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追求更遠的射程以及更大的侵徹力時,單一材料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兩種材料以上的組合加強弓也就應運而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掌握了材料組合的制弓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組合式的工藝不僅只用在弓梢的製作上,比如非常有名的不丹竹弓,就是用兩片竹片在握把處疊加的製作方式。
組合加強弓是由單體弓發展而來的,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當人類了解到不同材料的特性之後,根據不斷試驗的經驗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組合加強弓,這種弓相比於單體弓而言有著更好的性能,作為兩種材料組合的加強弓的代表,下面咱們著重說一下日本和弓。
日本和弓作為竹木加強弓型的代表,至今仍然為世人所熟知。
和弓有兩大特點:第一,長,特別長。和弓古代稱為大弓,泛指總長度超過兩米的所有長弓。和弓長度大約2.20米左右,其規格長度稱得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弓。第二,上下弓臂不對稱。其將握把置於整張弓的下2/3處。這兩個特點使和弓成為弓箭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和弓之所以不對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兩米多的長度,這種長度是為了滿足弓弦在完全拉滿時箭還能具有足夠的威力。日本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英國同理),缺乏優秀的制弓材料,雖然日本的竹子資源極其豐富,竹子也擁有很好的彈性,但如果弓做的比較短,就會造成材料性能被過度壓榨,長期使用就會導致竹子內部纖維受損,而無法恢復到原有的性能,所以只能通過使用竹木組合併將弓做長的方式來提升耐用性。而弓體過長上下弓臂對稱的話,考慮到當時日本人一米五左右的平均身高,使用者會非常不方便。而不對稱的設計,不論步射、騎射就都不會有太大影響了。
和弓的分類較為複雜,大類之下亦有子類,且不少形制至今已失傳或實物極為少見。按弓身長短分為:半弓(不太常見,基本是長弓尺寸的50%—80%,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鯨鬚弓)與長弓(並寸、伸寸、三寸詰、四寸伸等)。
古時的和弓是由竹、木再以膘膠(古代粘合劑的一種,由動物的皮或魚鰾熬製而成)組制而成,現在製作的和弓絕大多數都會加入玻璃纖維和碳纖材料,性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彌生時代(公元前5世紀)開始創立「丸木弓」,是早期和弓的雛形。在平安時代中後期和鎌倉幕府時代,由於坂東武士全部配備丸木弓,因此有「坂東武士天下無敵」的說法。丸木弓主要適合兩軍對壘時和城堡防守時作戰,當箭矢射光或敵軍接近時,弓箭手會卸下弓弦將鐵製槍頭插入弓的一端,作為長槍兵作戰。對於當時日本男性一米五左右的平均身高來說,長度超過身高許多的長槍應該是具有明顯優勢的。
和弓的知名度得益於二戰以後,日本政府鼓勵並參與民間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和宣傳,廣為人知的如弓道和流鏑馬。
弓道源於射箭術,強弓精箭,曾經是以漁獵為生的東瀛和族人最具殺傷力的兵器。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扶桑,孕育了不以殺伐為目的的「文射」儀禮。現代弓道正是將中國的《禮記·射義》和日本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奉為國之經典,它不但要求射手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還要求射手在「道」的指引下,遵循典雅、嚴整的習射程序和競賽規則,古樸的形式,考究的服飾和器具,一舉一動都要求非常嚴格,從而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諧統一,以求達到精神上的修養。這與中國講求的由「術」入「道」的哲學思想非常相似。
流鏑馬既騎馬射箭,在日文中稱為「矢伏射馬」和「矢馳せ馬」,由於這兩個詞組的讀音極為接近,後來就被人們統一稱為「流鏑馬」。永長元年(1096年),白河上皇駕臨鳥羽殿,觀覽了這項表演,這是「流鏑馬」最早見載於史書的文字。
據傳「流鏑馬」興起於建立鎌倉幕府的源賴朝,從十二世紀後半到十四世紀前半,「流鏑馬」在武士們中不脛而走,成為一項戰爭技藝,進而誕生了一個新的兵種--弓騎兵。由於要求使用者必須馬術和箭術都非常高明,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僅作為一種技藝被保留下來並延續至今。現代日本騎射雖然只用了「流鏑馬」這一個名稱,實際上卻因地域的不同而保留有當地的傳統和特點,在儀軌、裝束等方面也都存在差異。如今日本有許多地方仍然保留有「流鏑馬」表演,基本上都是由當地神社來組織,成為一項祈求神靈保佑四季平安、五穀豐登的祭祀供奉。如鎌倉市鶴岡八幡宮的「流鏑馬神事」、京都市賀茂御祖神社的「流鏑馬祭」等,已成為當今日本最富盛名的旅遊觀光項目。
中國南方也出土過很多早期的單體弓和加強弓(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北隨州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證明其在中國使用的時間和對中國弓箭的影響非常久遠,但在中國乃至亞洲最負盛名並享譽世界的仍然是筋角弓。
亞歐大陸由於氣候比較乾燥,物產比較豐富,生產力和生產工藝相對比較先進,因此,流傳比較廣泛的各種弓形基本都是採用動物角、腱、竹或木材以鰾膠粘合壓制而成,表面覆以生漆或樺樹皮作為防水、防潮。其製作工藝非常複雜且製作周期相對較長,但效能相比較單體弓提高了很多。它可以讓射手在使用單體弓同等拉力的情況下,把箭射到更遠的地方。還可以把弓體做的比較短小,攜行更加便捷。而且短小弓形更有利於戰車和弓騎兵的使用。
據考古發掘,距今最早的筋角弓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古埃及(也有說法是從亞述地區進口過來的)。1912年考古學家在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中發現多把用羚羊角製成的釋弦狀態的角弓,通過研究發現出土的弓中一共有15種結構類型,其中筋角弓的結構組合就有8種之多,證明在古埃及十八王朝時期,人類的筋角弓製作工藝還處於探索階段,需要通過不同結構的優化組合,得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目前國際上比較公認的埃及弓製作工藝是一種利用羚羊角、筋腱和木材組合而成,利用羚羊角的天然彎曲製成反曲狀的弓臂,但同時也有可能為了不使弓整體的反背過大,弓把部分被設計成了內曲。因為這兩個原因,這種弓在上弦後由於預應力的作用而構成了一個對稱的三角形。相比較長弓而言,由於生物材料的應用,使角弓能夠在保證弓箭威力的同時還能縮小尺寸,使得短小精悍的三角弓更適合埃及人在戰車上使用。
在人類文明火光的照耀下,埃及三角弓廣泛存在於北非以及小亞細亞等地區,正是由於古人的智慧與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一種嶄新的武器呈現在了人們面前,並對後世角弓的發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埃及三角弓與後世弓形及製作工藝的關係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在稍晚的時候,一種廣泛流行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弓形出現了,這就是斯基泰弓。斯基泰弓故名思義,是因其使用者斯基泰人而得名的一種弓形。所謂斯基泰人,在古代只是希臘人對來自亞歐內陸白色人種遊牧民族的泛稱。
通過對中國新疆洋海墓出土的斯基泰弓研究發現,相比較埃及三角弓製作工藝的多樣性,斯基泰弓的製作工藝已經相對成熟了很多,與現代的角弓製作相比雖然還是比較繁複,但其基本原理已經相通了。
在斯基泰弓稱霸亞歐大陸的時候,一個更加成熟的弓型悄然出現,這就是長梢角弓。新疆尼雅地區出土了大量角弓,均為漢代的長梢弓型。由此可見,在秦漢時期長梢角弓就已經出現了,並在中國北部草原的遊牧民族中大量使用。長梢角弓這種弓形很長時間都未曾改變,歷史存在時長保守估計近15個世紀。
春秋戰國時期周公旦所著《周禮·考工記·弓人》當中既有對角弓選材及製作工藝的詳細描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筋角弓的弓弦大都以動物的皮(生皮)、肌腱(筋)、蠶絲等材料編制而成。
現在國內最常見到的、使用最為廣泛的,是仿照不同時代的傳統弓型,使用現代材料製作的,我們稱之為現代傳統弓。基本上都是使用玻璃纖維片、碳素纖維片、竹片或者木片,通過環氧樹脂粘合壓制而成,普遍被稱為層壓弓。最常見的弓形有:斯基泰、三角弓、漢長梢、開元、明小梢、清弓,等等。