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弓傳承人: 向世界展現民族弓箭文化

2021-02-07 西海體育

「賽場上,有不少運動員用的都是我們公司生產的牛角弓。」第三屆中國·青海國際民族傳統射箭精英賽上,藏族牛角弓非遺傳承人奧松多傑作為領隊兼運動員,代表青海省射箭聯合會參賽。


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也是本屆射箭精英賽的弓種之一,青海傳統牛角弓運用和製造的歷史悠久,曾名噪一時,一度因純手工製作、用料嚴謹、工藝繁雜、工序細膩、生產周期長等諸多因素影響,瀕臨失傳,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我省民間射箭活動、賽事的廣泛開展,進而帶動了傳統角弓生產產業。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起奧松多傑和他的牛角弓。



「牛角弓的製作一直都在流傳,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通過成立公司,我希望能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來,讓更多人了解。」奧松多傑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一把牛角弓誕生的「艱辛歷程」。


牛角是製作牛角弓最基本的原料。「兩隻牛角只能做出一張弓。」奧松多傑介紹,「如果牛角太彎,就要靠自然的辦法讓牛角定型,一塊石頭壓一隻牛角,要壓一個月,這是古法制弓的一部分。」因為這種辦法費時,也有人把牛角煮軟,用熟牛角來定型。奧松多傑介紹,這不算古法制弓,雖然快,但做出的弓壽命很短。


決定牛角弓是否上乘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鋪筋,牛角弓只有鋪了牛筋,才能承受住射箭時弓弦的拉扯。「要把牛筋撕成頭髮這麼細,越細越好」,奧松多傑介紹,「撕筋完成後,還要梳。」梳筋前先要把筋放在水中泡軟,再一縷一縷拿起,平鋪起來,一遍一遍梳掉過短或斷裂的筋,留下質好的筋。




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鋪筋程序才開始,把薄薄的一縷筋絲鋪在弓背上,陰乾,再鋪一層,再陰乾,反反覆覆,要鋪十餘層。


「一把牛角弓做出來,需要半年時間,大概是230多道工序吧,這還是一次性做成功的。」奧松多傑說。


2012年,奧松多傑成立了公司,開始僱傭當地的殘疾牧民一同製作牛角弓,打磨牛角等工作都由他們來完成,奧松多傑說,這也是在做善事,這份工作讓他們有了存在感,所以做東西也更加細緻。


「成立公司到現在,我們一直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幫助,不管作為民族的文化瑰寶還是現在的體育用具,我就是想把牛角弓做成藝術品。」奧松多傑告訴記者。如今,奧松多傑的牛角弓已經不僅僅是體育用品,他們還開發出了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牛角弓,作為旅遊產品等。


我省豐富國內、國際射箭活動,使青海牛角弓受到了廣大國內外射箭愛好者的讚譽和青睞,許多國內外弓箭愛好者間有購買的、互換的、贈送的,也有以弓交友,增進友誼的。現在,奧松多傑的牛角弓有了一大批海外「粉絲」,美國、德國、西班牙、韓國等國的射箭愛好者都在奧松多傑這裡預訂牛角弓,等待兩年後赴青海尖扎取弓。


牛角弓揚名海內外,這無疑讓奧松多傑更加堅定做牛角弓的事業,傳承這一古老又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是由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單位積極申報,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族魁寶。
  • 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技藝得到保護傳承
    蒙古民族製作弓箭歷史悠久,從內蒙古地區及蒙古國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箭鏃和古代巖畫可以了解到蒙古先民早在2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末新石器時代初就能使用弓箭
  • 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士腰弓箭翻雲去
    2011年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蒙古民族以精騎善射聞名於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民族「男兒三藝」,世代傳承
  • 推薦丨民族弓箭傳承人:讓青海牛角弓名揚天下
    9月22日中午,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鐵嶺路的一家民族商品店裡格外熱鬧。這家專售傳統弓的小店迎來了客人——國際射箭聯合會秘書長湯姆·迪倫和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李大衛專程前來參觀。
  • 人物牛角弓製作傳承人奧松多傑的人生
    從小的興趣 「小時候我們唯一的玩具就是弓箭,因為沒有地方買弓箭,所以都是自己做。」多傑說,由於對弓箭非常感興趣,他很小的時候就跟伯伯接觸弓箭製作。 多傑告訴記者,有一次給弟弟做弓,沒選好木料,弟弟一拉,弓就斷了,自己羞愧萬分,於是又向伯伯請教,經過日積月累的學習、製作,才做出質量不錯的弓。
  • 【草原文明】蒙古族牛角弓製作工藝:沉寂半個世紀後華麗甦醒
    弓箭是北方狩獵、遊牧民族最早使用的遠程武器,是打獵、徵戰、強壯體魄的良好工具。弓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蒙古人視弓箭為護身符。
  • 「聚元號」弓箭傳承人楊福喜:制之方寸,射達千裡
    楊福喜,「聚元號」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第十代傳承人。2007年6月,他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福喜所在的「聚元號」弓箭鋪,始創於1721年,距今已有298年的歷史,是中國唯一一家保持傳統技藝的弓箭鋪。2006年,「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 譜寫民族文化新篇章——對話民族文化傳承人
    記者一行走訪等豐喊、二古城等少數民族村寨的時候,通過近距離對話民族文化傳承人,在他們身上,尋得了「雙融雙促」下的民族文化新篇章。傣戲牽手黨建 發展傳揚共譜新篇在瑞麗市姐相鄉暖波村等豐喊村民小組沿路漫步時,一棟高大優雅的傣式三層建築引起記者的注意。「這是新建的綜合文化活動室!」
  • 專訪 | 花竹帽傳承人譚素娟:飛舞在指尖上的民族文化
    ——花竹帽傳承人譚素娟的第一印象。加上與其他民族通婚,將花竹帽作為愛情信物這一毛南族習俗沒能很好地沿襲下來。因為沒有人用,也就沒有人編了,花竹帽面臨著失傳的境地。20世紀90年代中期,調查者發現一位叫譚順美的老藝人竟然還會編花竹帽。為了挽救少數民族文化,讓這項千年技藝後繼有人、重獲新生,當地政府特地請譚順美老人出山,辦編織花竹帽的培訓班。沒想到,這件事改變了譚素娟的一生。
  • 喜訊| 甘肅省5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項目...
    近日,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公布的關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2017年支持項目驗收結果中,由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民間美術研究所所長牛樂教授擔任學術專員、負責訪談工作的「希熱布(甘南藏族唐卡)」獲評優秀項目。
  • 我們和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楊福喜聊了聊
    清代把騎射作為八旗之本,原位於北京東四的弓箭大院就曾是皇家特設的兵工場。聚元號弓箭鋪第十代傳人是楊福喜,其祖父楊瑞林是滿族鑲藍旗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弓箭大院。現在楊福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而聚元號也成為了中國唯一完整保存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弓箭鋪。
  • 賽裝節數位化轉型煥發新機 向世界展現最美雲南民族服飾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直苴彝族小山村,一場盛大的「賽裝節」都會如期上演,這一習俗至今已經傳承了1300多年,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鄉村T臺秀」。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傳統不知曾經是否間斷過,但在頗為特殊的2020年,曾經熱鬧的「鄉村T臺秀」被送上「雲端」,被網際網路推送到了每一個角落,更把雲南最美的民族服飾文化呈現給世界。
  • 華熙集團董事長趙燕:文化傳承人的「接受」是最大美德
    每年,「雲中」公益團隊都會跋山涉水,深入我國不同少數民族地區,挖掘當地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邀請傳承人來到北京的舞臺,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重新包裝,讓其更貼近年輕人的審美模式和精神需求,一方面也保留原生態藝術表演最原汁原味的風貌,帶來最直接的感動,從而讓更多人了解、認可原生態藝術,讓傳統民族文化傳承人更好地走出家園、走向市場。
  • 藍永紅:密洛陀文化傳承人
    「獨特的民族歷史,造就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布努瑤在創造自己歷史的過程中,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密洛陀古歌》就是布努瑤乃至整個瑤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密洛陀古歌》叢書扉頁上這樣註解。3月15日,都安瑤族自治縣密洛陀文化研究都安籍專家座談會在南寧召開,藍永紅作為密洛陀文化傳承人,與凡一平、藍芝同等專家(作家)一起出席會議。
  • 【弓箭文化】傳統弓匠製作文化
    單木弓弓箭這種冷兵器是由弓和箭兩部分組成。弓,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極有彈性的弓弦組成,拉開拉弦可向目標將射出扣在弓弦上的箭。弓梢主要是起勾住弓弦的作用。多用硬木製成,也有用動物角。單木弓一般沒有弓梢。弓臂是弓的最重要的蓄能結構。複合弓是用動物膠將木胎與動物角粘合而成的,單木弓通常只用木材製成整個弓身,所以長度一樣的兩種弓,複合弓要比單木弓蓄能力好很多。
  • 「雲中情歌」上演,華熙集團趙燕:文化傳承人的「接受」是最大美德
    每年,「雲中」公益團隊都會跋山涉水,深入我國不同少數民族地區,挖掘當地民族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邀請傳承人來到北京的舞臺,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重新包裝,讓其更貼近年輕人的審美模式和精神需求,一方面也保留原生態藝術表演最原汁原味的風貌,帶來最直接的感動,從而讓更多人了解、認可原生態藝術,讓傳統民族文化傳承人更好地走出家園、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