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四十六)蒙古族服飾

2021-02-07 吉林省女攝影家協會

蒙古族服飾於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蒙古族服飾是中國北方民族服裝的一個大系,代表著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要素,也是蒙古族人民文明的標誌。蒙古族服飾不僅滿足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需要外,還代表著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民族文化取向和審美情趣的生動展現。

郭爾羅斯是蒙古族的古部落之一,服飾的歷史與蒙古族民族歷史和部落的生產、生活發展密切相關。根據史書記載和專家探究,蒙古族歷史蒙古族服飾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這也是郭爾羅斯蒙古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首先是在遠古時期蒙古族的先民以狩獵為主,因此多以獸皮為衣。蒙古族服飾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蒙兀室韋」時期,《魏書室韋傳》記載,蒙古不論男女,均穿短衣,大襟開向反面,風俗與鮮卑相似。七世紀以後,蒙古人離開東部密林,西遷大漠南北,生計轉變以牧業為主,與突厥、契丹等族過從甚密,衣著受其影響,漸穿右開襟的長袍。

其次是元明時期。到了元代以後,蒙古民族服飾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前簷帽、鈸笠帽、立領大襟袍、短披肩、馬褂、絡縫靴子等都是在吸收了兄弟民族服飾之優點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新款式。明朝的服飾與元代相比略有變化,增添了一些新款式,如長短坎肩,特別是婦女頭飾更加豐富精美。服飾材料也豐富多彩,特別是各種獸皮的使用,使得蒙古服飾更顯華貴。

傳承到清代又有新發展。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蒙古族漠南十六部、四十九旗先後降清。滿清在蒙地推行蒙旗制度,分而治之。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落後,為了南進中原,曾和蒙古王公貴族聯姻,而且在蒙古族服飾的基礎上統一了滿族的著裝。普通百姓則在保持自己固有服飾風格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發展了服飾的款式和工藝。特別是隨著手工業的發達,各種頭飾和配飾更趨豐富和精美。目前,前郭羅斯傳承了這一時期的蒙古族服飾,並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傳承譜系可查,郭爾羅斯王府的專業裁縫阿榮和刺繡藝人吉木色等人就是。

近現代以來,蒙古族服飾變化較大,呈多元化、複雜化的趨勢。一是款式、面料、顏色豐富多樣,尤其是女裝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二是在一些半農半牧區和農區,出現了短袍、布靴、氈帽等適應農業生產的服飾;三是在蒙古貴族和知識分子中受西方影響,禮帽、土耳其帽、馬靴等廣受歡迎。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蒙古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已普遍朝時裝化、禮儀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新面料、新工藝的不斷出現,使得蒙古服飾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新風格。

郭爾羅斯地區的蒙古族服飾自古沿襲至今,保持著本地區獨特的服飾標誌,因「郭爾羅斯」是蒙古語音譯,引申意為「江水」,所以,郭爾羅斯蒙古族服飾的標誌性圖案被群眾俗稱為「江水圖案」。其主要內容與其他地區的蒙古族服飾相同,主要包括蒙古袍、腰帶、蒙古靴、頭飾及其他飾物等。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下:

1.蒙古袍:是蒙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農業區蒙古族多穿開衩布袍、棉衣、氈靴烏拉,系彩綢腰帶,戴黑褐色氈帽或用綢巾纏頭。

2.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下身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展,以顯示嬌美的身段。

3.蒙古靴:蒙古人愛穿靴子,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製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成,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上多繡制或剪貼精美的花紋圖案。

4.飾物: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簪、耳環、耳墜等。

5.工藝:包括剪裁、縫紉、刺繡、鑲邊、圖案和紐扣等工藝。

按照傳統民族服飾的構件內容,我們可以將蒙古族服飾和男、女佩飾分別歸類如下:

一是蒙古族服飾包括蒙古袍(羔皮、夾)、蒙古靴(皮、布)、坎肩(長、短)、套褲、帽子(棉、單)、頭巾等。

二是蒙古族男佩飾包括褡褳、火鐮、菸袋、銀碗袋、蒙古刀、別帶、手鐲、戒指、銀佩飾(牙籤、耳勺、鬍鬚梳、鑷子)等。

三是蒙古族女佩飾包括頭飾、大耳環、小耳環、戒指、手鐲、鼻煙壺袋、荷包、眼鏡盒、針線包等。

總之,蒙古族服飾主要以蒙古袍、蒙古靴為主,根據部落習俗的不同以及男女、婚否狀況,又配以長、短坎肩。蒙古袍大多採用織錦緞、絲綢、棉布為面料,蒙古靴以牛皮、棉布為面料。款式又根據自然環境、部落習俗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有的短而肥大,有的窄而修長,有的樸素,有的華麗。無論是服飾、佩飾,如:袍領、袍襟、袍邊,蒙古靴、荷包、碗袋、褡褳、煙荷包、發套、摔跤服、氈襪腰邊,都有精美刺繡圖案裝飾。有犄紋、鳥獸、花卉、卷草紋、萬形、蝴蝶、龍鳳、如意、佛手、方勝、葫蘆、雲頭、雲紋以及各種幾何形紋樣。蒙古族傳統冠飾、佩飾也相當豐富,由金銀、瑪瑙、松石組成,款式多達十幾種,有連垂、頭帶、發套、銀穗子等。

近幾十年來,蒙古服飾在日常生活中已少有穿用,趨向時裝化、禮儀化,但服飾文化的內涵、特徵、製作技藝等,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現在,前郭爾羅斯很多幹部群眾也依然喜愛蒙古族服飾,每逢重大節慶會議都要穿戴,蒙古族服飾文化及其加工技藝得到傳承。郭爾羅斯民族服裝廠、郭爾羅斯烏銀民族服裝設計室等民族服飾企業在傳承蒙古族服飾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郭羅斯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服飾文化及服飾製作技藝自成流派,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其製作技藝的主要分布區域在查乾花、烏蘭圖嘎、哈拉毛都、長山等蒙古族聚居鄉鎮和縣城。

蒙古族服飾藝術的保護,對弘揚和發展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文化價值方面,體現了民族的文化傳統、心理素質、生活習俗和認同意識。其歷史源遠流長,積澱深厚,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心理素質、自然環境、民族節慶、宗教信仰、禮儀習俗、審美追求,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縮影。

在社會價值方面,郭爾羅斯的蒙古族服飾,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融進了特殊的文化內涵,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僅有多種款式的形象特徵,也蘊涵著民族文化背景。是蒙古族特殊智慧、特殊技巧創造出來的生活精品。

在學術價值方面,蒙古族服飾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中展示,涵蓋了蒙古族的歷史、文化、風情、禮儀,是一部原生態的百科全書,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挖掘、整理和傳承、保護蒙古族服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我們也看到了其面臨的瀕危狀況。由於文化交融,人口遷徙,原有的文化生態消失,服飾文化日益淡化,穿民族服飾的人也越來越少。同時,蒙古族傳統服飾種類、款式風格,受現代因素影響強烈,由於新興面料、裝飾材料在服飾加工方面的應用,傳統服飾發展不容樂觀,出現了相互統一的趨勢。由於面料色彩和縫製工藝等方面的原因,裝飾在蒙古袍、坎肩以及其它佩飾上的刺繡已不多見。此外,傳承人中老年人居多,且年老體弱,傳承難以為繼。為此,前郭縣正在制定蒙古族服飾的保護計劃和措施。2006年,縣政府重點扶持了郭爾羅斯民族服飾有限公司,減免稅費的同時,幫助購置了必要的設備。近年來,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蒙古族服飾藝術」的田野調查,基本摸清了縣域內的分布狀況,並對各地的服飾進行了圖片、文字採集。對重點傳承人、特殊技藝人,進行了登記和採錄。建立相關的資料庫,對所採集的圖片、文字、音像資料進行整理,特別是重點傳承人和重要民間珍藏服飾的資料。建立傳承人以及相關的資料檔案,作了詳實的文字記錄,並安排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管理。

多年來,前郭縣在舉辦那達慕和民俗節期間,都積極倡導蒙古族群眾身著民族服飾,彰顯民族特色,各級媒體也大力推介本區域的蒙古族服飾及相關習俗。2010年8月28日,郭爾羅斯民族服飾公司代表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參加了第七屆中國蒙古族服飾藝術節,並與中國、蒙古、俄羅斯等國近50個代表隊進行了激烈競爭,獲得了銀獎,使郭爾羅斯蒙古族服飾的對外影響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包桂英,女,蒙古族,2006年3月創辦了郭爾羅斯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長年從事蒙古族服飾的生產銷售,較早從事該項目的發展保護。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烏銀,女,蒙古族,1964年1月出生,年少時跟母親其木格學習蒙古服裝的製作與裁剪。傳承譜係為:

第一代:菱花,女,蒙古族,家傳

第二代:其木格,女,蒙古族,家傳

第三代:烏銀,女,蒙古族,家傳

第四代:娜琳汗,女,蒙古族,家傳 

烏銀1987年畢業於吉林省建工學院美術系,2002年—2005到呼和浩特進修蒙古族服飾設計與製作,2006年開辦烏銀蒙古族服飾設計製作工作室,2016年成立烏銀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將蒙古元素,應用於現代服飾當中。2017年,去草原文化館,調研學習蒙古博服飾配飾中的圖紋意義與蒙古族風俗的關係。2017年、2018年分別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參加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研修班,被評為優秀學員。2018年10月,走訪昂格來民間老藝人慶梅,了解傳統蒙古袍的製作與裁剪,以及古來的縫紉針法。2019年3月,陪同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平,去查乾花調研當地蒙古族繡花技藝。2019年5月在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學習立體裁剪、服裝打板課程。

烏銀不僅自身具有精湛的家族傳承蒙古族服飾製作技藝,近年來還悉心進行該項目創城培訓。2017年6月在蒳荷芽社區為蒙古族群眾開設《蒙古族服飾的穿著藝術及蒙古元素在民族服裝上的應用》,聽課人數47人。2018年9月,在烏銀工作室開展義務傳授蒙古族摳繡藝術,學員17人,課程結束後,學員全部能夠獨立完成個人作品。2019年5月到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傳授蒙古族服飾設計與製作工藝課程,聽講學員43人。2017年,烏銀蒙古族服飾在上海藝術學院參加優秀學員作品展,同年參加東北亞博覽會。2019年五月,和東北電力學院合作,在北京召開郭爾羅斯蒙古族服飾新聞發布會。烏銀在該項目傳承保護與發展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蒙古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額魯特•烏銀 

師徒

蒙古族服飾傳承人烏銀參加北京國際時裝周展。由前郭縣人民政府和東北電力大學聯合主辦的「郭爾羅斯」民族服飾大學生畢業作品發布會,於2019年5月13日2019北京大學生國際時裝周上隆重舉行。(傳承人提供)

2019年松原•非遺民間工藝展 

兒童服飾

節日裡的服飾

 

生活服飾

婚禮服飾

 

帽子

領、袖、下擺細節

  

手工盤扣步驟

手工釘扣

蒙古靴

項目負責人:吳巍

文字:姜冬梅

攝影:吳巍

編輯:趙欣

相關焦點

  • 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五十一)蒙古族餡餅製作技藝
    蒙古族餡餅製作技藝於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松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八)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祭敖包於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蒙古人貢獻給人類文明的4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1,蒙古族長調民歌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卡魯斯儀式舞蹈亞美尼亞杏木雙簧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 松原市~東北樞紐城、境內三江一河、糧倉林海、肉庫魚鄉文化誦讀
    松原市轄寧江區、1個縣級扶餘市、2個乾安縣、長嶺縣、1個自治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全市總人口為278.37萬人,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1373.6億元。松原市境內有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四條主要河流,第二松花江從市區穿過。查幹湖位於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西北部,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湖水面積259平方公裡,蓄水6億多立方米,蘆葦面積3.6萬公頃。
  • 蒙古族冠帽文化研究
    蒙古族冠帽文化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相關歷史文獻、考古、壁畫藝術證明,蒙古族冠帽的不同種類在元代、明代的中原地區,甚至鄰裡民族民眾中被廣泛使用。清代滿族統治者創造性的接受並使用了蒙古族冠帽文化。一、蒙古族冠帽文化史,可以折射出蒙古文化發展的變遷史。就蒙古族冠帽的起源、發展歷史淵源,從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分析,蒙古族冠帽是整剝獵物中的幼小動物和身小動物皮,然後曬乾縫合而成。
  •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舌尖上的非遺」——蒙古族美食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月12日,文體旅遊廣電局組織融媒體中心、非遺中心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來到我旗白彥花鎮塔汗其嘎查,親身體驗了蒙古族烤全羊、蒙餐(血腸、養肝、羊肚)、冰煮羊、奶食等製作全過程。
  •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計劃單列市文化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令第
  • 韶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讓技藝只剩下「記憶」
    近年來,韶關乳源堅持「打民族牌、走生態路」的發展戰略,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並取得顯著成效,先後獲得「中國瑤繡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隨著挖掘保護工作不斷深入,韶關乳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豐富、鮮活。
  • 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走進衡水中學實驗學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走進衡水中學實驗學校。圖為衡水中學實驗學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進校園啟動儀式現場。衡水中學實驗學校供圖河北新聞網6月10日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為傳承非物質文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今天上午,衡水中學實驗學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戳腳」進校園啟動儀式在衡水中學實驗學校舉行。啟動儀式上,衡水中學副校長梁輝致辭。
  • 瀋陽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
    根據瀋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沈政辦發〔2006〕16號)精神,經各區、縣(市)及有關單位申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評審論證,擬推薦以下18個項目為瀋陽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雲南保山兩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12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正式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名錄,雲南省入選23項,其中保山永子圍棋製作技藝、騰衝玉雕上榜。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省、市、縣各級政府分別建立地方名錄開展非遺保護,實行逐級申報評審命名。此前,保山市已有苗族服飾(2006年第一批)、佤族清戲(2008年第二批)、騰衝皮影戲(2011年第三批)三個國家級項目,至此保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達到5項。
  • 【民族之美】蒙古族服飾彰顯民族神韻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服飾,積澱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審美追求。在其發展過程中,融進了特殊的民俗內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至今保留著古樸自然的服飾風格。蒙古族服飾似流動的圖畫,彰顯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神韻,成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士腰弓箭翻雲去
    2011年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蒙古民族以精騎善射聞名於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民族「男兒三藝」,世代傳承
  • 「燃燈會」成功申遺,韓國已有2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16日將「燃燈會」成功申遺,截至目前,韓國共擁有21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韓國「燃燈會」資料圖報導稱,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以下委員會)在線舉行第15次會議,並通過了有關將韓國「燃燈會」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
  • 梁治平• 觀察與記錄 |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廣泛關注,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 蒙古族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不忘初心 傳承民族文化」
    譚雅攝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地區某居民樓裡,「你們終於來了」,77歲的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早已在家中換上蒙古族傳統服飾,等候記者的到來。精神矍鑠的他與記者一行親切握手,並為每個人珍重地獻上哈達。 「我從小師承大伯琶傑學習《格斯爾》史詩著作以及烏力格爾、好來寶等說唱藝術。今年我快80歲了,更加迫切地希望把寶貴的中華文化傳遞下去。」
  • 【圖說內蒙】蒙古族服飾:穿在身上的燦爛文化瑰寶
    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塞北草原,因為受到所在地域的影響,因此,蒙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蒙古族的服飾的不斷變革和升級,記錄著蒙古民族的發展歷程。蒙古族長期居住於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遊牧生活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並且又要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和皮靴自然就成了蒙古族的首選服飾。
  • 2020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啟動儀式暨「非遺...
    2020年呼和浩特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會場啟動儀式暨「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多彩非遺看玉泉」主題活動,於2020年6月12日在阿拉坦汗廣場及大召區塊隆重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玉泉區委宣傳部、玉泉區文體旅遊廣電局、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內蒙古天睿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協辦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歷代祖師延續至當代主要傳承人
    釋永麟祖師在繼承師父釋行覺祖師九十九式混元太極拳(老架)和十大要領等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編創了四十六式混元太極拳(註:四十六式混元太極拳老架「拳譜」詳見輔助材料3)、「三十八式混元太極刀」(註:三十八式混元太極刀老架「刀譜」詳見輔助材料3);同時又編創了「混元太極十八要訣」、「混元太極內功十二層」等重要理論心法,為混元太極的發展和傳承立下不朽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