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裝備
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
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杆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製,杆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
請在wifi下觀看:
單木弓
弓箭這種冷兵器是由弓和箭兩部分組成。弓,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極有彈性的弓弦組成,拉開拉弦可向目標將射出扣在弓弦上的箭。
弓梢主要是起勾住弓弦的作用。多用硬木製成,也有用動物角。單木弓一般沒有弓梢。
弓臂是弓的最重要的蓄能結構。複合弓是用動物膠將木胎與動物角粘合而成的,單木弓通常只用木材製成整個弓身,所以長度一樣的兩種弓,複合弓要比單木弓蓄能力好很多。
弦墊主要是用來減少發射時弓弦的振動的,使弓更精準,也有保護弓弦的作用。有些種類的複合沒有弦墊,比如匈牙利弓等。單木弓則沒有弦墊。
據CNN,在坦尚尼亞中北部,遠離鋼筋水泥的城市文明和浩蕩瘋狂的旅遊人群的奧杜威峽谷附近,殘留著非洲大陸最後一個完全靠狩獵和採集為生的部落—哈扎(Hadza)部落。部落成員僅1300人,他們離群索居,頑強延續著長達數萬年的部落文明。
奧杜威峽谷被稱為「人類的搖籃」,因為在這裡發現了很多早期能人的遺蹟和遺骨化石。而哈扎人的DNA顯示,他們的祖先追溯至10萬年以前。
10萬年過去了,哈扎人仍然保留著祖先的語言,那是一種奇特的滴答聲和口哨聲,被認為是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人類語言。
圖為身著獸皮的哈扎部落人,他們以身披獸皮展示自己的狩獵能力。
一天的狩獵即將開始,哈扎男孩頭戴鴿子羽毛。他臉上的劃痕是部落的傳統標記。
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亙古不變。部落的性別分工明顯,男性用手工製作的弓箭狩獵鳥、羚羊、獅子等,女性則挖掘植物根莖,採摘漿果。
他們不儲存食物,也不建造永久的棲身之處,總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追隨獵物在草原上遷徙。
一名男孩抓著用自製弓箭捕獲的鴿子,它將會成為他們的食物。
野生蜂蜜也是哈扎人的重要食物。
哈扎人依賴最原始的方式生存,遠離電燈,汽車,手機,網絡等一切現代文明,也遠離了束縛。
他們每天約用5小時的時間用來狩獵,其餘的時間便是休閒時光。
早晨的哈扎部落,男人和男孩聚集在一起抽菸,削尖箭頭,準備狩獵。
然而,非法獵殺使得野生動物的數量減少,現代捕獵手段也提高了野生動物的警惕性和躲避能力,哈扎人能捕獲的獵物越來越少了。
隨著時間推移,現代文明不斷侵蝕哈扎人的領地。
據國際生存組織的研究報告,過去50年裡,因為農民和畜牧者佔領了他們的土地,哈扎人失去了90%的家園,而失去家園的哈扎人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就會消亡。
古老的部落文明面臨消失的危險,有人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並採取了保護措施。2011年,坦尚尼亞政府劃定了一個哈扎部落活動保護區。
單體直拉弓製作相對來說上手較易,但做好很難。要選材,因為看不到材料內部,只能通過一定的辦法來挑選,總體把握住紋理順直,無結疤,溼度適合,陰陽面把握合理。
這張弓就藏在樹中
此畫面不要模仿,保護森林人人有責
一張弓的分量蠻重的
選出合理的原材料區,乾濕度要複合要求。不能太幹,不能太溼。冬季樹幹含水率的一半左右。
這是個力氣活
裡面紋理很好
弓就在其中
這一步很關鍵
刮削前選好加工部位,精準劃線,刮削時要注意漸變,注意材料在加工中的變化,兩臂時刻調整,上下對稱施工。
扒了皮好劃線
中國的劃線工具叫墨斗
上刀
整個過程一把刀
訓弓要逐檔增加,穩拉穩訓。時刻注意觀察材料變化
如果要嘗試,請合理伐木。
日本人將「弓術」正式更名為「弓道」完成了從「術」到「道」的理念上的升華,從而為日本弓道開啟了一扇「求真」之門,從此,習射不只是為了掌握和提高射術,更重要是為了提升自已的人格品位。
對外人來說,弓道最吸引他們地方就是它的優美。弓道不但講究弓箭製作、著裝嚴謹、還注重射手的尊嚴。
22代柴田勘十郎在他京都的工場裡製作弓。他是前代御弓師的女婿,柴田家製作的弓被稱為「京弓」。
弓道是日本古武道之一,日光市這座廟宇的神像手持弓背負箭囊,正是日本武士的寫照。摘自《弓道》一書的繪畫,圖中日本神武天皇手執一張一人高的大弓。
一名女弓道人用塞滿稻草的木桶進行練習。這種標靶在室內弓道場使用,以免造成傷害。
騎射和弓術是日本武士習武的重點。到了16世紀末期,弓術才開始由一種武藝轉變為對身、心的修煉。
狩獵俱樂部HuntingClub期待您加入
弓道是充滿禪意的活動,在弓道場就可以感受到。高野山一尊石神像,傳說中它是掌管弓箭的神。和中國一樣,在日本弓箭也被認為可以闢邪。
弓道人使用的「弽」,套在拉弦的右手上,以保護手指和手腕。
在進深達120米的三十三間堂正殿射箭是所有弓道人的夢想。1688年和佐大八郎在這裡創下射13053箭中8132箭,命中率達 62%的紀錄。
設在京都一座寺廟的弓道場。具備一定水平的學生可以射近靶,標靶有28米遠,直徑36釐米。
具備一定水平的學生可以射近靶,標靶有28米遠,直徑36釐米。
一般的弓道場都是近靶場,即標靶距離28米。弓道老師負責教導學生的射擊動作,務求準確無誤,盡善盡美。
工匠之心:
不斷創新和提高自己的技藝,而同時修內在,關注自己所想所做的每一個細節,儘可能做到心與手工合一,不知疲倦的追求和完善自我中製作出最最最
射箭之道:
射箭之先,需形端,志正,凝神,靜氣,心止如水。
起射線上,無情,無欲,無念,射不動心。
有欲之射,必成濫射,無欲之射,方可精射,無射之射,是為至射也。
初習射藝,為學每箭中之技法,及增進體質和相關心智,此僅形射而已;
漸入佳境。操弓在手,前後無人,唯我遺世而獨射,靶環視而不見,信號聽而不聞,此夷希之古法,意射而已;
到射藝爐火純青之日,己物我兩忘——無形、無意、無射、無我,僅以赤子之心而射之,此神聖境界,乃凡夫俗。
子不可理喻者,而有識之士亦可望而難以企及也。
大賽之上,尤應忘去技術,忘去比賽,忘去自我,縱然身處奧運賽場,仍存平日訓練之心,以自我之心不變,應客觀情勢之萬變,無欲無私,剛且勇也,此平常心實乃大賽奪魁之訣竅也。
一心一道,匠與弓合一,最最最
全套裝備有:箭壺,護臂,三點式皮帶,單肩皮帶,鑰匙鏈和口哨
護臂:因為這次是訂做款,加了客戶的徽章(品成設計)
單肩皮帶:因是雙用箭壺,所以可拆卸,可替換
箭壺:4~5mm厚度的植鞣皮,包括所有配件同樣用此種材料,加上純銅配件
三點式皮帶:因是雙用箭壺,可拆卸,可替換
北京制弓師傅
北京「聚元號」弓箭創建於1720年,是皇家御用兵工場,明末清初,楊端林以四十塊大洋的價錢接手了「聚元號」,成為第八代傳人。「聚元號」第九代傳人楊文通(既楊福喜大師的父親)生於1931年由於家境貧寒,只上了一年的中學,即輟學隨父學藝,1957年公私合營後,由於工廠轉產,不得已改行木工,直至退休。2006年,「聚元號」弓箭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多歲的楊福喜是「聚元號」弓箭的第十代傳人,也是唯一的傳人,新近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聚元號」的展示鋪子坐落於潘家園古玩市場,而楊老師的工作室卻在離京城50公裡外的郊區,狩獵俱樂部同事們驅車前往、一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來到楊老師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成堆的材料以及工具。
漢代戰弩,其先進性在於它機括部分的零件採取標準化工藝製造,當時全國範圍內的任何一張戰弩零件壞了都可以用另一張戰弩上的零件對其替換。
美式復古,美式弓
來,換個姿勢
結束
來源:流浪共和,狩獵俱樂部
編輯: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