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弓箭「守藝人」

2020-12-16 新華社客戶端

↑4月20日,鄂建燁為一張弓進行防潮處理。竹子、木料、牛角……位於瀋陽市于洪區的一間平房裡堆滿各種製作傳統弓箭的原料。這間房子的主人,今年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弓箭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鄂建燁出身於制弓世家,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製作一張好的錫伯族筋角弓起碼需要一年以上時間,雖然工序繁多複雜,但鄂建燁依舊嚴格按照古法製作錫伯族傳統筋角弓,因其製作的弓箭質量上乘而廣受傳統弓箭愛好者的好評。 在制弓之餘,鄂建燁還開辦傳統弓箭俱樂部並積極參加各種射箭比賽,力圖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影報導

↑4月20日,鄂建燁為箭杆粘貼箭羽。

↑鄂建燁在戶外射箭(3月22日攝)。

↑鄂建燁在測試一張弓的拉感(2019年10月28日攝)。

↑鄂建燁在加熱弓胎以便調整弓形(2019年10月19日攝)。

↑鄂建燁在打磨弓胎(2019年10月19日攝)。

↑鄂建燁在調整弓形(2019年10月19日攝)。

↑4月20日,鄂建燁在熬製制弓需要的魚鰾膠。

↑4月20日,鄂建燁在測試一張弓的拉感。

↑鄂建燁在挑選適合制弓的原料(2019年10月19日攝)。

相關焦點

  • 傳統弓箭「守藝人」(7)
    新華社照片,瀋陽,2020年4月21日傳統弓箭「守藝人」鄂建燁在調整弓形(2019年10月19日攝)。竹子、木料、牛角……位於瀋陽市于洪區的一間平房裡堆滿各種製作傳統弓箭的原料。這間房子的主人,今年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弓箭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鄂建燁出身於制弓世家,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
  • 傳統弓箭「守藝人」(9)
    新華社照片,瀋陽,2020年4月21日傳統弓箭「守藝人」4月20日,鄂建燁在測試一張弓的拉感。竹子、木料、牛角……位於瀋陽市于洪區的一間平房裡堆滿各種製作傳統弓箭的原料。這間房子的主人,今年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弓箭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鄂建燁出身於制弓世家,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
  • 傳統弓箭「守藝人」(3)
    新華社照片,瀋陽,2020年4月21日傳統弓箭「守藝人」鄂建燁在挑選適合制弓的原料(2019年10月19日攝)。竹子、木料、牛角……位於瀋陽市于洪區的一間平房裡堆滿各種製作傳統弓箭的原料。這間房子的主人,今年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弓箭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鄂建燁出身於制弓世家,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
  • 遼寧瀋陽:傳統弓箭「守藝人」-中新網
    遼寧瀋陽:傳統弓箭「守藝人」 (1/7) "← →"翻頁
  • 遼寧瀋陽:傳統弓箭「守藝人」
    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弓箭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鄂建燁出身於制弓世家,15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圖為鄂建燁在工作室內製作弓。
  • 傳統弓箭「守藝人」:以爺爺的名義傳承下去
    【解說】錫伯族自古以「善騎善射」著稱,弓箭在他們心目中既是一件強勁的工具,又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和吉祥物。弓箭的製作技藝也仿佛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領,早已融入在他們的血脈之中。在瀋陽有一位製作傳統筋角反曲弓的錫伯族傳承人,他的名字叫鄂建燁。如今他已堅守這項傳統技藝近三十年。而讓他走上傳承這一技藝的,是對已故爺爺深深的懷念。
  • 2020大型人文記錄片《手藝·守藝》第三季即將上線
    節目採取季播方式,以「關注傳統文化、探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在遂寧尋找矢志傳承、獨具匠心的手藝人,講述其學藝的故事、守藝的艱辛、授藝的欣喜。通過採用光、影、樂的配合,真實記錄手藝人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精細美妙的作品。
  • 守藝| 高粱稈到他手裡就活了
    原創 唐晶 燕趙都市報 收錄於話題#守藝16個趙潤生有些鬱悶。今年他種下去的高粱,全被附近人家養的雞給吃了。「顆粒無收。」他攤了攤手,無奈地說,那都是些稈子純紅的稀有品種,「顏色特別漂亮。」
  • 西藏傳統體育-弓箭
    在藏北加林巖畫中有一組以弓箭射獵野牛的場面:一個獵人搭箭拉滿弓,正瞄準野牛;另一圖是胸部中箭倒地的野牛。藏族先民不僅使用石制箭鏃,而且還能使用金屬類箭頭,考古工作者在拉薩曲貢遺址即發掘出一枚青銅古箭頭。聶赤贊普以前,曾先後出現過十到十二位統治者,「開始黑夜叉統治,地名稱桑域堅邁,當時有了弓箭器械」。
  • 傳統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的守護人
    新華網姜冰攝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傳統弓箭製作技藝傳承人,出身弓箭世家的他15歲就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技藝,具有豐富的制弓經驗。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受到家庭薰陶,鄂建燁從小就對於弓箭有特殊的熱愛。
  • 【新聞】李紅霞:忻州麵塑「守藝人」 人美花俏火快手
    《忻州古城的自在生活》專欄報導:李紅霞:忻州麵塑「守藝人」 人美花俏火快手 編輯:張晉榮 ——「創文」小知識——
  • 山西民間藝人痴迷二胡20載:學藝難守藝更難
    山西民間藝人痴迷二胡20載:學藝難守藝更難 2020-10-28 15:34:10 張月 攝   中新網長治10月28日電 題:山西民間藝人痴迷二胡20載:學藝難守藝更難  作者楊靜 劉歡  「注意手法,用心去聽,從心去感受節奏、掌握撥弦的快慢……」28日,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民間藝人李向南正在家中與學生們交流二胡演奏技巧。
  • 我們和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楊福喜聊了聊
    清代把騎射作為八旗之本,原位於北京東四的弓箭大院就曾是皇家特設的兵工場。聚元號弓箭鋪第十代傳人是楊福喜,其祖父楊瑞林是滿族鑲藍旗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弓箭大院。現在楊福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而聚元號也成為了中國唯一完整保存傳統弓箭製作技藝的弓箭鋪。
  • 山東齊筆「守藝人」制筆50餘載 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
    趙曉 攝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依賴手機、鍵盤打字,而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在山東東營廣饒縣的「齊筆之鄉」,卻有一群「守藝人」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堅持150餘道工序制齊筆,守正創新,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圖為郭明昌向記者展示「水盆」工序。
  • 非遺傳承人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守藝人」
    【煙臺僑屆風採】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的「守藝人」編者按:華僑華人無論身處何方,始終與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他們有艱苦奮鬥的開創精神,有血濃於水的家國情懷,有拳拳愛國心,有殷殷報國志,在煙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遺餘力
  • 傳統弓箭製作師張利|身著漢服彎弓射箭,把愛好做到極致是怎樣一番體驗?
    張利製作的桑木弓箭這些年,張利在製作弓箭之餘,也參加了各地不同的傳統弓箭大賽。在2009年時候,他首次參加了在韓國天安市舉行的世界傳統弓箭大賽。圖片攝自土耳其Biga射箭國際邀請賽這些在賽場上的各國參賽選手們的傳統服飾,對當時的張利來說看到後很受震動,他非常後悔事前沒有設計自己的民族服裝,讓更多人見識到我們的漢服文化和中國傳統弓箭。
  • 「文明實踐在行動」哈撒爾哈日靶協會舉辦傳統弓箭聯誼賽
    助力全域旅遊,弘揚民族文化哈撒爾哈日靶協會舉辦傳統弓箭聯誼賽結合「興安人遊興安」活動,6月7日,由科右中旗社區黨工委、共青團科右中旗委員會主辦,哈撒爾哈日靶協會承辦的「助力全域旅遊,弘揚民族文化」蒙古族傳統弓箭聯誼賽
  • 【弓箭文化】傳統弓匠製作文化
    單木弓弓箭這種冷兵器是由弓和箭兩部分組成。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亙古不變。部落的性別分工明顯,男性用手工製作的弓箭狩獵鳥、羚羊、獅子等,女性則挖掘植物根莖,採摘漿果。對外人來說,弓道最吸引他們地方就是它的優美。弓道不但講究弓箭製作、著裝嚴謹、還注重射手的尊嚴。
  • 射箭手冊--弓箭的沿革(傳統弓 續)
    這兩個特點使和弓成為弓箭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和弓之所以不對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兩米多的長度,這種長度是為了滿足弓弦在完全拉滿時箭還能具有足夠的威力。相比較長弓而言,由於生物材料的應用,使角弓能夠在保證弓箭威力的同時還能縮小尺寸,使得短小精悍的三角弓更適合埃及人在戰車上使用。在人類文明火光的照耀下,埃及三角弓廣泛存在於北非以及小亞細亞等地區,正是由於古人的智慧與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一種嶄新的武器呈現在了人們面前,並對後世角弓的發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 非遺: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專為清朝皇家製作弓箭的「兵工廠」
    在傳統的兵器中,弓箭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上古神話中就有后羿射日的傳說,先民們很早就發明了弓箭,而弓箭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武器,即便是明清時期火器已經開始流行,弓箭依舊是軍隊的重要裝備。近代開始,槍炮漸漸取代了弓箭的地位,無論是戰爭還是打獵,火器肯定是更好用的東西,這也導致傳統弓箭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