越來越出色。不過考慮到遊戲當前所處的境況,設想遊戲的開發環境、授權成本及其銷售模式對自身的限制,我們也不難理解《NBA 2K》系列不得不以「換皮」的形式面向大眾的原因。
但2K畢竟是2K,他們打造的籃球遊戲依然是其他廠商無法比擬的,連職業球員們都對這個系列稱讚有加。因此讓我們放眼次世代的同時,也盡情享受當下最佳籃球遊戲的魅力。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NBA 2K21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