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
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蒙古民族以精騎善射聞名於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民族「男兒三藝」,世代傳承。蒙古人視弓箭為護身符,身不離弓,歷史上,弓箭是蒙古族重要的武器之一,不管是在以往的狩獵生活中,還是在戰爭中,弓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武器。蒙古族傳統弓箭多是用牛角和牛背筋製作,因此稱為蒙古族牛角弓。
蒙古族傳統角弓製作技藝是蒙古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塊瑰寶。其製作工藝精湛、工序複雜,要求制弓技師具有紮實的基本功,這些生產技藝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蒙古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
蒙古民族製作弓箭歷史悠久,傳統角弓製作最早追溯到匈奴時期,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蒙古人利用它狩獵和戰爭,後來演變成那達慕(漢譯為娛樂)的主要組成部分之後,作為蒙古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糧,至今還發揮著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蒙古傳統角弓的製作,主要包括選材、取料、加工、組合成弓四大步驟。製作牛角弓從選擇材料到製作程序都有嚴格的要求。角弓的選材取料是製作良弓的前提與基礎,原料包括水牛角、牛蹄筋或牛背筋,彈性很好的竹、樺木、荊木等材料。
其中牛角多數選取水牛角或巖羊角,牛背筋要選取上等的牛背筋或牛蹄筋,竹木需要彈性好的竹木,黏膠是用動物的皮熬製成的純天然膠,其黏性很高,一般不會開裂。
這些原料經過藝人的加工,製成角弓的重要部件,再用動物膠粘合包裝而成。製作一把弓頗費時間、精力,包括一百多道工序。
牛角弓箭的製作步驟是:首先選用一根細的有韌性的柳條作為弓骨,在弓骨的背面貼上牛角片。每個牛角片的尺寸大約有2到3寸,用黏膠將這些牛角片一層摞一層的粘在弓的背面。
在粘好的牛角外面,還要粘牛筋。這些牛筋需經過軟化,又拉成2到3寸長的細絲,粘在牛角的外面。拉牛筋成細絲是一個非常費功夫的活,俗話說「好漢子一天撕不了四兩筋」。
細絲牛筋粘在牛筋的外面起固定作用,細絲牛筋之間接縫的地方需要牛筋綑紮,並用動物膠粘住,外面再裹上蛇皮作為裝飾,這樣整個弓就製作完畢。
蒙古族傳統角弓的大小從古至今基本沒有變化,都是1.5米,而弓的拉力分很多種:從兒童弓的20磅(約9公斤)到古時武狀元考試的150磅(約68公斤),一般成年男子用45磅(約20公斤)弓,成年女子用35磅(約15公斤)弓。一把弓製作周期約1年多時間,如保養得當,壽命至少在十年以上,射程最遠達653米。
古時候蒙古武士出徵,一個人就要帶3張牛角弓。但現在的射箭比賽使用現代競技弓,對傳統角弓衝擊很大。到了1999年,整個內蒙古只找到20多張牛角弓。
20世紀初以來,蒙古族弓箭逐漸由武器和狩獵工具轉變為那達慕等體育和娛樂活動的工具。20世紀50年代,蒙古族運動員多使用傳統角弓參加國內外各種比賽。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老藝人的去世,以及射箭比賽中要求使用玻璃鋼弓,角弓製作技藝也幾近消失。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諾敏等人致力於蒙古族傳統角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遍訪呼倫貝爾、赤峰、通遼、阿拉善、錫林郭勒、呼和浩特等地的角弓製作藝人,積極學習蒙古角弓製作技藝,終於掌握蒙古傳統角弓完整的製作技藝。諾敏創辦了「內蒙古孟克嘎拉弓箭製作基地」,致力於蒙古族傳統制弓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消失近半個多世紀的傳統角弓比賽項目在內蒙古得以恢復。
註:文章部分內容來自非遺網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